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9.2016

《中國思想的兩大問題》

《中國思想的兩大問題》

傳統中國思想有兩大問題。首先,「中國思想為什麼開不出科學與民主?」或「中國思想為什麼開不出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與此相關的第二個問題是「中國有沒有能開出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思維方式?」或「中國有沒有哲學?」。個人的答案是「中國沒有哲學,只有思想」。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29 Oct 2016

10.26.2016

搜尋「中國沒有哲學」的結果 (搜尋中國沒有哲學)

個人在台灣唸大學時就聽到「中國沒有哲學」的說法,台灣的哲學界當然反駁,個人認為有理。而後個人長期在德國研究哲學,德國的哲學教授沒有人理會中國哲學或中國思想的內容,只有漢學系才會談儒道釋。個人逐漸形成中國沒有哲學的想法,因為個人認為哲學必須是理性的,且認為中國傳統思想非理性的。個人所謂的「理性」是指「人是理性的動物」定義中的「理性」。對此在個人的 Blogspot 已寫了一些。


這個哲學 group 的人好像絕大部份沒聽過「中國沒有哲學」這個說法,這讓我驚奇。此處記錄下今天在台灣搜尋「中國沒有哲學」句的一些結果以表示此說法之前已存在,非個人的標新立異或特立獨行,雖然他們絕大多數反對此說。因為個人的發文在第 16 與第 33 名,所以記錄到第 35名。香港搜尋的結果應該和台灣有些不同。

下1-5

下6-10

下11-15

下16-20, 個人的排名第 16

下21-25

下25-30

下31-35, 個人的排名第 33 






★人生哲學課程 講義 2007年第1週★Ego-Life-Science;人生的三大目標與五大主軸★

8 Mar. 2007


人生哲學第一週講義:本課程以「人生的感覺」為線索,
以“Ego-Life-Science” 為定位;人生的三大目標與五大主軸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CLM 





「如何作答人生的試卷?」
在我們生命盡頭的那一天給自己的一生評分時,如果我們對自己不滿意,將是件很悽慘的事。本課程關心的是我們「如何作答人生試卷?」的問題,而不只是「人生哲學」兩個學分的問題。

以「人生的感覺」為課程線索
有時我們會有「人生的感覺」、「這是我的生命」等的感覺,而且被這種感覺帶著走。本「人生」課程希望緊扣住這些「人生的感覺」展開,以貼近人生。

“ego-life-science”
人生的學問雖然與人文、社會科學許多相同議題 (issues), 甚至相同理論,但這個人生學問必須有獨特內容或核心內容。這些不同之處在哪裡?
「人生感覺」的核心可能是ego (自我) 與life (生活、人生),因此本課程定位為「自我、生活、人生的學問」。大致上,前半學期講ego, 後半學期講life.

“Life is a beautiful thing”
「2006國人精神健康指數調查報告」顯示有自殺意圖的人甚多,這顯示人生是困難的、凶險的。人生,甚至由以死亡收場的事實來看,人生最後是場悲劇。
但life是我們唯一所有,我們只有一個人生,我們可能只活一次,死後可能什麼都沒有,在此「比較」之下life is a beautiful thing. Happiness (快樂幸福) 是人生值得追求的value,保持快樂 (be happy) 是人生值得追求的狀態。

「人生三大價值」
人生最值得追求的價值可能是善、真與happiness。什麼是happiness?可能,「滿足人性需求就是幸福」。在求真與求善之外,只要不違反道德,「人有追求幸福快樂的權利」,尤其我們只有這個短暫的人生與悲劇的結尾。

「人生的五大主軸」
為達到這三大目標,人生可能有五大必須遵循的主軸,即堅持道德、追求真理、處理人性追求幸福、面對死亡經營人生、了解自我。
繼求真與求善之後,本學期ego-life-science重點在了解深奧的ego, 修正軟體對死亡的忽視、珍惜life, 處理人性、感性、幸福issues, 以及了解life的核心。

生死教育課程教育大綱 200306

June 2002 版

生死教育課程教學大綱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CLM 

「生死教育」課程的重點何在?什麼是最基本的?

