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5.2021

天人合一被傳統思想視為靈性或神性 其實是人之原生低等動物性

把宗教、天人合一、天道、圓融和諧等思想趕出哲學。這些被傳統思想視為高等靈性或神性的,其實是人之原生低等動物性刻意給mind的感覺,或在mind上塑造的印記,因此人縱有充沛的這類感受或實感,也與客觀存在的真實世界無關。

理性哲學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25 Dec 2021


把宗教、天人合一、天道、圓融和諧等思想趕出哲學。這些被傳統思想視為高等靈性或神性的,其實是人之原生低等動物性刻意給mind的感覺,或在mind上塑造的印記,因此人縱有充沛的這類感受或實感,也與客觀存在的真實世界無關。

11.19.2021

《認識論或知識論之始》


 《認識論或知識論之始》


人類原初的、人之動物本性的認知方式不是接受式的、空白的,而是投射燈式的、投射特定意義模式的,其投射的主要意義模式是由無意識的防衛機制產生,目的在使人免於對死亡的恐懼而能存活下去,例如天道、天人合一。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19 Nov 2021


《認識論或知識論之始》

人類原初的、人之動物本性的認知方式不是接受式的、空白的,而是投射燈式的、投射特定意義模式的,其投射的主要意義模式是由無意識的防衛機制產生,目的在使人免於對死亡的恐懼而能存活下去,例如天道、天人合一。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19 Nov 2021

11.14.2021

《獨派史上的傑出二戰略:黨外與拒統》

 獨派史上的傑出二戰略黨外與拒統》

 

民進黨在組黨前提出黨外」戰略,以「不是敵人就是同志」的結盟策略遠交近攻聯合所有非國民的力量,形成對己有利的「黨外vs國民黨」陣勢;當時「建黨」與「黨外」二文宣策略並用,互為犄角

 

在台灣長時間的vs對峙期,拒統戰略為當時台灣最大公約數,結合所有反統、暫時不統、中間人士等力量,成為當時獨派主力部隊,其下有民進黨、綠營媒體、淡綠組織等,台獨只是側翼;「拒統」「獨立」兩地呼應,共同牽制與夾擊統派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14 Nov 2021

 

2009年中起個人對外宣傳「拒統」文宣,當年1030日蔡英文黨主席在鄭文燦競選桃園縣長的總部說「拒統是選戰主軸之一」,大概在2010年有一次當時為蔡主席工作的鄭麗君在獲悉個人是「拒統」的創作者與宣傳者時,對個人說「拒統是台灣最大公約數」。


 獨派史上的傑出二戰略黨外與拒統》 

民進黨在組黨前提出黨外」戰略,以「不是敵人就是同志」的結盟策略遠交近攻聯合所有非國民的力量,形成對己有利的「黨外vs國民黨」陣勢;當時「建黨」與「黨外」二文宣策略並用,互為犄角

 

在台灣長時間的vs對峙期,拒統戰略為當時台灣最大公約數,結合所有反統、暫時不統、中間人士等力量,成為當時獨派主力部隊,其下有民進黨、綠營媒體、淡綠組織等,台獨只是側翼;「拒統」與「獨立」兩地呼應,共同牽制與夾擊統派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14 Nov 2021


 

2009年中起個人對外宣傳「拒統」文宣,當年1030日蔡英文黨主席在鄭文燦競選桃園縣長的總部說「拒統是選戰主軸之一」,大概在2010年有一次當時為蔡主席工作的鄭麗君在獲悉個人是「拒統」的創作者與宣傳者時,對個人說「拒統是台灣最大公約數」。

11.12.2021

如理解「黨外」戰略 就知「拒統」戰略的貢獻

如果理解民進黨組黨前的「黨外」戰略,就知統獨對峙期間「拒統」戰略的貢獻

如果理解民進黨組黨前的「黨外」戰略,就知統獨對峙期間「拒統」戰略的貢獻。拒統創作者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


拒統創作者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12 Nov 2021 

10.29.2021

死亡是人生最痛苦的事 人需要一生的時間培養面對死亡的勇氣

死亡是人生最痛苦的且難以承受的事。個人否認任何宗教的說法,個人認為死亡是永久的滅絕。因此,人需要一生的時間培養面對死亡的勇氣。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29 Oct 2021



