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9.2025

《從「識面不識名」與「忘詞不忘調」二現象談記憶力再談到感性》

《從「識面不識名」與「忘詞不忘調」二現象談記憶力再談到感性

 

哲學與科學的差異之一是科學工作者比一般人知道更多的事實。反之,哲學工作者知道的事實並不比一般人多,但哲學訓練的心智卻可能在平凡中見卓越;還可能比較少偏見和預設。

 

一件常發生的事,就是偶然碰到我們久不見的朋友,從容貌我們確定是朋友,但尷尬的是就是想不起名字。另一個人人都有的經驗,就是偶然要唱一首歌時,我們把部份歌詞忘了,但還是記得曲調。對這兩種最普遍不過的事,大家都接受這是自己記憶力不好與記憶力有限的解釋,就不再去想它。

 

個人認為「識面不識名」現象還顯示我們的視覺記憶比語言記憶力要強,以及「忘詞不忘調」顯示聽覺記憶的能力比語言記憶的能力更強。

 

在學校唸書時我們都聽慣了老師說要理解才容易記住,個人曾把某些課程理解得非常透徹,後來卻失望地記得很少;大學時有些個人把一些感興趣的課程學得很好,後來只剩下一些印象。這些也是我們共同的經驗。

 

以上所述有些可能在心理學、腦科學中已有類似研究結果,個人是以少許自學知識根據哲學訓練不斷對問題追問、掘深、思考出的結果,以下心理學等研究過的應該比較少。個人認為人類由演化而來,且認為mind的根還在人動物性,並認為這就是一般所說的感性。因為mind的根在人動物性,所以能在mind刻下最深印記的(記憶)也是感性的,這就是一般說的感覺、感受、印象。在記憶方面,理解對記憶極重要,但感性的記憶能力可能更強,雖然另一方面,感性的記憶力是模糊的,需要理解釐清。

 

因為人是演化而來的,所以人的mind不具備設計的或數學的完美性。在記憶力方面,雖然理性有合理結構,但感性記憶力的不規則的、不平均的性造成理性知識難在mind紮根的困難。同時,感性也不全然是無重點的,它也有自己的邏輯與偏好。就像動物有本能,人動物性或感性也有些強本能、強動機等,這些會扭曲理性的知識,譬如宗教就是感性偏差扭曲理性的結果。回到mind的記憶力,mind的感性記憶力當然具有感性的特質,也就是不規則性、偏差性等。

 

哲學的訓練可能可使人透視平凡經驗產生真知卓見;哲學是思考根本問題的學問,個人在研究mind時也看到演化論作為研究根本信念的重要性。

陳立民 Chen Lih-ming (陳哲) 19 May 202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