一、「日常死亡意識」的危險
即使我們視死亡為人生最重要之事,我們可能還是無法把握它,因為我們總是把它忘掉。
一個很平常的經驗,當與我們親近的人死去時,我們遽然陷入恐慌,發現自身的生命、人生受到威脅。同樣地,當病人未預料到地被醫師告知人生所剩時日不多時,突然感覺人生穩定的地基突然被抽空、整個世界崩潰。由經驗到這事情時一般吃驚的反應,有理由猜測,我們平常活在「死亡的遺忘」中。長久以來對這些事件的反省集中在大徹大悟,甚至看破人生的智慧上。這些恐懼與悔悟經驗是真實的,但這些事件中所蘊含的問題,可能比我們想像得更複雜、更困難。根本上這些解釋認為此遺忘是「個人的」疏忽,但此可能只是次要的原因,因為正常人皆認定死亡是人生重要之事,不願疏忽它。此遺忘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歷史文化」的。個人認為解釋此遺忘現象有三重點:
1. 德國人說:「死亡是別人的事」個人認為我們「日常死亡意識」的內容是:人人都知人必有一死,但不相信這事情會發生在自己身上。此思想狀態甚至更為複雜,即我們以一種不為我們所知的方式相信:與我們有親密關係的家人、朋友等亦不會死。
2. 為解釋這現象,需要了解心理意識的複雜結構,此係哲學與心理學的範疇,其中一重要概念為「直接知覺」。
3. 造成遺忘另一原因為一覺察不到的社會現象,個人稱之為一個「由歷史文化產生之看不見的機制」(invisible mechanism of culture)。

扥爾斯泰在其名著「伊凡伊列區的死」中,透過主角之口說,最單純平凡的生活是最恐怖可怕的。死亡研究者樂於引用此句,並各述所悟,個人認為其所謂之生活的核心即為此「日常死亡意識」,上述三點可作為此現象之解析。
美國死亡學者Elizabeth Kubler-Ross的末期患者精神狀態五階段模型,其第一階段「否認及孤離」(病人「不可能是我!一定是弄錯了!」之反應),與第二階段「憤怒」(「為什麼偏偏是我!」),個人認為可再深入研究,追問此反應之基本原因,個人主觀認為其在於我們的社會文化,在於此處的「死亡意識」。

個人製作一fiction:「一小學生數日來獨自一人時常哭泣,一老師問其原委,回答說,數日前在回家的路上,死神問他,方不方便最近死掉?」再由此更深入地講述,個人所了解之「日常死亡意識」。
人類社會可能是一個「安全的、但虛假的社會」,個人擬於課堂中提出「隧道經驗」、「死囚」等比喻,分別虛假的與真實的世界,揭開這個世界的真相。
關注死亡,甚至畏懼死亡可能不是單純之意志的事,我們日常的「死亡意識」引誘我們忘卻死亡,致使絕大多數的人都是糊裡糊塗死去的,甚至橫死、惡死。


二、意識把握實在的困難;人生中的死亡誤會;死亡的誤會
在酒後、在服用迷幻藥品時,我們感覺事物似幻若真,把握不住「實在」。在正常的神智狀態,我們的精神就能分辨真實與虛幻嗎?
有些小說幻想人「能隱形」、「能飛」,出現這些幻想並非理所當然之事?為何出現這些,而非其他之幻想?這或許與人之精神本性有關,可能人分別現實與想像的能力有限,或可能精神把握實在的能力有限。一個簡單的例子,如我們到一個陌生地方,或在旅行時,就會有恍恍惚惚、活得「不實在」的感覺。感覺生活得腳踏實地,可能是一些社會與文化條件製造的感覺,可能並非理所當然之事。
再如我們舊地重遊、老友重逢,我們感到「人生如夢」、「恍如隔世」。為什麼會出現「似幻若真」、「人生如夢」、「恍如隔世」等的形容法?是否精神區分某些範疇的能力薄弱?
精神現象本身之模糊性、意識區分實在與虛幻之脆弱性等因素,可能導致我們日常暗中「把某些現象與死亡混淆」,甚至「生與死的界線變得模糊」。(此尚非宗教思想內容,而係意識之本性、精神之特質。)
自我沉浮於意識流中,受其影響;當自我虛弱、且當這些意識流又具有特定的內容時,自我在意識流的驚濤駭浪中,容易喪失方向。在對自殺的研究中,部分試圖自殺者在自殺時陷入一種恍惚的、分裂矛盾的精神狀態,若將此解釋為感性或情緒化因素可能不足,因為許多人自殺時的心理同時還具有特定的「內容」:懷疑自己不可能有資格做這種驚天動地的、結束生命的行動,懷疑當時處境的真實性,誤認死亡為某些其他現象而受到「死亡的誘惑」,甚至有時其自殺動作的部分動機是澄清處境真假的企圖等。
從對mind, body, perception, reality等的研究中,我們可能可獲得對這些現象系統性的認識。從現代精神醫學的研究也可獲得更多相關心理性質或弱點之知識。
人心結構先天把握人生能力虛弱,後天又不自覺地將死亡與其他概念混淆,把握死亡的條件非常脆弱。