死亡是人生最痛苦的且難以承受的事。個人否認任何宗教的說法,個人認為死亡是永久的滅絕。因此,人需要一生的時間培養面對死亡的勇氣。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29 Oct 2021  m

10.26.2021

《香港學 Hongkongology》

《香港學 Hongkongology》

 

七、「香港學」

 

香港正在衰敗,中國近年流行「民國學」,個人認為與此類似的「香港學」有潛力,因為香港史在大中華區歷史上是獨一無二的、空前絕後的領域。從「香港學」一詞個人想到英國人建立的典章制度、金融成就、自由的民間生活與流行文化。學術方面可能在港大與中大刊物,知識份子閱讀的《明報月刊》或有可觀,自然科學研究成就也會是值得記錄的成就。搜尋發現已有「香港學」之名,在中大亦自2018年起出版《香港研究》網路刊物。蘋果日報已停刊,不知有沒有什麼可代為出版的產品?香港網路媒體、自媒體不少,不知有無高價值的?可請教李怡先生等人,甚至可到英國找標的。還有時機問題,香港言論自由與學術自由正在惡化中,現在商談出版會不會是比以後好?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



上圖片製作於 1 Nov 2021


上圖為個人在臉書的《香港學》粉專: https://reurl.cc/zW5q6Q

2021/10/26 google「香港學」,可得下結果:

上為google「香港學」結果第一頁上。
上為google「香港學」結果第一頁上。


上為google「香港學」結果第一頁下。



上為google「香港學」結果第二頁上。


上為google「香港學」結果第二頁下。




上為google香港學」結果第三頁上。




上為google「香港學」結果第三頁下。




10.21.2021

臉書留言:人不是自己思維與感受 而是透過感性與理性做思維與感受 這個感性可能在迷惑我們

臉書留言:人不是自己思維與感受,而是透過感性與理性做思維與感受,這個感性可能在迷惑我們。



陳立民:人很自然地會有前世今生、恍如隔世等感覺。對於這種正常出現在意識中的現象理性地想就覺得可疑。個人認為這些現象的出現是感性的特性,感性常脫離現實且有特定但錯誤的傾向。人不是自己思維,而是透過感性與理性做思維,要隨時警戒這個感性運算工具在騙我們。(於六週前)


對話人榛:陳立民 感性的特性被你這麼一分析變得立體起來,但往往感性這種東西是無形的物體,只存在視覺影響與生命的感受裡,這與平常的思維模式有關聯,有很多的事情一旦被清晰的分解出來,一切變得乏善⋯⋯(於六週前)

 

陳立民人有時會有前世今生、恍如隔世等感覺。個人認為有些感覺不是自己的感覺,而是感性的特性,感性還可能不是精準的官能。人不是自己思維與感受,而是透過感性與理性做思維與感受,這個感性可能在迷惑我們。(於21 Oct 2021




陳立民:人有時會有前世今生、恍如隔世等感覺。個人認為有些感覺不是自己的感覺,而是感性的特性,感性還可能不是精準的官能。人不是自己思維與感受,而是透過感性與理性做思維與感受,這個感性可能在迷惑我們。(在另一處同時間於   21 Oct 2021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10.20.2021

談文化: 從Culture vs Science 開始思考文化,並對文化定義,再稱「中華文化尚未歷經理性啟蒙」

2021/10/20個人在給聯合百科e-mail中的第六點是歷史與文化的問題,個人從  Culture vs Science 開始思考文化,並對文化定義,再稱中華文化尚未歷經理性啟蒙此處為附e-mail截圖,下重複文字內容


 

六、歷史文化領域: 思考Culture vs Science 則文化非高層次產物

 

人文科學領域多為歷史與文化,傳統在這方面個人認為可以錢穆先生為代表,他說:「無文化便無歷史,無歷史便無民族,無民族便無力量,無力量便無存在。所謂民族爭存,底里便是一種文化爭存。所謂民族力量,底里便是一種文化力量。」個人認為這是將文化理解為「歷史菁華」與「民族精神」。據個人近年的少數接觸,認為文史哲學者大抵仍持這種看法。

