11.28.2006

LT的心靈捕手

心靈捕手什麼意思? 深情中的自我. 自己也不知如何把握住自己, 被自己的感性折磨, 一生, 不知人性軟體, 感性. 為什麼感情重要? 有人心結構的原因.

撫慰人心 心靈故事 深情故事 我的故事


11.26.2006

感性加料 使語言失去本性 測試日期

原日期 2006  +3 加上此日期 及改變標籤, 儲存, 未發佈. 看日期如何變化?

這不是屬己, 而是喪失本性的作用.

感性使一切屬己,使得子女變成緣份關係,使得語言有生命,失去原性。

這也可以說是因為不同的重點




11.24.2006

道德感或良心是道德的皮毛

公司進的新人常受到排擠, 為什麼你侵入我的地盤? 傷害我的尊嚴, 隱私. 會不會對我有什麼傷害?

在美國片中常有中學生結黨, 大學生社團, 軍校論資排輩的地方整學弟

這是極普遍的事. 以致於不能說是好人壞人, 而是一般人性.

孟子性善未必正確, 至少要補充, .

主管也需知,

道德理性與道德感性

感性是小善小惡的

道德學必分此



一般人是在感性層次有些道德, 這是人性, 也是孟子所說的惻隱之心; 但是, 在理性層次一般人就不行, 或不知了.



中國人連感性都沒有, 良知良能都沒有



台灣人友善, 有人情味, 這些是比禮貌還多, 還有善意. 禮貌只是道德的毛皮, 或只是.

11.21.2006

感性加料使屬己

感性使一切屬己,使得子女變成緣份關係,使得語言有生命,失去原性。

緣份命運 男女家人

11.19.2006

★創作概念暫時成為Google與Yahoo 的專有名詞★

★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

本網頁內容亦見於本部落格形式首頁。
承蒙網友搜尋及一些學術界人士的推薦,個人創作之概念如「日常死亡意識」、「死亡是別人的事」、「道德定義 尊重人格尊嚴」、「康德道德定義」,以及提出之議題如「康德法律道德學」、“categorical imperative 道德定義”、「法律的道德學基礎」「康德道德學專家學者」等暫時成為網路世界的「專有名詞」。

在此再次感謝所有搜尋者,個人在課程與演講中雖然對於這些概念有深入敘述,但至今尚未以任何文字形式發表。


歡迎點閱本部落格網友同時 copy 下網頁的內容及時間,因為個人創作受到抄襲。其中一件在 2004 9 月個人將自己的《死亡與死亡意識》一文給一位女助理教授或副教授看,當年 12 月時個人發現,該女助理教授或副教授以個人文為大綱請得國科會約二十萬元研究補助,而後這位女副教授當上了該校通識中心主任。
以下記錄在 Google 與 Yahoo 搜尋中出現個人專有名詞的「詳細情形」:
在 Google 搜尋「康德」,會自動顯示出「康德道德定義 陳立民」、「康德道德定義」等關鍵詞;搜尋「道德」,會show出「康德道德定義」、「道德定義」二相關詞;搜尋「定義」,會跳出「康德道德定義」、「道德定義」二相關詞;搜尋「道德定義」,Google 會建議對「道德定義 尊重人格尊嚴」、「康德道德定義 陳立民」、「道德定義 陳立民」、「康德道德定義」做進一步的搜尋;搜尋「尊重」,會跳出「道德定義 尊重人格尊嚴」;搜尋「尊嚴」,會跳出「道德定義 尊重人格尊嚴」、「道德定義人格尊嚴」;搜尋「尊重人格尊嚴」,會跳出「道德定義 尊重人格尊嚴」、「道德 尊重人格尊嚴」、「法律 尊重人格尊嚴」、「道德法律 尊重人格尊嚴」;搜尋「道德學基礎」,會跳出「法律的道德學基礎」;搜尋「法律道德學」,會跳出「康德法律道德學」;搜尋「海德格」,會跳出「陳立民 海德格」。本部落格未來發展之重點包括:「感性與理性」、「理性與感性」、「道德定義 categorical imperative」、“categorical imperative 道德定義” 、「道德的定義」、「康德 目的 工具」、「人性尊嚴」、「生命倫理」、「醫學倫理」、「倫理學 陳立民」、「人工授精」、「人工受孕」、「康德道德學專家學者」、「康德道德定義 陳立民」、「陳立民 死亡是別人的事」、「定義的重要性」、「理論與定義」、「定義之意義」、「理論與定義之關係」、「無意識」、「康德道德定義 陳立民」、「陳立民 死亡是別人的事」、“Everyday Death Consciousness Lih-Ming Chen”、“Definition of Morality Lih-Ming Chen”等。在 Yahoo 搜尋「死亡」時,會自動跳出對「死亡是別人的事 陳立民」、「日常死亡意識 陳立民」、「死亡學 陳立民」等作深入搜尋;搜尋「死亡 陳立民」時,會自動跳出對「死亡是別人的事 陳立民」、「日常死亡意識 陳立民」、「死亡學 陳立民」、「陳立民 部落格」、「康德 陳立民」等作深入搜尋;搜尋「日常」,會跳出「日常死亡意識 陳立民」;搜尋「意識」,會show出「日常死亡意識 陳立民」;搜尋「死亡意識」,會跳出「日常死亡意識 陳立民」;搜尋「康德」,Yahoo會建議對「康德道德定義 陳立民」、「康德道德學 陳立民」、「康德道德定義」做進一步搜尋;搜尋「道德」,會跳出「康德道德定義 陳立民」;搜尋「道德定義」,會跳出「康德道德定義 陳立民」、「康德道德定義」、「道德定義 陳立民」、「道德定義 尊重人格尊嚴」更精確的搜尋建議;搜尋「道德學」,Yahoo會告知「康德道德學 陳立民」、「法律的道德學基礎 陳立民」、「良好的道德學基礎」是最常被搜尋的相關詞;搜尋「康德道德學」,會跳出「康德道德學 陳立民」、「康德道德定義 陳立民」、「康德道德定義」等線上專有名詞;搜尋「道德學基礎」,會跳出「法律的道德學基礎」、「法律的道德學基礎 陳立民」、「道德學基礎 陳立民」等;搜尋「法律道德」,會跳出「法律的道德學基礎 陳立民」、「康德法律道德學」、「法律的道德學」、「法律的道德學基礎」;搜尋 “categorical imperative”, 會跳出 “categorical imperative 陳立民”。 雖然,其中與「死亡」相關的主題只被 Google 搜尋引擎掃描收錄。