三、內在了解自身死亡的困難;死亡運算當機
即使我們能區別真實與虛幻,即使我們的想像力能不被誤導,但想像力自身是否有界限?我們能幻想天堂、來世,但我們能想像「自己的死亡」嗎?
失去知覺者的狀況可幫助了解:即使有失去知覺經驗的人也未能「內在地」經驗自己失去知覺的狀況,只能透過觀察他人休克的現象獲得一些數據、知識,「外在地」了解休克。「意識不可能擁有失去意識的經驗」。
同樣我們也無法內在地試驗、想像死亡;死亡所波及範圍之廣、變項之多,可能不是人精神這部電腦所能運算的、想像的;「意識可能亦無法想像沒有意識存在的狀況」、無法想像死亡,個人稱此為「死亡當機」。相較之下,來世、天堂地獄等思想可能是變項較少的產物。 「否定運算法」及其他。
我們對於死亡只有「外在的知識」,又無法想像它,那我們對於死亡能有多大的了解與把握呢?死亡對我們又能有多少「實在性」呢?死亡對於我們是否只是「傳說中的神話」?
法人拉‧弗其孚考(La Rochefoucauld)說:「我們無法直視死亡與太陽。」我們能夠把握自身將毀滅的事實嗎?這是需要考慮的。
適當地準備自己的死亡是否因此根本上不可能?我們在對死亡做任何決定時,如自殺、器官移植等,把握得住死亡這個基準點嗎?


Death Education或Thanatology課程的重點何在?什麼是最基本的?主觀認為此處一至三點是最基本的、最起碼的。我們需要知道:”What’s the name of the game?” 我們不可誤認,死亡作為研究對象是如靜物般立於我們之前任我們觀察研究的;我們需要對意識有所認識,意識並不隸屬於意志,我們並不能掌握自己的意識,它總是在死亡事件上蒙騙我們;但即使我們能完全掌握自己的意識,我們的意識能掌握死亡嗎?此三點個人稱之廣義的「死亡意識」,因認為此概念甚為基本,故此課程名稱亦可為「死亡與死亡意識」。


四、人為何會死?人生有無意義?
人難免一死、生命有終結,也就是mortality的問題,這是每個學生的問題,也是亙古的哲學問題。此問題宜由「人之起源」的問題切入,可區分兩種主張,一是宗教式的與儒道式的理論,以為人是從上面(神或天道)來的,另一是達爾文以來自然科學的看法,以為人是從下面(身體)產生的。此二解釋理論皆以「人之精神」為起點、為前提,卻得出相反結論,這裡的問題出在論證過程。各宗教堅持的核心是歷史證據,而生理支持心理之證據則隨處可取;較困難處理的是一些不可懷疑 “insights”,如天人感應,人神接觸體驗、儒道宇宙圓融等,將對此試作檢視。
「人為何非死不可?」,問題也需如此尖銳地提出;「死亡是一個秘密」此說法是否適當?

「人生有無意義?」的信念是影響我們獨立地思考人之必死性的一個重要因素。地球上的人類有無消失之可能?如此事發生,不但個人的人生將無意義,甚至整個人類在宇宙的出現亦將全無意義。此想法可能是科幻,還是科學?我們具有區別科學與科幻的能力嗎?根本上是在宇宙間出現了一些生物,它們將一如其他「在宇宙自生自滅」,這是人類的原本狀態;人與其他動物不同,其他動物不知會死,頂多怕受到傷害疼痛,人不願死亡。


