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7.2025

《道德的定義與人類存在更大格局的定義;道德學轉變為人類救亡圖存的學問》

《道德的定義 與人類存在更大格局的定義;道德學轉變為人類救亡圖存的學問》


從遠古還沒有文字的時候,我們可以相信古人在生活中就常表達「這樣做不道德」的意思。孟子四端說亦顯示人類自然的感情,雖然並未上昇到理性層次。歷史偉人與各宗教的神祇都被敘述成極高道德的表率。

【哲學史上貧乏的道德定義】
道德學或倫理學是哲學的三大領域之一,歷史上的研究連篇累牘,然而卻鮮有哲學家想到如何去定義道德,譬如康德。今日去查線上最有名的《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史丹佛哲學百科)》,以15頁篇幅討論道德定義,已失去定義本義,線下有名的《劍橋哲學辭典》,多位學者對相關多條目下定義,不見卓越定義,或看《維基百科》,亦不見卓越定義。

【道德是尊重人的主體性;道德是尊重人的尊嚴】
個人在2015年定義道德說「道德是尊重人的主體性」,因為人與萬物不同處在於人有自由及是個主體,不像萬物皆為本能、刺激、程式等的執行者,皆為客體(object),唯人必須被當成主體;因為唯獨人有自由及為主體,故人具特殊價值或尊嚴,因此個人次佳的道德定義為「道德是尊重人的尊嚴」。(見圖卡一)


【道德的第一義務;倫理學轉變為維持人類存在的學問】
形上學(或自然哲學)與倫理學在哲學上本為各自獨立領域,個人在定義道德後想到二領域或可融合。個人認為天體物理學人類在宇宙極可能將滅絕的知識為真,又因個人認為道德學是應然的學問,遂於2016年提出「道德學的第一義務」說,將此義務訂為「維持人類物種在宇宙的永續生存。」(見圖卡二) 這是因為按照今日的天體物理學知識人類物種是至今所知宇宙唯一具主體性的物種。


【四年前的今天提出「新倫理學」】
四年前的今天,個人稱包涵此「道德學的第一義務」說的倫理學為「新道德學」或「新倫理學」。(見圖卡三) 其實這項知識在自然科學與社會已是常識,不知哲學界反應為何如此緩慢?



【人類存在更大格局下的道德定義】
至此,新道德學之為「新」,因為道德學性質已改變,已從人類動機與行為之人際關係的學問轉變為人類存在或救亡圖存義務的學問,道德學與人類存在在此交集。此「道德學的第一義務」亦可稱為「在人類存在更大格局下之道德定義」。(見圖卡四)



陳立民 Chen Lih-ming (陳哲) 於 16 May 202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