部份的這些內容在此處先宣佈主題:「日常死亡意識 陳立民」「陳立民 日常死亡意識」「死亡是別人的事」「死亡是別人的事」「死亡不在我們的感受中 陳立民」「死亡是感受不到的 陳立民」「死亡學 陳立民」「生死學名稱不當 陳立民」「臨終五階段非原始現象 陳立民」「臨終五階段批評」「死亡在這個世界是無法了解的」「無人知道你曾經在這個世界出現過 陳立民」「先有死後有生 陳立民」「死亡是生命的終點 陳立民」「死亡是完全的結束 陳立民」「人生不是夢而是唯一的真實 陳立民」「人生不是旅途而是家園」「人生不是旅程而是故鄉 陳立民」「死亡可恨無尊嚴」「家人無法相信死亡的事實」「死神不存在」「理性感性與自我之關係 陳立民」「緣與命的感覺是怎麼來的 陳立民」「緣與命的感覺」「人是誤會的動物 陳立民」「記憶力是被動的」「幸福是什麼?」「幸福的定義 陳立民」「幸福的感覺」「滿足人性需求就是幸福 陳立民」「幸福是人性需求獲得滿足 陳立民」「人的可貴之處在他的精神 陳立民」「mind and body關係」「人生的意義與存在真善陳立民」「物質不能進入心靈內層 陳立民」「做善事得永生 陳立民」「宗教勸人信教 陳立民」「助念使惡人無惡報 陳立民」「禍延子孫不道德 陳立民」「原罪之說不道德」「死亡是完全的結束」「人生不是夢而是唯一的真實」「人生不是旅途而是家園」「人生不是旅程而是故鄉」「死亡可恨無尊嚴」「理性感性與自我之關係」「「康德道德學專家學者」.
著名的部落格統計追蹤公司Technorati登錄本部落格於下網址:
http://technorati.com/blogs/deathintaiwan.blogspot.comhttp://technorati.com/blogs/http://deathintaiwan.blogspot.com
http://www.technorati.jp/blogs/deathintaiwan.blogspot.com
http://www.technorati.jp/search/deathintaiwan.blogspot.com?language=ja
個人之創作,至今部份在課堂上與演講中講述,僅兩篇網路排名文章正式對外發表,未來其他創作發表時,相信不會使期待者失望。

11.18.2006

愛情中已有理性

比較像親人而不像愛人的男友


這就是條件,


條件是理性的, 至少和緣份命運無關


考慮過條件之後, 一般才看緣份. 其實可以, 全部理性.


父權時代的擇偶觀念, 或條件


條件:中下階層男性選擇從東南亞中國以買賣婚方式娶老婆(放棄尋找本國籍配偶);女性不願屈就學經歷不如自己的男性(低成就婚)等等因素,造成了熟女不婚潮。

女性拒絕「低成就婚」(指女性傾向尋找學經歷收入比自己高,年紀比自己大的對象,不會選擇學經歷低於自己或年紀比自己小的對象),也就是無婚不如己者。

男性的擇偶條件:在過去,看的是女生的外貌與生育能力,女性則是看男方的家世背景與學經歷,如今,隨著兩性平權與婦女教育水準提升,女性的社經地位大幅改善,但同時期男性反而因為女性社會地位的改善而有部分人被迫向下流動,造成男女在社會地位上的變化,男性不再是優勢族群。