五、Mind與body之關係
無論如何,最後把我們宰掉的終究是我們自己的身體,死亡基本上是自我關係的事務,非關他人底事,更詳細說是心靈與軀體關係。為此需多了解mind與 body之間關係。
此處有一思想障礙,即人本性的傾向是生活於mind的世界中,及把body當作mind、當作自己,忽視身體的生理原理。歷史文化、社會文化更是一面倒的唯心論。解決此問題之關鍵可能是建立「身心二元論」的觀念,破除「身心合一」、「心物一元」為理想的迷思。例如,若無此二元論思想,不會出現西醫,西醫的人體觀則是一個真實的dimension。
人需了解人類社會、精神心理接觸的世界,與自然界、生理界根本上是不同的。此有助於了解死亡。
對於mind & body關係,在哲學與心理學中有philosophy of mind的研究,在醫學中亦有身心醫學之研究。
死亡不是先驗的、先天的,而是後天的;在mind的研究中,死亡在內在的perception中無法呈現,而只是我們外在的知識,難以影響自我。


六、死亡對人生的影響
死亡是人生天然的一個界限,人生因此有一個「基本的處境」。人必須勉強、努力記住它。
人對於「死亡」與對於「人生」的態度固然不易區分,但亦不能劃上等號。死亡可能是人生最大的災難,但未必是人生唯一的決定因素。個人擬在此兩個學分課程的時間裡,將課程重點集中於死亡現象與人對於死亡的態度上;因為決定人生的不只是死亡還有其他如道德、人性等,生與死二者的交集有限,故考慮將此課程名稱定為「死亡學」,而非「生死學」。
在死亡襯托之下,不管活得怎麼樣,人生基本上是一件令人喜悅的事。
在意識到死亡時,人生重要的又是什麼呢?追求名、利、權、色、氣是人生嗎?人生的基本定向是與他人相比較一直往「更高處」爬嗎?觀察處於人生最後dying階段者的需求,其中重要的一項是與自己最親密人的關係,如家人、密友,個人稱此為「內在生活」。個人認為人是被關在body內根本上與外界隔離的mind。
人生重要的另一件事是「人生的意義」。人出現於這個世界這件事實可能是一件無意義的事,但人性使人是追求意義的動物,死亡使此更緊迫,因此人生必須為自己創造意義,而這可能是主觀的。


七、死亡與人際關係
死亡基本上是自我關係的事,與人際關係並無直接關係。
但清楚的死亡意識、清楚的自我關係,影響人際關係至為深遠。古希臘人對人最早的定義是「會死者」。在人際關係中,如我們對他人的「第一聯想」為「將死之人」,而非理性動物、競爭者、客戶、陌生人等之時,人際之間會多一份憐憫關係,也比較容易建立一個相互扶持的社會。
死亡對於道德學又有多大的衝擊呢?
如何增進社會在面對死亡問題上的成熟度?有無設定客觀指標之可能?


教材:自編講義

參考書:
扥爾斯泰著, 伊凡.伊列區之死, 水牛與志文二譯本
Elisabeth Kübler-Ross: On Death and Dying, NY: Collier Books, 1993佛洛依德論死亡與戰爭的著作
Thomas Nagel: What does it all mea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Martin Heidegger, Being and Time, 台北雙葉書廊, 民國七十一年
中文翻譯著作可看關於臨終病患經驗者
網頁www. lsds.com/death介紹美國關於死亡的最佳網站

上課方式:
以上是死亡學課程的七項重點,個人喜歡開放學生發問討論,如此,課程範圍必不止於上述主題,必數倍擴大,乃至無所不及。讓學生參與的目的在使每個學生從自己思想的位置切入、以個別適當有效的方式思考死亡問題,希望於課程結束時,達到學生持續關心此問題的興趣,及較有系統的思考方式。

考核方式:
基本上照學校一般考核方式。

社會科學成立的必要條件

社會科學成立的必要條件

任一社會現象的理論,只有在它不被濫用,不被陽奉陰違,或不被用來詐騙,或不被 abused,或不被 missbraucht (德文) 時,它才達到了成為社會科學 (science) 理論的必要條件。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於 31 May 2015
20150531

《 社會科學理論成立的必要條件 》

社會科學理論成立的必要條件

任一關於人類社會活動的 theory 要達到被稱為 social science 的資格,必須滿足一個必要條件 (necessary condition),即此理論必須能夠不被利用,或不被陽奉陰違,或不被用來詐騙,或不被 abused or misused,或不被 missbraucht (德文) 這個條件。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社會科學理論成立的必要條件 

任一關於人類社會活動的 theory 要達到被稱為 social science 的資格,必須滿足一個必要條件 (necessary condition),即此理論必須能夠不被利用,或不被陽奉陰違,或不被用來詐騙,或不被 abused or misused,或不被 missbraucht (德文這個條件。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陳哲執上看板攝於 3 Dec 2011。