 

個人從「文化」一詞直接想到的是歐美國家對「culture」字的用法,以及在大學humanities學院culture不屬主要科系的事實。個人對於culture有個基本想法,就是將它放在與science的對比中;個人認為,science是達到高度「普遍性效果」的知識或理論,這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學與藝術,相對於此,culture或文化只在特殊群體內有效,也就是未達普遍功效的理論,其實這就是無效。

 

因此,個人對文化做下面的說明:「人類歷史產物中,那些具普世價值或普遍效力的部份被升級為『科學(science)』,其它未達普遍性標準的部份就只是歷史的『殘留』。這些『殘留』中的某些部份,該民族或區域的人們在『感性上』或『情感上』對它們難以割捨,且視之為他們社會的特徵,這些部份就是『文化』」。個人並不看重文化或culture

 

個人認為歐洲自文藝復興以後才出現系統的自然科學,再出現社會科學。進一步,因此個人視文藝復興以來的歐洲文化為人類歷史上唯一的「理性文化」。理性有多重要?個人認為「只有理性能達到真與善」。對理性與感性個人有系統的理論。

 

個人肯定「中國開不出民主與科學」的論述,認為主因是中華文化是「感性文化」且「中華尚未歷經理性啟蒙」。余英時先生高舉民主與人權,是個人最敬重的當代學者。錢穆先生對文化是老派思想的代表,余英時先生直接談政治、重視普世價值,在文化論上有進展。

 

個人獨對「Culture vs Science」有興趣,認為中國歷史上沒有sciences,就是沒有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等,因此現在講文化就變成講不清不楚的、模糊的東西。比文化進一步,個人本行哲學,認為五四「中國開不出民主與科學」問題追根究底的答案是「中國沒有哲學」。

 

此外,歷史學方面,個人認為中國近現代史的分期問題至為重要。


個人立場純屬極端,僅供貴出版社參考。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






從中國歷史上沒有社會科學、中國開不出民主與科學開始 談哲學社會科學、社會科學的真與善、政治學的第一原理與社會科學成立的必要條件

2021/10/20個人在給「聯合百科」e-mail中的第五點談社會科學,個人從中國歷史上沒有社會科學與中國開不出民主與科學開始,談哲學社會科學、社會科學的真與善、政治學的第一原理與社會科學成立的必要條件。此處e-mail截圖。其下重複內容。

 



五、在雜多的社會科學領域「哲學社會科學」或可成為熱門焦點

 

貴出版社也出版過中國社科院的一些刊物,統合兩岸是很好的市場定位。但PRC因為文革十年以及共產黨專制體制,個人認為至今PRC除在考古、傳統藝術與經濟學外,其他人文社會科學方面外可看之處不多。

 

為何貴出版社不出版中國自然科學史的刊物?個人猜想是認定中國歷史上沒有自然科學是不爭的事實。個人繼續問:中國歷史上就有社會科學嗎?個人認為,在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之前,在人類史上沒有夠資格被稱為science的經濟學;個人也認為,在三權分立與政黨政治重要理論出現之前沒有夠資格被稱為science的政治學;個人認為「中國歷史上也沒有social sciences。」如個人的說法被接受,貴出版社有關中國社會科學史,甚至許多中國社會科學方面的出版物以後被瀏覽的次數可能會逐漸減少。

 

如果社會科學也是洋玩意,中國當代又沒有這些領域優秀的學者,那麼在大中華區社會科學領域的「西風東漸」會是值得注意的重點。連帶地,日本的明治維新、韓國的西化過程也會引來讀者。

 

個人認為中國走向民主才有前途,中國「再出發」個人認為近代從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是適當的起點。五四時提出賽先生與德先生,也提出「中國開不出民主與科學」的命題,對此個人認為至今沒有好答案。

 

社會科學千頭萬緒,個人有個人腦運算力理論認為必須有綜合論述御繁為簡,這簡單的可以是「社會科學的通性」,根據PRC的傳統這可能是「哲學社會科學」。個人猜想這是馬克思承襲的德國傳統,上朔「哲學是一切學問的基礎」或「哲學是學問之王」的希臘傳統。個人亦持此觀點,並在「哲學社會科學」方面有些網路寫作。