11.16.2006

政治理論與感性理性的關係

內在生活
齊家是感性生活
治國平天下是理性生活

此外, 社會關係須從社會心理學去研究, 人分彼此內外

10.25.2006

★人際溝通的原理與技巧★人際溝通的基本認識★我們都是烏龍溝通者★

★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

三個禮拜前,2006/10/4 應台北市救國團之邀在其敦化北路教室作了一場《人際溝通的原理與技巧》的演講,歡迎邀請演講,下為該次演講的預告簡述。


「即使一對客觀條件原本足以維持下去的婚姻,也會單純因為溝通不良而離異。」這顯示只靠「誠意」不能達到成功的溝通。

如果注意可發現,和朋友、同事關係搞砸也常常肇因於不良溝通。
事實上,溝通不良是生活的普遍狀況,「我們在溝通上的損失遠超過我們所知」。

越來越多企業徵才時要求「良好的溝通能力」,如何成為生活上與職場上「溝通達人」,成為現代社會的新問題。

如何為「溝通」定義 ? 推敲英文 "communication" 的意義可能更能看到「溝通」現象的本質。
當代歐美研究發現,溝通現象的核心是「物理訊號的交換」,以及溝通不只是一個心理事件。
因此,對於這些「物理訊號收發」性質的瞭解是成功溝通的基本條件。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撰

★ 有一位黃銘鈺著作,新文京出版社出版的《人際關係與溝通》一書,在相關評論網站中引述陳立民這一篇短文。不過版主並既沒看過該書,也不認識該書作者,當然沒有評論過該書。不知是否是,該書作者對版主這篇短文有興趣?

★ EQ 與 情緒管理 譯名商榷 ★

★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

哈佛大學教授高德曼 (Daniel Goleman) 所著,時報出版社出版之《EQ》一書在台灣造成情緒管理或 EQ 理論之流行已逾 10 年,一般人或多或少都接觸過一些相關理論。這些的內容不外轉換情緒、適當發洩、理性控制、鬆弛訓練等。

這些理論有些幫助,但助益也不大,因為它們對於其理論運作所根據之人類心靈結構並未講清楚,對於情緒與理性間的關係也只有一般的認識,以致於它們實際達到的助益可能很有限。

管住脾氣、控制住自己的衝動本是件困難的事,也是件長期的工作。只有如本課程般從心靈基本結構講起,情緒管理才能有真正效果。

此外,對於台灣流行的兩個主要相關名詞都有問題。
時報出版社所譯書之原名為 “Emotional Intelligence”, 但是個人翻遍 Daniel Goleman 全書,不見 “EQ” 一詞。這是否具任何意義?

台灣自 1996 年以來流行之「情緒管理」一詞為 “emotion managing” 或 “emotion management” 之譯名。但是,如果我們深入了解 “emotion” 現象,「情緒管理」這個翻譯可能不夠深入或錯誤。什麼是更好的翻譯呢?又根據什麼理由?

10.22.2006

★ 創新理論文章:★《從康德看死後取精》★ 世界權威道德定義 ★ 與劍橋大學與史丹佛大學所作道德定義之比較 ★ 道德是什麼?★康德的道德哲學★

★ 從康德看死後取精 ★
★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

2005/12/20 刊登於自由時報

百日前驚動社會的孫吉祥死後取精案,孫家家屬十七日晚因擔憂子女可能畸形,及不願影響李幸育未來婚姻與生活,要求醫師銷毀精子。此理由值得讚許。

衛生署處理本案之初,多以「人工生殖法」草案之「維護人工生殖子女最高權益」宗旨為根據,並兩度邀集專家學者徵詢意見。

筆者與會時從哲學觀點批評此宗旨。近一個月衛生署再對此案說明時,已不再舉上述理由。

「良好的法律,需有良好的道德學基礎。」德國哲學家康德的「絕對道德義務原理」(categorical imperative,或譯為道德絕對命令、絕對令式、定言令式、定言律令、康德道德令式、道德律令),可能是最佳的道德定義,他主張:「我們在做任何事時,絕不能把任何人只當作工具使用,而必須把他當作此事之目的」。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不與人交換財貨勞務,或不相互「利用」是不可能的,即必然有將人當作工具的狀況。但是在不能將人當作唯一目的之時,至少需將人當作「目的之一」,絕不能只將人當作工具。例如企業主為了賺錢,把員工與客戶當作工具,但在此利用之時,必須「同時」也把他們當作企業存在的「另一目的」。

將康德原理應用於此案。根據草案精神及參照世界曾有判例九國之法律與判例,死後取精,或以存精受孕事務,至少需具備法律上的夫妻關係,及死者生前書面意願書兩項積極要件。此案顯未達門檻條件。

若滿足此二要件進行人工受精,則性質上是一個以死者意願或傳宗接代為目的,並將「與此事相關人物」「工具化」的事件。子女不健康機率若大於常態,自不予准許。至於子女無父對其人格發展的傷害,與未婚生子、癌末及重病患者情況類似,仍有討論空間。

值得注意的是,「被工具化」的「與此事相關人物」不只是子女,還有妻子。「妻子才是死後生子案弱勢的一方」。此類案例的真相是自私的亡夫或家族將妻子「工具化」,剝削或減低其尋新伴侶、追求人性滿足、重建新人生的機會。