 社會科學理論成立的必要條件 

任一關於人類社會活動的 theory 要達到被稱為 social science 的資格,必須滿足一個必要條件 (necessary condition),即此理論必須能夠不被利用,或不被陽奉陰違,或不被用來詐騙,或不被 abused or misused,或不被 missbraucht (德文這個條件。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陳哲在萬華行政中心門口執上看板,攝於 3 Dec 2012。

 社會科學理論成立的必要條件 

任一關於人類社會活動的 theory 要達到被稱為 social science 的資格,必須滿足一個必要條件 (necessary condition),即此理論必須能夠不被利用,或不被陽奉陰違,或不被用來詐騙,或不被 abused or misused,或不被 missbraucht (德文這個條件。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陳哲在萬華行政中心門口執上看板,攝於 3 Dec 2012。




10.25.2016

大學理念課程 2007 年第四與第五講

認識論 見 2007/10 大學理念的第 4 與 5 講 及「大學理念 I」求真部份與學術論




I人永遠是主觀的






II真理符合論






III物自身





S → O
人認識的基本模式為:S → O
在O-Side(客體、對象)有表象(假象)、本體(本性、固定的性質、物自身)的問題


主題的例子
有些以前禁止的東西,現在可以了,譬如同居,讓人不禁要問:到底這件事情的本性是什麼?以後還會再變嗎?
當我們聽到南京東路、水扁路、經國路時,我們各有什麼感覺??


對於有無本體之極端的例子:佛教的「萬物皆空」
佛學說「萬物皆空」,所有的東西都是空的,是說萬物都沒有它自己的、固定不變的、自己的性質或本性,或本身的物自身; 這也是「萬物無自性」的意思。因為萬物都沒有自性,沒有它自己,都是空的,所以說「無自性空」。佛教認為人世間一切都是空的,所以要離開人世,要出家,要出世,遁入佛門,修西方淨土。這是他們自以為是的「看破紅塵」,看清人世與萬物真相。
反之,物理學、化學有「物質不滅定律」、「物質質量不變定律」(嚴格說皆是假說) ,即物質不會毀滅消失、物質的總量不會改變,因此物質不是空的。物理學時時證明自己正確,佛學豈能推翻。


表象與本體問題的關鍵
處理表象與物自身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首先要區分物質物與精神物(或人文社會產物)之物自身之不同。譬如佛教講「物自性空」時,是講「所有的」物都是空的,沒有區分物質與精神物。


物質物的本體(或物自身、固定的本性)
物質的東西有本體,物質物的本體就是它的自然科學成份,或說物理化學生物學成份。
例如水、水蒸氣、冰都有本體,H2O是三者化學成份,是它們的本體。
因此,水遇熱變成水蒸氣,不能如佛教說水消失了,水是空性,水無本體。
若有A→B(A變成B)的情況,我們可以說A消失,A沒有它自己。但 ‘‘水→水蒸氣’’ 不是 ‘‘A→B’’ 形式,因此不能說水散去了,水是空的,而是H2O→H2O,本體不變。因此說物質物有本體。


Mind之本體(或物自身)狀況
精神物或思想文化社會事物皆是mind的東西,其本體的狀況分為下列兩種:
1. mind上的人性性質有其本體,這些也可稱為人生下來就灌了的software。固然軟體的存在依賴於硬體,但它不是空的,ex: 對異性的興趣、情緒的起伏、尊嚴感、A4比例美感等在人性上有根據,所以這些有本性、有自體。在人之mind上所發生之自我的、理性的活動也有本體,ex: 自由的存在、對人性尊嚴的尊重要求、對於情緒與本能驅力(人性軟體)的控制等,這些自我的、理性的現象也是有本體,不能說沒有這個東西。
2. 任何mind的產物思想產物或產生的對象是沒有本體的(或無固定本性)。就像軟體word是有本性,但寫作出來的文件則無本性,ex:聽到中正路、水扁路、經國路我們會有不同感覺,(什麼樣的?) ,講到馬路時沒人想到馬,年節的意義不斷改變等。

