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9.2025

《從「識面不識名」與「忘詞不忘調」二現象談記憶力再談到感性》

《從「識面不識名」與「忘詞不忘調」二現象談記憶力再談到感性

 

哲學與科學的差異之一是科學工作者比一般人知道更多的事實。反之,哲學工作者知道的事實並不比一般人多,但哲學訓練的心智卻可能在平凡中見卓越;還可能比較少偏見和預設。

 

一件常發生的事,就是偶然碰到我們久不見的朋友,從容貌我們確定是朋友,但尷尬的是就是想不起名字。另一個人人都有的經驗,就是偶然要唱一首歌時,我們把部份歌詞忘了,但還是記得曲調。對這兩種最普遍不過的事,大家都接受這是自己記憶力不好與記憶力有限的解釋,就不再去想它。

 

個人認為「識面不識名」現象還顯示我們的視覺記憶比語言記憶力要強,以及「忘詞不忘調」顯示聽覺記憶的能力比語言記憶的能力更強。

 

在學校唸書時我們都聽慣了老師說要理解才容易記住,個人曾把某些課程理解得非常透徹,後來卻失望地記得很少;大學時有些個人把一些感興趣的課程學得很好,後來只剩下一些印象。這些也是我們共同的經驗。

 

以上所述有些可能在心理學、腦科學中已有類似研究結果,個人是以少許自學知識根據哲學訓練不斷對問題追問、掘深、思考出的結果,以下心理學等研究過的應該比較少。個人認為人類由演化而來,且認為mind的根還在人動物性,並認為這就是一般所說的感性。因為mind的根在人動物性,所以能在mind刻下最深印記的(記憶)也是感性的,這就是一般說的感覺、感受、印象。在記憶方面,理解對記憶極重要,但感性的記憶能力可能更強,雖然另一方面,感性的記憶力是模糊的,需要理解釐清。

 

因為人是演化而來的,所以人的mind不具備設計的或數學的完美性。在記憶力方面,雖然理性有合理結構,但感性記憶力的不規則的、不平均的性造成理性知識難在mind紮根的困難。同時,感性也不全然是無重點的,它也有自己的邏輯與偏好。就像動物有本能,人動物性或感性也有些強本能、強動機等,這些會扭曲理性的知識,譬如宗教就是感性偏差扭曲理性的結果。回到mind的記憶力,mind的感性記憶力當然具有感性的特質,也就是不規則性、偏差性等。

 

哲學的訓練可能可使人透視平凡經驗產生真知卓見;哲學是思考根本問題的學問,個人在研究mind時也看到演化論作為研究根本信念的重要性。

陳立民 Chen Lih-ming (陳哲) 19 May 2025

5.17.2025

《道德的定義與人類存在更大格局的定義;道德學轉變為人類救亡圖存的學問》

《道德的定義 與人類存在更大格局的定義;道德學轉變為人類救亡圖存的學問》


從遠古還沒有文字的時候,我們可以相信古人在生活中就常表達「這樣做不道德」的意思。孟子四端說亦顯示人類自然的感情,雖然並未上昇到理性層次。歷史偉人與各宗教的神祇都被敘述成極高道德的表率。

【哲學史上貧乏的道德定義】
道德學或倫理學是哲學的三大領域之一,歷史上的研究連篇累牘,然而卻鮮有哲學家想到如何去定義道德,譬如康德。今日去查線上最有名的《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史丹佛哲學百科)》,以15頁篇幅討論道德定義,已失去定義本義,線下有名的《劍橋哲學辭典》,多位學者對相關多條目下定義,不見卓越定義,或看《維基百科》,亦不見卓越定義。

【道德是尊重人的主體性;道德是尊重人的尊嚴】
個人在2015年定義道德說「道德是尊重人的主體性」,因為人與萬物不同處在於人有自由及是個主體,不像萬物皆為本能、刺激、程式等的執行者,皆為客體(object),唯人必須被當成主體;因為唯獨人有自由及為主體,故人具特殊價值或尊嚴,因此個人次佳的道德定義為「道德是尊重人的尊嚴」。(見圖卡一)


【道德的第一義務;倫理學轉變為維持人類存在的學問】
形上學(或自然哲學)與倫理學在哲學上本為各自獨立領域,個人在定義道德後想到二領域或可融合。個人認為天體物理學人類在宇宙極可能將滅絕的知識為真,又因個人認為道德學是應然的學問,遂於2016年提出「道德學的第一義務」說,將此義務訂為「維持人類物種在宇宙的永續生存。」(見圖卡二) 這是因為按照今日的天體物理學知識人類物種是至今所知宇宙唯一具主體性的物種。


【四年前的今天提出「新倫理學」】
四年前的今天,個人稱包涵此「道德學的第一義務」說的倫理學為「新道德學」或「新倫理學」。(見圖卡三) 其實這項知識在自然科學與社會已是常識,不知哲學界反應為何如此緩慢?



【人類存在更大格局下的道德定義】
至此,新道德學之為「新」,因為道德學性質已改變,已從人類動機與行為之人際關係的學問轉變為人類存在或救亡圖存義務的學問,道德學與人類存在在此交集。此「道德學的第一義務」亦可稱為「在人類存在更大格局下之道德定義」。(見圖卡四)



陳立民 Chen Lih-ming (陳哲) 於 16 May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