根據上述應用分析,因死後人工受精事務,將妻子與子女「工具化」或「物化」,因此不得進行。草案可考慮加上「人工生殖技術不得為死後人工受孕使用」一條,以杜絕預立死後取精留後意願書與預存精子留後事件。

基本上,人工生殖法草案宗旨如深化為「此法以尊重人工生殖事務生存各方之人格尊嚴及維護其最高權益為目的」,則該法將具更深入的、廣大的基礎。

(作者為德國Freiburg弗萊堡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班研究,今於大學講授死亡學等課程)



關於本文:
1.版主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自 2002 年起即在大學課堂講授個人對於「道德的定義」

上面自由時報自由廣場論壇的文章係發表於 2005 年,報紙文章限於主題不能發揮2006/10/21 個人在此部落格內發佈個人對於道德的定義 : 道德為「尊重人的主體性」或上文中的「尊重人格尊嚴」(或「尊重人性尊嚴」) 。個人在大學課堂中對「道德定義」有更深入複雜的講述,目前暫不發表,日後個人將在此發表。

感謝網友與學生的點擊,「尊重人的主體性」成為網路搜尋道德的定義排名最高者,甚至一段時間成為 Google 與 Yahoo 的「專有名詞」,版主在此對支持者致謝。

2.康德(I. Kant)的道德哲學。哲學界與道德學界公認康德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與道德學家。但可曾有人想過康德如何定義道德?「康德的道德定義」這個議題是本文中關於道德學與關於康德的道德哲學提出的一個「新」議題。就個人所知,康德本人未曾給道德下過任何定義,甚至就個人所知,即使德國的康德道德學權威亦不曾想到此。
康德的「絕對道德命令」 (“kategorischer Imperativ”或英譯“ categorical imperative,一般譯為「定言另式」、「定言命令」、「道德命令」、「無上命令」等) 學哲學與學思想史的人皆知。個人認為認為康德 的「絕對道德命令」與道德的定義有關,也就是說這個命令句可改為敘述句,而這個敘述句可以是康德對道德的一個定義,這也是個人在上文中將 "kategorischer Imperative" 譯為「絕對道德義務原理」的理由。從categorical imperative 找到康德的一個道德定義為個人長期研究康德倫理學一個成果。

康德道德哲學著名的 kategorischer Imperativ (英譯 categorical imperative) 的中文翻譯很多,例如「定言令式」、「斷言令式」、「定然律令」、「定然命令」、「無上命令」、「道德絕對令式」等。版主將此譯為「道德絕對命令」或「絕對道德命令」。此翻譯保留康德原句 "kategorischer Imperativ" 的命令句形式,可能也比上述那些中文譯法更易懂。但是,如果我們對康德原句德文命令語法有深入的了解,為了增加讀者的了解,也可以在不同狀況下將命令句語法改為敘述句語法,這就是版主於 2005 年 12 月 20 日在自由廣場發表的文章《從康德看死後取精》中翻譯成「絕對道德義務原理」的原因。所以,這個翻譯不是隨便翻的,而是有長期的研究與使用的基礎。

3.個人認為定義是理論最高能力的表現,是檢驗學術水準最簡單的方法。但是「理論與定義的關係」、「定義與理論」、「定義的重要性」 與「定義的意義」這些議題即使在學術界也很少被認識。本文重點之一即在對道德下定義。

4.個人對於自己給道德下的定義有些自信,因此,在此提出「世界權威道德定義」論壇,希望網友哲學與道德學同好提供相關的資料,供個人學習。

在本部落格另一篇文章個人提出個人道德定義與世界著名的道德定義比較。(http://deathintaiwan.blogspot.com/2007/06/categorical-imperative.html)

在書籍方面個人選的是《劍橋哲學辭典》(ISBN 986-12-0085-1, 2002 年貓頭鷹出版社出版,台北)一書的道德定義,這本辭典是公認的哲學辭典世界權威,應有些價值。在網路資料方面個人選的是《史丹佛哲學百科全書》(“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的哲學定義。這本網路辭典在 Google 與 Yahoo二搜尋引擎搜尋“definition of morality” 都是排名世界第一。

史丹佛大學哲學百科全書對於道德定義的網頁,在網頁翻成中文後,網頁如下:http://translate.google.com/translate?hl=zh-TW&sl=en&u=http://plato.stanford.edu/entries/morality-definition/&sa=X&oi=translate&resnum=2&ct=result&prev=/search%3Fq%3Dmorality%26hl%3Dzh-TW%26sa%3DG
個人有興趣將個人對於道德的定義與劍橋大學及史丹佛大學對於道德所作定義的比較。

5.一般來說,個人對於道德學有許多根本的新想法,對於儒家道德學以及牟宗三先生的道德學理論等,也有許多基本的批評,這些想法與批評可能至今尚無人, 尚無「康德道德學專家學者」, 觸及。個人計劃未來撰寫一本「道德學」(Ethics, 不只是道德哲學) 的書,如可能也希望撰寫一本關於康德道德哲學或道德學基礎的書。至今個人對於道德學的見解只在大學課堂上講述。