 

道德或善可能佔了人類社會活動的1/3,但「道德是什麼?」,只有哲學的Ethics專門處理這問題。個人給道德下的定義為「道德是尊重人的主體性」,個人同時也下了個次佳的定義,就是「道德是尊重人的尊嚴」。如google中英文「道德的定義」比較,個人的可能不差。

 

哲學主要研究真與善,個人認為社會科學的重點還有幸福與欲望的滿足。個人給幸福下的定義是「幸福是人感性的或動物性欲望的滿足。」

 

社會科學最困難的部份在於它的真;個人所稱社會科學「真」的理論是指各科至今發展出的最高理論,例如經濟學的供需關係決定價格機制、諾貝爾獎理論等。

 

在政治學領域個人創作了「政治學的第一原理」,其內容為「掌權者的本質是濫權、擴權,以至於極權,而且是以秘密的、欺騙的方式。」企圖給政治學打基礎。

 

在全體社會科學中,個人發明了個「社會科學成立的必要條件」,其內容為:「任一社會現象相關的理論,它是否達到 social science 的水準,端視其是否能滿足社會科學成立的必要條件 (necessary condition),即此理論是否具備相當程度地不被濫用、不被利用、不會產生大弊端、不易被陽奉陰違、不被作為欺騙用的能力。」例如不論是政治的政黨對峙還是經濟的供需對峙都能促進進步與大幅減少弊端。個人也視此必要條件為「任一社會領域理論成為social science的必要判準」。

 

還有,關於真,在哲學內個人提出了「真理與知識的條件(或判準)」的理論。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

「中國有沒有哲學?」是中國哲學或中國思想的基本問題;中國「天人合一」思想錯誤

2021/10/20個人在給「聯合百科」e-mail中的第四點談哲學,個人認為中國有沒有哲學?」是中國哲學或中國思想的基本問題再說中國天人合一思想」的錯誤。此處e-mail截圖。下重複內容。



 

四、「中國有沒有哲學?」可能成為中國哲學領域的基本問題


個人自上封函以後,找時間看貴出版社發行過的電子書,此處第四、五、六、七點為相關題目。


看到貴出版社出版《鵝湖月刊》。它1975年成立時的社務委員,除王邦雄和曾昭旭兩位老師外,其他幾位當時都叫得出個人的名字。鵝湖在四十多年間成為台港最大的中國哲學路線,在對岸亦頗具影響力。


首先,《鵝湖月刊》有三篇個人文,包括1977年第卷第五期總號一七三前後兩期的《現象學(上)》與《現象學(下)》,與第一五卷第五期總號一七三「從《存有與時間》到《哲學獻集》」。如有需要個人的著作權允許,也沒問題。


鵝湖學派或當代新儒家走的是牟宗三先生的路線。《鵝湖》當年創刊時個人和他們一樣崇拜「老牟」。牟先生認為中國儒道釋三家思想的核心是「天人合一」,這也是他自己的主要思想。個人到德國留學之初衷也是研究與中國「天人合一」或「天道」思想最接近的海德格形上學。個人到世界海德格哲學研究中心的弗萊堡(Freiburg)大學。如前所述,非常不幸,個人從崇拜海德格轉為懷疑海德格。


個人在否認海德格形上學的同時,也否認了中國的「天人合一」思想。個人大概是台灣在德國留學研究哲學時間最長者,雖未得博士學位,但自認徹底深入歐洲哲學,個人主張「中國沒有哲學」。歐洲自黑格爾到當代法國哲學家德希達(Jacques Derrida)持續有人表達「中國沒有哲學」的見解。


貴出版社也出版中國哲學著作,個人認為這領域可能要先處理個基本問題,就是「中國有沒有哲學?」。可能這問題名稱容易帶來瀏覽量。


個人所提這個大問題對哲學本行的人就很棘手,資料蒐集繁瑣,此刻可能就是聽聽。至於個人想法是至今「中國有沒有哲學?」沒有夠水準的著作,也因此對自己在這方面有些信心。


除此之外,在哲學方面個人對於「知識與真理的性質」也有些創作。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

