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身體會變老 但心理不會》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於 17 Nov 2024
★邀請 google「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圖片,可見超過300張個人的學術創作圖片等;也邀請在臉書搜尋陳立民的粉絲專頁★blog「主要內容」為右側分類「上半部」;此依括弧樣式分為 {感性思想}、《理性哲學》與【心理學】與<生死 文化>四大主類★個人的5個blogspots分類整理不足,還需以各文內容為主★哲學需要「第二次的革命」以區別人的「理性與感性二運算氣」為起點,開啟「理性哲學」★版主世界級創作舉例:「日常死亡意識 死亡是別人的事since 2002」、「政治學的第一原理since 2012」、「道德的定義 尊重人的主體性 尊重人格尊嚴since 2013」、「真理與知識since 2019」、「文法2.0 English Grammar 2.0 since 2020」、「金字塔英文法 三次元英語語法 2019」★2008-2016「台灣最危險的時代」,版主為台灣民主與人權,以「陳哲」之名組織社運團體帶領激烈的街頭抗爭,是為版主人生的「社運時代」或「哲學實踐」時代★曾就讀於德國海德堡大學與Freiburg大學哲學博士班,曾任教於大學★
《人的身體會變老 但心理不會》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於 17 Nov 2024
歐美國家,包括德國,人文學科不受重視的主因是認為文科的領域不如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重要,個人認為主因是不知文科的思想有問題,必須改變思想,必須從哲學相關方面的思維改起。人文學科至今未經歷自然科學式的思想改革,尚未理性化;理性化指嚴格分辨理性與感性,有價值的感性如藝術精確地維持其地位、認清情緒價值,及以理性規範其他感性,如感性混淆理性真實的認知、情緒管理等;社會科學部份已理性化。
《80年來台灣首次文學院改革;學院內其各學問在人文社會(科)學內的定位》 |
大概40年前個人曾了解到海德堡大學、弗萊堡大學與慕尼黑大學這三所德國最有名的大學都有三個哲學院,而且這三校各自的三個哲學院把除了法學、經濟學與基督教神學之外所有的其他人文社會(科)學全部納入三個哲學院內,印象中大約各40個科系左右。近年,猜測可能基於管理過於龐大的理由及為與美國大學體制接近的理由,現在這三校都只剩下一個哲學院,不過,哲學與人文社會(科)學各學問之間的關係不變。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於 29 Oct 2024
《中庸》首句「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是中國傳統讀書人的基本思想,2,500年來對這思想從未反省過。
反之,法國女哲學家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1908-1986)說:「我認為你犯錯的地方, 就是你想像你活著(或人生在世,或來到這世界)的理由應該是降到你身上(或賦予你的), 想像是天上已定從天而降的, 事實是我們必須自己去找我們存在的理由。」(“I think that where you go wrong is that you imagine that your reasons for living ought to fall on you, ready-made from heaven, whereas we have to find them for ourselves.”) 對於中國傳統那種理所當然的想法,我們要反思;我們要根據經驗,建立知識,實際地去找為什麼我們來到世間。
圖二: 德國海德堡大學的哲學院有24個科系與學程,從英文可見到此處有歷史系、宗教學、歐洲藝術史系、音樂系等。
圖三: 德國弗萊堡大學的哲學院有15個科系,從英文可看出,除一般文學院的科系外,還包括政治系、社會系、藝術史系、音樂系、跨文化系等系。
圖四: 瑞士蘇黎世大學的哲學院有20個科系,從英文可看出除了包括一般文學院科系外,還包括電腦語言系、教育系、傳播系、政治系、人類學與文化學系、心理學系、電影系、社會學系、6個語言系等。
圖五: 奧地利維也納大學廣設15個學院,這裡是英文版,可見與人文社會(科)學有關的7個學院,其中哲學與教育學合為一個學院。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於 29 Oct 2024
《20年來台灣談高中教哲學的國家只談到法國,其實德國、瑞士、荷蘭、義大利、西班牙、加拿大(法語區)等國也有;哲學課使這些國家高中生對問題的宏觀能力超過台灣的碩士》
哲學是門通常被誤解的學問,學哲學的人也被許多人認為怪怪的,比科學怪咖還怪。近二十年來一些哲學工作者與愛好者熱衷介紹法國高中哲學課程,每年法國高中會考哲學試題也受到許多關注,這件具體關注某科考試試題的事不尋常,為什麼他們會關注這件事?