6.本「死後取精」與「人工受孕」或「人工授精」案涉及「生命倫理」或「生醫倫理」或「醫學倫理」,個人為衛生署於 2005 年為此死後取精事件諮詢之 29 位專家學者中唯一的哲學界人士。按衛生署自 1997 年起即組織「人工生殖法」委員會起草該法,該草案以「維護子女最高權益」為宗旨。個人在衛生署諮詢會議及事後建議書中批評此宗旨與草案。衛生署接受個人建議,因此自十一月起於再提及此案時,不再以該草案「宗旨」為此案之處理原則。此即文中「近一個月衛生署再對此案說明時,已不再舉上述理由」一語之背景。

7.本報紙文章所談「死後取精」事件成為台灣社會注目的焦點達百日之久,但在此期間至少在大眾傳播媒體上,未見有人說過個人在文中所寫之「一般來說,死後受孕事件的弱勢者為女方」這一點。個人認為這是社會傳宗接代觀念過強,以及對於寡婦生活對於女人絕對是不好的觀念不夠強之故,以致於當死者女友的真情與人工受孕的主動意願很強時,一些想法就被所沖垮。

8.本文與本部落格主題─感性與理性─之關係為何?個人認為道德理論或道德的基礎必須是理性的. 康德很清楚地將道德歸類為理性 (die Vernunft, 英譯 reason) 的事,同時個人亦認為康德的categorical imperative為人類歷史上道德理性的最高峰。個人認為儒家只有道德感性,沒有道德理性,因此無法成就道德學。

9.本部落格設立於 2006/10,在此之前自由時報本文的網頁已有不錯的排名,Google 給自由時報本文網頁(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5/new/dec/20/today-o6.htm) 的Page Rank 點閱重要性評估為2/10.

★感謝下列網站張貼本文:
1.http://city.udn.com/52340/1491136?tpno=349&cate_no=55939
2.http://tw.streetvoice.com/diary/user-article.asp?dn=117830
3.優仕網熱門搜尋 ... 康德道德定義陳立民 壹週刊 波麗士大人 ...
www2.youthwant.com.tw/search/hotsearch.php - 191k - 2008/10/31

4.
新浪部落 ... 康德道德定義陳立民 ...
blog.sina.com.tw/century21_funp - 208k - 2008/11/06 –

5.
Adroo.com.tw (壹早分類) 台灣人 ... 康德道德定義陳立民 ...
adroo.com.tw/tw/?view=list&list_id=1317%E2%8C%A9=tw - 56k - 2008/11/08 –

6.
Xuite日誌 ... 購物網 康德道德定義陳立民 ...
blog.xuite.net/q05j1yt7/k9ki8o00?&p=6 - 183k - 2008/11/15

7.
Xuite Blog / ATOM 0.3 ... 騰訊繁體 網頁設計無設限 康德道德定義陳立民 ...
blog.xuite.net/wd31h24o/lb0366tu/atom.xml - 262k - 2008/11/11

8.
水水 留言版 ... 康德道德定義陳立民 ...
tw.myblog.yahoo.com/jw!CWrxm2ufGRToSPzX0DCA_q8cd9oC1w--/article?mid=2 - 2008/09/30 –

9.
這是我的部落格 - Yahoo!奇摩部落格 ... 這裡記錄了我的點點滴滴! 康德道德定義陳立民 ...
tw.myblog.yahoo.com/.../article?mid=2&prev=3&next=1 -

10.
maylypdn的網誌 ... 康德道德定義陳立民 ...
cn.streetvoice.com/diary/user-article.asp?dn=117830 - 2008/10/04 –


2011/05/05 在Google搜尋 道德定義與道德的定義, 各得 9,350,000 筆與 10,060,000 筆, 本文皆排名第二, 僅次於維基百科的道德條。

本文關鍵字:「世界權威道德定義」「劍橋與史丹佛大學道德定義」「道德的定義 the definition of morality」"Die  Definition von Moralitaet"「道德的定義是 尊重人的主體性」「道德的定義 尊重人格尊嚴 尊重人性尊嚴」「康德的道德哲學」「康德的道德學」「康德倫理學」「Kant's categorical imperative 與道德定義」 "Kants Kategorischer Imperativ" 「康德 categorical imperative 道德定義」「康德絕對道德命令」「康德道德定義」「康德道德命令」「道德必須是理性的 必須超越良心」「儒家只有道德感性 沒有道德理性」「儒家的道德倫理學不具普遍性」「道德學」「陳立民 陳哲」「陳立民 哲學」「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10.21.2006

★創新理論文章:《死亡與死亡意識》★ 日常死亡意識 ★ 死亡是別人的事 ★ 庫布勒羅斯or蘿絲「臨終五階段」批評★ 臨終五階段 非原始現象 ★死亡學 ★ 生死學名稱不當 ★ 世界死亡意識比較 ★ 死亡是感受不到的 陳立民 ★