10.19.2021

《自由與主體性》

什麼是「自由」?各種學問中只有哲學做這方面專業的探討。我們能說動物有自由嗎?動物只是它體內衝動、需求、慾望的執行者,它不會為了什麼想法絕食。電腦當然也沒有自由,因為它只執行指令,不會反對或反省指令。人也有天生的慾望、需求、衝動,但人會「反省」這些,有時不再只是個天生衝動、欲望的執行者或實現者,人的信念、理想有時能不顧天生強大的求生欲,人能從天生的慾望、需求、衝動中「解放」出來,這就是「自由」。動物對於自己的慾望、需求、衝動只是「被動地」尋求滿足,人能夠「主動處理」且「節制」自己的慾望、需求、衝動,甚至「脫離」慾望、需求、衝動的生活層次,人能「主動」,因此人是個「主體」,或說人有「主體性」。在某種程度上,自由與主體性是相互定義的。


只有人有「主體性」,動物與物質都沒有;有「主體性」的存在物是值得尊重的,所以人有尊嚴,例如只有人死了要埋葬,慎重保存遺體等。

個人給道德下的定義為「道德是尊重人的主體性」,個人給道德下的次佳定義為「道德是尊重人的尊嚴」。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19 Oct 2021



《自由與主體性》

什麼是「自由」?各種學問中只有哲學做這方面專業的探討。我們能說動物有自由嗎?動物只是它體內衝動、需求、慾望的執行者,它不會為了什麼想法絕食。電腦當然也沒有自由,因為它只執行指令,不會反對或反省指令。人也有天生的慾望、需求、衝動,但人會「反省」這些,有時不再只是個天生衝動、欲望的執行者或實現者,人的信念、理想有時能不顧天生強大的求生欲,人能從天生的慾望、需求、衝動中「解放」出來,這就是「自由」。動物對於自己的慾望、需求、衝動只是「被動地」尋求滿足,人能夠「主動處理」且「節制」自己的慾望、需求、衝動,甚至「脫離」慾望、需求、衝動的生活層次,人能「主動」,因此人是個「主體」,或說人有「主體性」。在某種程度上,自由與主體性是相互定義的。

只有人有「主體性」,動物與物質都沒有;有「主體性」的存在物是值得尊重的,所以人有尊嚴,例如只有人死了要埋葬,慎重保存遺體等。

個人給道德下的定義為「道德是尊重人的主體性」,個人給道德下的次佳定義為「道德是尊重人的尊嚴」。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19 Oct 2021

個人半年內兩次被稱讚「正義凜然」

 半年內兩次被稱讚「正義凜然」

當人被稱讚時很感謝,但對一般稱讚語不會太注意,當個人短期內兩次被同樣的不尋常用語稱讚時就引起個人注意。這是個人給一般人的感覺嗎?


民進黨2008年下台,馬英九與國民黨上台,台灣面臨民主倒退與國共聯合併吞台灣的危險,此刻個人投入街頭運動,直接保衛台灣,個人在街頭組社團,也有些名度。在臉書上個人半年內兩次被稱讚「正義凜然」


上方圖片見今年個人03/26個人po出與家母到家父靈位清明掃墓照片時,一位自2008年起在街頭常碰到但沒在一起吃過一次飯的楊大姊留言「老太太好福氣,有個正氣凜然的兒子!」。這位楊大姊曾多次上媒體有些知名度,2009年當她成立街頭抗議社團時,時民進黨黨主席蔡英文曾出席。


上方圖片見今年09/03個人貼出2013年社團抗議舊照時,一位在臉書上新結識的朋友許先生來留言,稱讚個人「正義凜然 令人動容」。這位峰先生是某出版相關業協會原始創會人。以上二人皆非泛泛之輩,不需討好個人。



上方截圖見這位許先生在09/22個人文中有留言「久仰盛譽 傾慕殊殷 立德立功 令人動容」,個人不知他認識個人多久,感謝他的稱讚。


「正義凜然」一詞令個人想起中學時個人曾連續擔任五個學期的風紀股長的故事,當時曾有同學有類似的說法,選上這職位是需要被同學覺得你有正義感的。感謝這兩位大方的讚譽!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