我們就來看看今年法國高中畢業會考哲學考題:科學能滿足我們對真理的要求嗎? 國家欠我們什麼嗎? 大自然對人類是否懷有敵意? 藝術家是其作品的主宰嗎?(這幾題個人已在此處08/04的post中作答。)
再看2018年的考題,這年好像因為還是分組出題所以題目較多,題目如下: 文化能否讓我們更具人性? 我們可否放棄真理? 所有真理都是最終確定的嗎? 我們可否對藝術無動於衷? 欲望是我們缺點的表徵嗎? 是不是必須要遭受不公才能瞭解何謂公正嗎? 經驗會騙人嗎? 我們可否控制技術的發展?
看過這些試題的人應該會覺得它們是有意義的問題,甚至會肯定哲學的重要性,於是我們了解了每年有人關注法國高中會哲學試題的理由,也發現學哲學的人一點也不怪。
從題目看它們是各學問的基本問題,而且這些問題常常在該學問中並不被討論,這兩個特質也是哲學的特質。事實上個人認為哲學是人文社會(科)學的基礎,並與自然科學有密切的關係,個人把人文社會(科)學依深度分為四級,其中第一級只有一個,就是哲學,不過,個人主觀認為中國沒有哲學(見圖一)。
《人生問題研究到了改弦更張時刻》
人生的問題該怎麼研究?哲學家常從死亡入手,並由此帶出人生意義的問題,個人長期主張「人生的意義在於做真與善的事」,這句話可展開為「人生的意義在於探索人類與宇宙真相以及普遍善待人類同種」。
人類與宇宙,令人震驚的是今日對這些的研究已進步到超出哲學史上想像的程度,生命科學家們的「共識」是人類從進化而來,當代天文物理學家們則「異口同聲」地警告地球被摧毀與人類滅絕的命運,「這些自然科學家大多數知道傳統哲學與宗教對精神超越性的想法卻不為所動」,反之,耗盡精力在故紙堆中的多數哲學工作者缺少與當代自然科學發展的聯繫,仍重施精神可超越死亡的套路,也已變得和宗教一樣獨斷。
今日這些受傳統荼毒的哲學工作者需要走出傳統,拓展視野,增加當代自然科學知識,重新出發;了解宇宙的要角從不在乎人類壽命的終結,甚至不在乎人類物種的滅絕。知識必須是開放的,面對新科學知識的挑戰,人生問題的研究可能需要換掉拆下舊弦換新弦,改變為從人類物種在宇宙的過去歷史與未來命運處切入。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19 Aug 2023
關鍵字:人生、死亡、人類將被滅絕的命運、人類共同的命運、哲學的第二次革命
人的身體會變老 但心理不會
人的身體會變老,但心理不會。當日曆告知自己老了時,內心有奇怪的、想否認的感覺,這是因為心理與生理各自發展的衝突;當別人的反應使自己覺察到老了時,感嘆少年英雄還是要接下再無人可推的老人掛牌。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於 09 Aug 2023
《淘汰形上學,廢除已脫離physics的meta-》
個人在德國留學時已想到要廢除形上學,這在台灣是任何大學哲學系都不可能接受的。當時並無網路,在2015年個人想到把自己的學術創作製作成圖卡,因為幾次自己的創作被學術界的人當作自己創作的事很氣憤,在2016年有製成一張「淘汰形上學」圖卡放在網路。某大學哲學系去年(2022年)成立「傳統與科學形上學研究中心」,個人認為主其事者有淘汰(傳統)形上學的企圖,而且此中心重要人物之一大概五年前起就追蹤個人相關理論。
今天個人製作「廢除已脫離physics的meta-」這張新卡。形上學的英文是「metaphysics」,「meta-」的古希臘文字源是「在…之後」的意思,也就是更深入研究的意思,「physics」在亞里斯多德用法的意義是全部的自然科學,自亞里斯多德之後,西洋哲學界將「metaphysics」視為在自然科學,甚至在所有學問之後,繼續深入研究的學問領域。此字日本在十九世紀根據易經「形而上者謂知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一句譯為「形上學」,中文仿從。形上學本來是需要有自然科學的形下基礎才能向上翻展的領域,但西洋哲學界事實上自亞里斯多德之後逐漸脫離此基礎單獨發展,在西洋中古時代已達到脫離事實基礎自由論述的高峰。形上學既和「道」有關,在中國與華文世界更加火紅。