★《死亡與死亡意識》一文 ★

★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CLM), Taipei, Taiwan ★

2002/5/28 刊登於中國時報

華航一客機墜落澎湖外海,機上 225 位乘客與機組員全數罹難。在這些時候,大眾與新聞媒體關注的重點之一是不幸罹難者家屬的反應。我們可看到家屬痛哭、暈倒、情緒激動、精神崩潰等場景。此次因規模過大等原因,以致於此類事件的普遍性質不顯。
在一般小規模意外發生時,常可聽到家屬口中很自然地冒出下列的話:「為什麼偏偏被他碰上?」「為什麼發生在我們身上?」「怎麼會發生這種事情?」等。甚至有些家屬否定該意外,說:「這不可能吧!」「這不會是真的!」「我不要!我不相信這件事情!」等語言。事情明明已經發生,人已不在,但他們懷疑、否認此事的真實性。他們甚至晚上臨睡前希望,第二天起床時,能發現這只是一場惡夢。這裡顯然出現一種認知困難的現象。一般如我們購物時算錯帳,重算確定,買賣雙方立刻就「接受」這件「事實」。一件「事實」不是承認或否認的對象,為什麼在家人意外事件上,會出現不「接受」「事實」的狀況?真相也需要被「相信」嗎?以上這些話語,長久以來每在意外發生時,就在空中飄蕩,因為我們覺得這些話在「感情上」可以理解,就沒有注意到它邏輯上的荒謬。

為何家屬有如此之反應?大部分的人將此歸因於家人間緊密的關係,致無法承擔此事等感情因素。另一方面部分哲學家、心理學家等認為,在人類社會死亡普遍地「被禁忌化」、「被扭曲」,他們並批評現代商業社會製造「虛幻的假象」;這些原因使得「死亡在這個世界無法被理解」,使得人們在死亡問題上思想混亂。

但即使這些解釋理論可能也不足以說明家屬的反應,因為家屬認知困難的重點不在於多發生了一個不幸事件,而在於無法相信這件事情「怎麼可能」發生在「自己親人」身上。心理學之父佛洛伊德(S. Freud)與現代哲學家海德格(M. Heidegger)等都隱約地感到,在死亡事件上「自我」是一個問題。的確,可能在我們「日常死亡意識」裡,並不只是如一般學者所分析之「整個死亡」,或「死亡本身」變成為禁忌、被掩蓋,而是「自己的與親近人的」死亡被掩蓋。換言之,「日常死亡意識」的內容是:表面上我們承認人人會死,但「暗地裡」「不相信」此事會降臨在自己及家人的頭上。

家屬因為平日具此信念,以致於「突然從旁觀者變成當事人時」、突然發生「角色轉換」時,在認知上產生錯亂與困難。在這些家屬心靈底層實際激盪的波瀾是「不是說『死亡是別人的事』嗎?這次怎麼會發生在自己家人的頭上?」但此思想實在太荒謬、太違背常理了,以致於也不為其自身所知,結果只有此思想之能被社會接受的變形產品浮現到意識層面來;具體地說,這種底層意識中的「怎麼可能會發生在自己家人身上?」思想,在進入思想表層、為我們感受到時,被扭曲成了「為什麼會被他/她碰上?」或「我不要!我不相信這件事情!」等好似情緒性的話。

我們的社會不斷在進行這種掩蓋死亡真相的活動,掩飾的重點並不是「整個的死亡」或「死亡本身」,而是每個人「自己的與親近人的」死亡。這一次它又發生在社會大眾身上,他們也認為這次空難是一件重大的、意外的事件,但他們沒有此事「與我有關」之感。即使有些人為相關事情多做一些預防措施,如以後旅行時慎選交通工具等,也都只是盡一些「非當事人」的責任,或執行「旁觀者」的注意事項,他們深信即使自己未做這些防護措施,「這類事情將來也絕對不會發生在自己與家人頭上」。同時,對社會大眾而言這次的空難再次驗證了「不會是我們」這個信念的正確性。換句話說,社會大眾在心理上正進行著此次罹難者家屬平時所作之活動:「口頭上」說人難免一死,但「暗地裡」以為自己及與自己關係密切的人住在世界上「陽光的這一面」,住在「安全地帶」,不會有危險。

在這個歷史文化塑造的社會,我們的「死亡意識」可能是「暗地裡」以為自己與親近的人是不會死的。每一件意外發生時,我們標準的反應模式是,加強「此事與我等無關」的信念,以至於我們對此堅信不移。我們日常的「死亡意識」可能是一項阻礙我們準備我們自己的與親人的「死亡」之障礙。

(作者自1986-2001年間於德國弗萊堡Freiburg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班專攻死亡研究)
關於本文:

1.本文敘述個人創作之「日常死亡意識」概念:表面上我們知道人人皆會死自己不例外,但這種知道只是表面的,實際上、「暗地裡」我們以為自己及與自己關係親密的人是不會死的。此概念之意旨,就個人接觸過少數看過本文的人中尚無人瞭解。個人於德國研究死亡問題15年,為台灣人中在歐美國家研究死亡問題時間最長的,此概念為個人研究死亡問題的研究結果之一,回台次年發表本文。「日常死亡意識」本非專有名詞,亦非固定概念或聚焦概念,它成為專有名詞與固定概念,乃為個人的創造。個人計畫未來撰寫一本相關書籍。此外,歡迎網友搜尋「日常死亡意識 陳立民」。
2.「死亡是別人的事」一句在本文中洽與「日常死亡意識」形成對比,也因此在本文中已被深度密集地詮釋,它是本文一個重要的術語句。在本文於2002/5/28發表之前就個人廣泛搜尋資料所得,在台灣未曾出現過。關於此句日後個人還會有些說法。此外,歡迎網友搜尋「死亡是別人的事 陳立民」。
3.本文為報紙文章,為趕新聞熱度匆促寫成,因此部份論證過程並不完整,這些在個人講授之「死亡學」課程中已敘述清楚,個人計劃撰寫一本《日常死亡意識》的書,計劃在書中對許多提出說明。除本文外,個人2004/12/17在一本少量發行的學術研討會手冊中亦曾發表《「日常死亡意識」概念-暗地裡我們以為自己是不會死的》一文。

4.自1986至2001年之間個人於德國弗萊堡大學(Freiburg University)哲學研究所博士班專攻死亡問題研究,為台灣人中在歐美國家研究死亡議題時間最長者。個人有興趣了解個人所創之「日常死亡意識」概念與世界類似或相關死亡意識概念或理論之比較。歡迎網友比較,與提供比較資料。「世界死亡意識概念之比較」「世界死亡心理理論比較」「世界日常死亡心理之比較研究」
5.著名美國臨終心理醫師 Dr. med. Elizabeth Kübler-Ross(庫布勒蘿絲,或譯為庫布勒羅斯,或 Elizabeth Kubler-Ross M.D.) 於所著 "On Death and Dying"(《論死亡與臨終》)一書中發表之 "Five Stages of Death"(「臨終五階段」)理論,自 1969 年發表後成為世界醫護人員之基本知識,且此理論的根本未受到挑戰。個人主觀認為庫布勒羅斯的「臨終五階段」並非原始現象,本文所創造之「日常死亡意識」概念及其相關現象是更原始的現象。對此個人自 2003 年起在大學相關課程中有詳細說明,2007/12/25 個人亦於某大學醫學系客座教學中就此庫柏勒蘿絲「臨終五階段 批評」與「臨終五階段 非原始現象」詳細分析比較。個人這些理論預計在個人未來的《日常死亡意識》一書中廣泛對外發表。

6.個人創作的「日常死亡意識」概念被抄襲個人於 2004 年 9 月將個人《死亡與死亡意識》一文給一位老師看同年 12 月時發現這位老師抄襲個人「日常死亡意識」觀念,例如其使用的「死亡是別人的事」一詞是個人在上文中引入台灣的,且是個人的譯法該抄襲個人著作的老師以此研究計劃獲得國科會約二十萬元研究獎助。


7.本文於 2002/5/28 發表,時台大醫學院共同教育室主任李教授來函言,擬在課程會議中,推薦個人擔任台大醫學系六年級「生死學」課程教師,個人告知無博士學位,此事遂作罷。從這推薦事件也許可以判斷個人此篇文章在學術界的價值。
8.個人認為在台灣普遍被接受的「生死學」不是適當的名稱,宜改為「死亡學」,此在個人大學課程中已解釋,在個校外的演講中亦曾詳細說明,這些亦將於日後發表。「生死學名稱不當 陳立民」「生死學名稱可議」「生死學是錯誤名稱」。
9.在 Google 與 Yahoo 搜尋「陳立民」或「死亡」時,會自動跳出「日常死亡意識 陳立民」、「死亡是別人的事 陳立民」、「死亡學 陳立民」等搜尋「相關詞」(also try)建議。這些暫時成為網路世界的「專有名詞」,猜測本文之重要性已受到肯定。歡迎贊同個人概念的網友與朋友繼續對此搜尋予以支持。不過,本文只在Google搜尋引擎內才可搜尋到。 陳立民「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
10.本文自刊登日起可搜索到約十個網站轉貼,至2006/1時仍可搜索到五個網站轉貼,然自2006/9起搜尋引擎只能搜尋到下列中山大學West-BBS西子灣網站網頁:
(http://bbs3.nsysu.edu.tw/txtVersion/treasure/music92/M.943581558.A/M.1027043419.E.html)
此外,有一淡江大學網頁在網上搜尋不到,但仍可於下列網址見到本文:
http://tkblind.tku.edu.tw/cgi-bin/bbsanc?path=/Chinatimes/chinatimes.old/91/9105/910528/ONLINE/FORUM/C9152840.TXT

2008/11/24即本文發表六年半之後版主意外發現有位著名心理醫師診所將此轉貼此文即下網頁:
台灣ㄟ滋味- Category: 自殺及死亡醫學
2008.10.12 死亡與死亡意識. porky0501 … 2008.10.12 如何有效化解自殺危機? ...www.wretch.cc/blog/porky0501&category_id=12616722



版主歡迎對「日常死亡意識」有興趣的網友評論、轉貼與引用本文,引用時出處請註明:2002/5/28刊登於中國時報第15頁時論廣場,亦可加上本部落格網址。個人自2004年起發現有人使用本文思想,敬請註明出處。