但是區分什麼是mind本性、什麼是mind的產物,則是一件困難的工作。

佛教主張之「無自性空」在mind產物上勉強成立,至於「萬物皆空」連物質物和精神物都不作區分,絕對錯誤。


對於物質物與精神物之本性認識的困難
物質(matter)物的本性可能被認識,而且這些理論在相同條件下都經得起複驗,(或說以一定的眼光看都可得到相同的結果),不過這些知識理論未來可能會被推翻。Ex:古人以為地球是平的、牛頓的古典物理學。
精神(mind)事件或事務無法被五官(五種感官)直接經驗到,因此對它們只有模糊的認識,ex:景氣差的原因、某人的心理等。
十八世紀德國哲學家康德(Kant, 1724-1804)認為,人無法經驗到也無法認識物本性。


以玻璃為喻說明對於物質物與精神物認識之不同
對於物質物與精神物認識之清晰程度不同。
對於物質物的認識是透過五種感官認識的,好似利用透明玻璃看東西,看得清楚;反之,對於mind物的認識好似透過毛玻璃看它們,看不清楚,只能看個大致輪廓。
所以,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都有爭論,但人文社會科學的爭論比自然科學的爭論大,而且常給人漫無邊際、沒有標準的感覺。

羅爾斯正義論的效率原理

個人認為社會與人文科學的基礎為真與善。這是個人主張的「學術論」重要內容。

羅爾斯提到其正義的兩個原理,第一為善,第二可稱為真 (p.53),他稱為效率原理   (the Principle of Efficiency)。後者大約就是個人主張的真。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20140427 陳哲與「網友行動平台」社團戰友參加廢核反核行動 427佔領忠孝西路事件

"5萬人怒躺忠孝西 馬宣布 核四全面停工"
在上面 video 第 0.57-1.08 分秒時間可見

陳哲與「網友行動平台」社團戰友走在台北車站前的忠孝西路上,幾分鐘後我們躺平占領忠孝西路。這就是 427 佔領忠孝西路事件。

下為這條新聞網址: http://www.appledaily.com.tw/actionnews/appledaily/new/20161025/974481


日本福島核災發生在 2011 311,所以每年 311 前後反核人士都會紀念並警惕。2013 年福島核災兩週年,台灣反核團體選在 309 星期日遊行。這是陳哲與「網友行動平台‧台灣茉莉花革命‧Netizens, take action!」戰友走在館前路上的畫面。

在這次遊行之後反核團體聯合組成「全國廢核行動平台」,名稱和我們的「網友行動平台」類似,他們最初建立的網站就是用這張圖片,陳哲引以為傲。

2014 4 27 日「全國廢核行動平台」舉辦「停建核四、還權於民」廢核大遊行,帶領數萬民眾遊行,在台北車站前北市忠孝西路指揮全體遊行民眾就地躺下,這就是 427佔領忠孝西路事件,癱瘓忠孝西路全部八個車道,達成關鍵的勝利。陳哲的「網友行動平台」與「人權陣線」二社團也在場助陣。陳哲自 2011 年福島核災起,台灣的反核活動幾乎大概無役不與,搜尋「網友行動平台 反核或廢核」圖片,可見我們的許多照片。

網友上街頭抗議馬英九國民黨政權有重大意義,陳哲自 2009 年到 2014 年之間每次都能找到贊同陳哲觀念者組成隊伍,帶動宅男宅女走出家門,鼓舞其他參加遊行者,向社會展現網友力量。 2014 年之後政治藍綠板塊已改變,陳哲將舞台交棒給年輕網友不再揪團上街頭。遺憾,在街頭再見不到任何網友相關社團,這對社會運動與公民運動是很大的損失。

「網友行動平台台灣茉莉花革命Netizens, take action!」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日本福島核災發生在 2011 311,所以每年 311 前後反核人士都會紀念並警惕。這是陳哲與「網友行動平台‧台灣茉莉花革命‧Netizens, take action!」戰友走在館前路上的畫面。左一為陳哲

上為三立新聞台報導陳哲與「網友行動平台‧台灣茉莉花革命‧Netizens, take action!」戰友走在館前路與忠孝西路交口上的畫面。20140427的 427佔領忠孝西路事件。

2013 年福島核災兩週年,台灣反核團體選在 309 星期日遊行。

在這次遊行之後反核團體聯合組成「全國廢核行動平台」,名稱和我們的「網友行動平台」類似,他們最初建立的網站就是用這張圖片,陳哲引以為傲。


2014 4 27 日「全國廢核行動平台」舉辦「停建核四、還權於民」廢核大遊行,帶領數萬民眾遊行,在台北車站前北市忠孝西路指揮全體遊行民眾就地躺下,癱瘓忠孝西路全部八個車道,達成關鍵的勝利。左側為陳哲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在公園路上陳哲與「網友行動平台」與「人權陣線」二社團戰友走在蔡英文後面。

