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歐洲笛卡兒、休謨與康德認識論的共識 -
人類無法認識真理與人永遠是主觀的;
波柏的正途 vs 胡塞爾與海德格的歧途》
笛卡兒的名句「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指出一切都可疑,唯一確定的是懷疑本身,也就是人無法認識萬事萬物的真相。笛卡兒把認識論(epistemology)帶進了哲學。休謨理性地分析因果關聯,主張我們能觀察到一件事物隨著另一件事物而來,但不能觀察到這兩件事物之間的「恆常連結(constant
conjunction)」,他拆掉了因果律,此外他還拆掉了歸納推理的神話,使了這些建構真理成為不可能。康德直言人無法認識物自身(thing in
itself),指出人知識的有限性。以上三位理性主義者建立了認識論,他們的共識是人類沒有認識真理的能力與人永遠是主觀的。
在現代德語哲學界,胡塞爾主張人透過「存而不論(reduction)」等程序可達到「本質直觀(Wesensschau, 英譯: the intuition of essences
and essential structures)」,看到事物本質。個人請他教導物理學家用存而不論的方法處理量子的波性還是粒子性問題,並請他教導醫學研究者怎麼用現象學方法研究失智症,個人認為現象學方法是脫離現實的空想。個人贊同海德格人有「在世存在(Being-in-the-world)」結構的理論,但認為它對人類社會以外的世界並無效力,因此不認為它對探討宇宙真理有任何功能。以上二位個人認為都未了解近代知識論的共識。反之,波柏主張知識雖不斷地被推翻,但同時知識也不斷地增加,他承接了近代知識論的傳統。
認識論必須立基於人的認識能力,個人提出人有「理性與感性二運算器」理論,認為笛卡兒、休謨、康德與波柏都主張理性比感性更可靠,雖然他們同時也知道理性的算力無法達到認識真相、真理的程度。與理性相對的是感性,對於感性運算器,個人認為康德曾講到重點,就是人類沒有「智的直覺(intellectual intuition)」,也就是沒有靈性、神性、天人相應等感性的神通。
![]() |
《近代歐洲笛卡兒、休謨與康德認識論的共識 - 人類無法認識真理與人永遠是主觀的;波柏的正途 vs 胡塞爾與海德格的歧途》 陳立民 Chen Lih-ming (陳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