2010/12 版主又找到幾個轉貼本文的網址:http://gopherproxy.org/bbs3.nsysu.edu.tw/00/treasure/music92/M.943581558.A/M.1027043419.E
,「美麗心精神科診所/陳炯鳴精神科診所/悠活精神科診所」,網址 http://www.spirits.url.tw/b06-3.htm, 與 http://www.wretch.cc/blog/porky0501/15043493
在此致謝


11.個人創作的「日常死亡意識」在網路上紀錄之一:有一些與個人所創作的「日常死亡意識」相關的概念,但這些都是初階的,個人對其中之一曾做批評。在Yahoo 知識+搜尋「關於 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 這本書」,點擊「其他答案」,可見到個人於2008-12-03所寫的下面文字:
這本書(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最有價值的部份可能是 p.104 的「只要你學會死亡,你就學會了活著」,與 p.102 的「每個人都知道自己有一天會死,但沒有人把這當真」這兩句,其他探討人生的意義與價值部份可能並沒有什麼深刻的東西。
參考資料 日常死亡意識陳立民

12.《死亡與死亡意識》非本文投稿原標題,乃報社編輯更改所予,個人並不認為這是一個好標題。
13.本文與部落格主題「感性與理性」之關係為何?個人認為發現「日常死亡意識」必須有很強的感性與理性能力,且此概念涉及理性與感性的基本結構。
14.心理學開山祖 Sigmund Freud 的中文譯名並未統一,多譯為「佛洛伊德」或「佛洛依德」。個人根據下列二理由建議譯為「弗洛伊德」:一、「弗洛伊德」與「弗洛依德」較符合其姓名 S. Freud 的德文發音;二、S. Freud 是歷史上著名的反宗教理論家,其姓名翻譯中不出現「佛」字較佳。
此外,「弗洛伊德」的“das Unbewusste”概念,即英譯“unconsciousness”一字,數十年來譯為「潛意識」,近年逐漸出現「無意識」的譯法,個人認為「無意識」的翻譯較佳。


網址: www.wretch.cc/blog/porky0501/15043493, 轉貼我的《死亡與死亡意識》一文.

網址: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508120108650, 然後點擊「其他回答」, 有我關於「日常死亡意識」的紀錄.

★ 「日常死亡意識」「世界權威死亡意識」「陳立民部落格」於2008/11/24在無名小站PORKY0501陳炯鳴(精神科診所),文章分類「死亡與死亡意識」被張貼,該網址為:
http://www.wretch.cc/blog/porky0501/15043493

★我的文章在別處的紀錄:
在Yahoo 知識+ 有「日常死亡意識陳立民」一詞:搜尋關於 [[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 這本書,點入後,再點「其它答案」,時間在2008-12-03
或: 網頁為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508120108650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508120108650

★ 日常死亡意識  ★死亡是別人的事 ★ 日常死亡意識 表面上我們知道人人會死自己也不例外但暗地裡我們以為自己及與自己關係親密的家人朋友偶像是不會死的 ★ 死亡在這個世界是無法了解的 ★

★Eine ursprünglichere Struktur des Daseins als die in “Sein und Zeit”★ (邀請 google "海德格 陳立民")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Taipei, Taiwan

Wir gebrauchen unseren Körper als uns selbst, aber ursprünglich sind Geist und Körper zwei Sachen. Dieser Körper-Geist-Verhältnis könnte ursprünglicher als das Weltverhältnis des Daseins oder des Menschen in “Sein und Zeit”. Ich sagte dies in Deutschland schon vor dem Jahr 2000.
Note: for the first time posted on http://www.deathintaiwan.blogspot.com/ on Friday, September 01, 2006.

Eine Ergänzung zur Weltlichkeit in “Sein und Zeit”
Lih-Ming Chen, Taipei, Taiwan
Die zuhandene Weltanalyse oder das Welt-Verhältnis des Daseins oder des Menschen in “Sein und Zeit” ist bahnbrechend. Aber es könnte eine noch gründlichere Struktur des Daseins oder des Menschen geben. Dies könnte ein gewisses Körper-Geist-Verhältnis sein. Ich sagte dies schon vor dem Jahr 2000.
Note: for the first time posted on http://www.deathintaiwan.blogspot.com/ on Sunday, August 06, 2006

1.05.2006

《主張統一 對在哪裡?》

★《主張統一 對在哪裡?》★
★ 陳立民 陳哲 ★
2006/1/4刊登於自由時報的自由廣場

國民黨馬英九主席於去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接受美國新聞週刊國際版訪問時說,「統一」是國民黨的「終極目標」。阿扁總統在元旦文告中轉述此事。

馬英九主席的政治信仰被當眾揭穿,他逃到國統綱領中,他說:「國統綱領主張統一,我們是按照國統綱領。」在遁逃之際,馬主席並無完全隱匿其「終極統一」目標的能力,他的反擊是:「我們主張統一有什麼不對呢?」

「統一馬」終究不能遁形。請馬主席從逃避中回來,誠實地向人民說明「自己」主張統一的理由。請問馬主席:「主張統一到底是對在哪裡?」
(作者為大專教師 大學教師)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CL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