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4.2015

一幅人生真相的畫

個人認為這是一幅好畫。至於作者,個人只知此圖片來自 Martine Faseur


個人認為這幅畫的前景想表達,人生是借給我們的;再光彩的人生也只是短暫借給我們一下;人想要揮灑一下、自由一下、快樂一下,唯一的機會是把人頭拿去抵押。

此外,對於人生的苦樂,個人認為人生雖然註定悲慘結束,卻是我們所擁有的東西中唯一還有些歡樂的地方。個人認為沒有死後的世界,死亡是絕對的滅絕。若說人生苦,死後更苦,苦到不再有我。所以,對於人生苦樂的基本態度,個人認為應該是苦中作樂與及時行樂。

此畫背景中有個看著前景的大眼睛。個人認為,宇宙既無主宰者,也無管理者,也無天道;基本上,宇宙不是個主體。因此個人認為不應該有個看著全局的觀看者。此畫畫家應該是教徒或相信宇宙之道。個人認為這是成見。個人認為,此畫背景的大眼睛為此畫的大缺點。


日常死亡意識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11.16.2015

【「台灣反宗教者聯盟」陳哲聲明:請陳建仁副總統候選人於參選與任職期間在宗教方面低調 】

 個人長期主張「台灣第一大害是國民黨,第二大害是宗教」,並在 Facebook 等處設立「台灣反宗教者聯盟+台獨派」與「無神論暨反宗教論壇」社團等網頁。

個人認為當前台灣最重要的是深化民主與邁向獨立,因此個人雖然反宗教,但因宗教非當前主要問題,個人至今未批評過任何民進黨與獨派人物對宗教的友善行為。看目前政局民進黨與獨派將長期執政,個人認為可逐漸開始處理台灣過度宗教化的問題。

民進黨競選 2016 年總統的蔡英文主席,今天選擇天主教徒陳建仁院士為副總統搭擋,個人認為主要是政治考量,沒有宗教考量。社會輿論一般認為陳建仁院士是位人格高尚的人,個人也認為如此,但在宗教方面個人與他看法不同。

十三世紀的 Thomas Aquinas 主張「哲學是神學的婢女」,即認為神學與宗教高於哲學。但哲學界一般視宗教為形而上學的一個派系,中英文的 Wiki 也持此見解。台灣天主教圈在哲學方面許多主張「新士林哲學」,但此派系在歐美哲學界乏人問津。以上是個人對天主教與台灣天主教批判的二例。「宗教是深度的學術議題」,非聽各宗教教義但不研究形而上學、哲學與宗教學,就能適當把握住的。「宗教是非常專業的領域」,即使一般高級知識份子也不懂。個人長期在歐美大學研究形而上學、哲學與宗教,自認是台灣少數宗教學專家。個人認為,宗教對社會的效果絕大部份是負面的。

個人認為當前台灣重要的是民主、人權與台獨。曾有許多台灣各教的教徒,特別是台灣基督教長老會,對台灣的民主、人權與台獨有過重大貢獻。但個人認為,深層地看所有宗教對於人生與社會都是弊大於利。教徒如果希望對社會貢獻,個人認為,可以秉持其教派對外宣傳教義的精神貢獻社會,不需要談宗教。

個人建議陳建仁院士,在競選副總統與擔任副總統職位期間,在宗教方面低調,也就是把宗教當作一己私事,不要在政治上談。否則,當個人評估己身行為不會影響台灣民主、人權與獨立時,個人可能會批評陳副總統。雖然個人所言,在台灣可能只有幾百人知道。

「台灣反宗教者聯盟」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CLM)
 16 Nov 2015

11.13.2015

【 人生的感覺 】

 人生的感覺 

故事:
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 (Marina Abramovic) 是位現代著名的行為藝術家。上世紀七十年代,瑪莉娜有個男友烏雷 (Ulay),他們曾經一起開著廂型車到處表演。當他們決定結束這段感情時,他們到中國各從長城的一端起走,走到長城中間他們給對方最後一個擁抱,就分開了。

2010 年,馬莉娜在紐約  MOMA (紐約現代美術館,New York Modern Museum of  Art) 發表新作品《藝術家在場》(The Artist is Present)。內容是她本人坐著,人們排隊與他對座,相互凝視一分鐘。無預警地,三十多年後烏雷座在瑪莉娜面前。其效果當然是觸動人心弦的。

陳立民(陳哲):個人認為這是個感性的事件,他們有一個「人生的感覺」。人生的感覺對人的刺激非常強,常讓人落淚,成為許多人人生的主軸。個人認為,感性與自我比較接近,因此當感性被震動時,會有這是我的人生的感覺。雖然個人認為人生的重點未必如此,但感性與人生的感覺是絕對需要努力研究的。音樂的屬性就是感性。

11.07.2015

【 基督宗教教義 使教徒道德水準低於一般俗人】

陳哲認為,基督宗教對其教徒洗腦,說教徒比一般人更道德。陳哲長期觀察德國基督宗教徒,認為他們都是偽君子。不止基督宗教如此,其他宗教也是一樣,這是所有宗教本質的問題,所有宗教都教教徒作偽君子。歐美已有許多研究指出,基督宗教的教義是教徒的道德水準比一般俗人要低,下為一則。解釋方面,還可以有彼此處更多、更深入的解釋。

下為一則研究:
美研究:有信仰的孩子較自私
蘋果日報 2015110700:30 

有虔誠信仰的家庭就能教育出更好的孩子嗎?答案可能剛好相反。根據美國一項研究,出身於虔誠信仰家庭的孩子比無神論家庭教育出的孩子更自私

美國芝加哥大學最近針對 1170 名年紀介於 512 歲兒童進行測試,看看哪些家庭出生的兒童最願意分享。研究人員先給受試兒童 30 張貼紙,並要他們選出其中最喜歡的 10 張。接著研究人員向孩子說明, 10 張貼紙屬於他們個人,但學校裡不是每個人都能拿到貼紙,問他們是否願意把貼紙分享給其他不認識的小朋友。

結果發現,不論信仰基督教或伊斯蘭教,出身於有信仰家庭的孩子反而更不願分享貼紙。負責此研究的迪瑟提(Jean Decety)表示,外界過去一直有刻板印象認為有虔誠信仰的家庭,可教出「更好的人」,但研究卻顯示,反而是沒有宗教信仰的人,更能無私愛人並和社會分享利益。迪瑟提說,雖然無法確認原因,但信仰宗教很可能讓人誤以為自己有犯錯的本錢,又被稱為擁有「道德授權」:「道德授權是以一種『好事』來判定另一件事為『壞事』,但很多時候根本沒有先加以了解。」

迪瑟提還說,擁有信仰者認為自己因為信教就是好人,所以有權做一些不好的事:「這是一種有趣的心理缺陷:當我們做些有助增強正面形象的事情時,我們也比較不擔心自己因從事不道德行為所引發的後果,更因此較容易選擇做些不對的事。」、「我希望大家能夠理解,宗教不代表道德保證,而宗教與道德根本是兩件事以世俗價值為主的社會比以宗教價值立國的社會更和平也更健康。」(桂家齊/綜合外電報導)



台灣反宗教者聯盟 無神論者 理性論者 人文主義者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CL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