9.22.2021

《人生追求真、善與幸福》

 人生追求真、善與幸福》

 

人生的意義只和真、善有關,只有當做真與善的事時,人生才有意義。只要不違反真與善,人有追求幸福或happiness的權利,不過幸福並不能賦予人生意義;幸福是人動物性需求的滿足,或感性的滿足;人生追求真、善與幸福這三件事;只要不違反真與善,人有追求幸福或happiness的權利,這宜寫入憲法。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22 Sep 2021




 人生追求真、善與幸福》

 

人生的意義只和真、善有關,只有當做真與善的事時,人生才有意義。只要不違反真與善,人有追求幸福或happiness的權利,不過幸福並不能賦予人生意義;幸福是人動物性需求的滿足,或感性的滿足;人生追求真、善與幸福這三件事;只要不違反真與善,人有追求幸福或happiness的權利,這宜寫入憲法。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22 Sep 2021



9.15.2021

教徒認為有信仰心靈有歸宿 這跳過有沒有神的基本問題

近日個人與某國立大醫院前院長談到對於臨終病人可否助死的議題,個人認為他對宗教的認識有問題,而與他有了一段對話。


大醫院前院長說:「沒有信仰或許不是好的人生方式,有信仰才有心靈的歸宿。」
陳立民說:「第一個問題是有沒有神,其次才是去規劃這個人生。無神論者的人生比較艱苦,但卻是真實的。」



我認為這位院長犯了一般常見不知因果關係與前因後果顛倒的錯誤,他們不認識事情之間的因果關係。當質疑不應有信仰時,他們只說他們知道信仰的好處,沒有去想質疑信仰可能是因為沒有神,他們似乎沒想過這個問題。一般人如此不足為奇,一位高級科學家如此讓個人很驚訝。

對於宗教,我們應該問的第一個問題或基本的問題是有沒有神這個問題。在回答這問題之後,才能談其他問題。如果沒有神,心靈的歸宿就是所託非人,或投資最後落空。

對於無神論者、反宗教者、達爾文主義者而言,死亡是絕對的滅絕,因此人生的結局是悲慘的,對於有主體性的人這是無法接受的,無神論者的人生是 個困難的人生。個人認為,要用一生時間去克服或只能部份緩和對死亡結局的恐懼。

無神論者的人生是困難的,但因為沒有神,這雖困難卻是個真實的人生。個人寧願選取困難的、真實的人生,也不願過個虛假的人生。

台灣反宗教者聯盟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7.27.2021

十年後可能人人「統一是不道德的」朗朗上口 這口號為個人創作且在Google名列前茅宣傳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十年後可能人人「統一是不道德的」朗朗上口 這口號為個人創作且在Google名列前茅宣傳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馬英九執政時代的國民黨與直到現在的中共說統一是「大是大非」的問題,並常指責台獨份子「數典忘祖」。「數典忘祖」不只是孝道的意義,它與「大是大非」二詞,精確的涵義是統一關係到道德。認同好似個人愛好、興趣問題,違逆一個人的認同感不嚴重,反之,道德不可違背,有約束力,是比較嚴重的問題。道德是比認同更嚴重的問題。認同是感性現象,道德是更嚴重的普遍理性現象。個人認為統獨是道德問題,主張「統一是不道德的」,理由是因為「統一傷害人權、民主與自由」。如認為台灣統獨問題是認同的事,則對統獨的認識不夠深入,低於美歐的道德標準。一般獨派有類似「統一是不道德的」的感覺,但無法聚焦,論述散漫,個人的口號「統一是不道德的」則簡單有力。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

上方照片中見個人高舉自創的「統一是不道德的」超大看板。2011/01/28 陸委會成立二十週年,馬英九總統等國民黨官員到陸委會慶祝,個人邀集幾位支持個人「拒統陣線」社團的戰友到陸委會外面抗議馬的兩岸政策。

上方照片中見個人高舉自創的「統一是不道德的」超大看板。2011/01/28 陸委會成立二十週年,馬英九總統等國民黨官員到陸委會慶祝,個人邀集幾位支持個人「拒統陣線」社團的戰友到陸委會外面抗議馬的兩岸政策。