陳哲自 2011 年福島核災起,台灣的反核活動幾乎大概無役不與,搜尋「網友行動平台 反核或廢核」圖片,可見我們的許多照片。

網友上街頭抗議馬英九國民黨政權有重大意義,陳哲自 2009 年到 2014 年之間每次都能找到贊同陳哲觀念者組成隊伍,帶動宅男宅女走出家門,鼓舞其他參加遊行者,向社會展現網友力量。 2014 年之後政治藍綠板塊已改變,陳哲將舞台交棒給年輕網友不再揪團上街頭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遺憾,在街頭再見不到任何網友相關社團,這對社會運動與公民運動是很大的損失。

上為 2013  年 3     9 陳哲與「網友行動平台」與「人權陣線」二社團戰友參加廢核大遊行,照片中天剛黑我們走在館前路上。搜尋「網友行動平台 反核或廢核」圖片,可見我們的許多照片。20130309

「網友行動平台台灣茉莉花革命Netizens, take action!」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10.21.2016

《中國沒有哲學 之二》 (搜尋中國有沒有哲學)

《中國沒有哲學 之二》

中華傳統文化思想的核心觀念是天人交感或天人合一,個人認為這只是人天生感性內容的對外投射,沒有客觀意義。哲學必須是理性的,只有理性才可能達到客觀性;故中國沒有哲學,只有思想。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於 21 Oct 2016


下為三個月前個人發表的類似見解:

中國沒有哲學 之一

中國有沒有哲學?中國只有思想,沒有哲學,因為哲學必須是理性的,而中國傳統的儒道釋理論基本上只是感性的;此處所謂的「感性」是指人天生的動物本性,或人生下時配備的軟體程式。

「理性哲學」倡議者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於 23 Jul 2016
20160723

10.18.2016

《「忘名不忘面」現象的解釋》

「忘名不忘面」現象的解釋》

這是個人人都有的經驗,有時我們碰到一位許久未見的人,看到人知道看過,甚至曾有些交往,卻想不起對方的名字。對於這種經驗,大家都接受這是記憶力的與記憶力衰退的正常現象之解釋,也不再追問。個人問:「為什麼對方容貌的記憶沒有一併忘記?」進而個人在此「忘名不忘面」或「識面不識名」現象中,發現有視覺記憶能力與語言官能記憶能力不同步的狀況,因而認為二者各有獨立的或部份獨立的記憶系統;至於此二系統記憶能力的比較,視覺的記憶能力明顯強過語言記憶能力。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18 Oct 2016

10.15.2016

陳哲與蔡英文唯一的合照;2008謝長廷敗選贈書感謝陳哲 2012蔡英文編書選陳哲助選照片

陳哲與蔡英文唯一的一張合照

自蔡英文 2008 年擔任民進黨主席之後,因為個人認為她的路線和個人的相符,故一路相挺。蔡英文的造勢活動個人常到,並在場舉「看板」幫助文宣。個人有許多機會與蔡英文合照,但從未爭取過這些機會,這張是個人唯一一張與蔡英文的合照。

原來蔡英文 2012總統大選失敗後,她蔡英文自己編了一本記錄選戰的照片集,書名《一直同在. Together Forever:我們和小英一起走過的旅程》。在該書中陳哲在一造勢場高舉自創「小豬感動天」標語的照片,被列為整場選戰收尾照。「小豬感動天」是選戰末期「三隻小豬」運動中,個人的創作,上主流媒體數十次,也讓台灣數百萬人知道。在 20121015 該照片集簽名會上,蔡英文邀請在照片中出現的人到場與她合照,現場好友幫陳哲拍下了這張照。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個人以往選戰都寄一些選戰建議到黨中央,這次也一樣。2008 年謝長廷代表民進黨參選總統,因為扁案爆發,以及馬英九裝飾成功,國民黨資源豐富,故而事先並不看好。個人還是認真助選,個人寄了很多選舉策略建議的信,也收到多封感謝函。敗選後民進黨負債幾億。但是謝長廷還是要感謝幫忙助選的人,謝長廷競選總統本部出版了一本記錄選戰過程的書《達娃公主闖迷宮    -   我是老闆的素人助選員員》。原來達娃是謝長廷的姪女,把助選過程畫畫記錄。個人獲贈此書,應是被認為對選戰有幫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