可能是 2 個人、大家站著和戶外的圖像

上方照片為2009/09/19台北遊行時這位新北市議員幫助個人宣傳「統一是不道德的」,日後她告訴我,遊行後她把看板帶回家。

照片中見個人高舉自創的「統一是不道德的」超大看板。2011/01/28 陸委會成立二十週年,馬英九總統等國民黨官員到陸委會慶祝,個人邀集幾位支持個人「拒統陣線」社團的戰友到陸委會外面抗議馬的兩岸政策。「拒統」與「黨外」是獨派歷史上最佳的兩個文宣。

可能是 5 個人、大家站著和戶外的圖像

上為2009/12/20在台中抗議江陳會,幾位獨派合作以腳踏車展示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創作的「統一是不道德的」超大看板,走完全程

可能是 3 個人、大家站著和文字的圖像

上為2010/02/28 刊登於自由時報的照片。「統一是不道德的」、「拒統」、「下個二二八就是六四」標語為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創作的。前一日個人與「拒統陣線」戰友,於陳雲林與海協會一行到總統府對面長榮海事館訪問時在現場抗議。自由時報本照片網址: 
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paper/472167
未提供相片說明。

上方為 2021/07/27 google「統一是不道德的」,第1名與第2名是我的,第3名是主張「兩岸統一是最高的道德」的前中研院院士政治學者胡佛教授。

可能是 2 個人、大家站著和文字的圖像

上方為 2021/07/27 google「統一是不道德的」圖片,前11名中有7筆是我的。

可能是文字的圖像

上方為2021/07/27 google「統獨 道德」,第7名與第8名是我的「統一是不道德的」


「統一是不道德的」
《統一是不道德的,因為統一傷害人權、民主與自由制度;統獨不是認同問題,而是道德問題》
統一是不道德的
統獨問題應該如何處理,主張的獨立的台灣人有什麼光明正大的理由? 台灣一般普遍認為兩岸是認同問題,個人認為統獨是更嚴重的道德問題。
2011/01/28 陸委會成立二十週年,馬英九總統等國民黨官員到陸委會慶祝,個人邀集幾位支持個人「拒統陣線」社團的戰友到陸委會外面抗議馬的兩岸政策。
照片中見個人高舉自創的「統一是不道德的」超大看板,對街陸委會門外大批警察的目光都集中在個人身上,原因絕不是我們抗議馬總統,因為我們少數幾個人他們根本不放在眼裡,而是因為他們被個人抗議的內容震撼住。文宣看板下方個人有些解釋,「兩岸統一是不道德的,因為統一傷害人權與民主制度;統獨不是認同問題,而是道德問題。」
在2011年馬英九與國民黨重回執政時,台灣藍綠雙方陣營普遍認為統獨是認同問題,個人認為這說法太膚淺。如果違逆一個人的認同感,這個人會感覺不舒服,但這並不嚴重,認同出問題不是嚴重的問題。個人認為這個理論深度不夠。
想想國民黨以前說與中共直到現在常說統一是「大是大非」的問題,並常指責台獨份子「數典忘祖」。「數典忘祖」不只是孝道的意義,它與「大是大非」二詞,精確的涵義是統一關係到道德。認同好似個人愛好、興趣問題,違逆一個人的認同感不嚴重,反之,道德不可違背,有約束力,是比較嚴重的問題。道德是比認同更嚴重的問題。認同是感性現象,道德是更嚴重的普遍理性現象。
個人認為統獨是道德問題,主張「統一是不道德的」,理由是因為「統一傷害人權、民主與自由」。如認為台灣統獨問題是認同的事,則對統獨的認識不夠深入,低於美歐的道德標準。
個人與戰友僅數人而已,他們先把我們從陸委會門口趕到對街,在馬英九到達前五分鐘突然開了一台轎車擋在我們面前以防我們突然衝出,個人左右前方也有便衣警察看守。馬英九總統任內是台灣最危險的時代,個人有嚴重的危機感,為了救台灣個人常這樣單獨一個社團出擊,因為個人從不拍照,所以多無記錄,只有當戰友拍照時才留下記錄,這張是長期戰友吳日昇先生拍攝的。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