學哲學者,因為哲學的歷史文獻甚多,光是爬梳古人相關理論就已耗費數十年精力,無暇了解其他學問當今的新發展,時至今日形上學者甚至認為自己獨自擁有特權,可不需理會事實,擁有天馬行空想像力的特權,個人則認為今日之形上學已成為哲學最大的誤區。有與個人看法相同的人會認為,哲學界需要把這門學問重新紮根在新認識的事實上,個人認為這不會成功,個人主張徹底處理,「淘汰形上學」這門學問。如有人說今日還需要形上學家,個人認為那只可能是同時具備宇宙
人文與社會科學依深度可分為四個等級
人文與社會科學個人認為依深度可分為四個等級;第一級只有一個就是哲學,不過中國沒有哲學;第二級有經濟學、政治學、法律學與心理學,雖然後者的根本是在自然科學;其他學科則屬於第三與第四級。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於 13 Jan 2023
《人生最重要的事是維持人類在宇宙的永續生存》
個人認為每個人人生最重要的事是在維持人類在宇宙永續生存這件事上盡些力,這事主要包括下列三項內容:一是讓人類在地球上能和平相處;二是使地球維持為人類的安全生存環境;三是到外星建立人類的居住地。其中第一項是政治學要努力的事,後兩項主要依賴自然科學的發展,但也需要政治上的共識與意志。
人生必死,個人還認為死亡是永久的滅絕與不存在宗教的救贖,人生在此劣境下能做到的最好結果可能是找到什麼自己認為還值得以生命換取的事物,以讓自己死得還有些價值或讓此生能有些意義,而這事物個人認為就是保障人類物種在宇宙的永續存活。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23 Sep
2022
人生最重要的事是幫助維持人類在宇宙的永續生存。
儒家倫理學是無效的、失敗,因為不辨理性與感性之別。
余英時先生去世一年,幾家出版社爭相出版余先生著作。余先生是個人近三十年最敬重的華文史學家,在今華文界與史學界個人也不見可望其項背者。過去一年中,在個人涉獵不多的範圍內未見批評之音與競爭理論。沒有異見常是沒有進步的契機。
禁止核戰與禁止任何威脅人類生存的行徑屬於道德的第一義務,它應成為更明顯的、更意識清楚的知識,絕對需要寫入各國的中學生教科書內。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14 Apr 2022
禁止核戰與禁止任何威脅人類生存的行徑屬於道德的第一義務,它應成為更明顯的、更意識清楚的知識,絕對需要寫入各國的中學生教科書內。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14 Apr 2022 |
維持人類在宇宙的永續生存為道德學的第一義務。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14 Dec 2016 |
維持人類在宇宙的永續生存為道德學的第一義務。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於 14 Dec 2016
《有生於無 vs 無生無》
老子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個人認為很荒謬。反之,蘇格拉底之前的希臘哲學家巴門尼德斯(Parmenides)說「Nothing comes from nothing.」,可譯為「從無裡面什麼也生不出來」或「無生無」,個人認為Parmenides說的才符合事實,從無裡面當然什麼也生不出來。
根據聖經上帝創造天地與萬物,基督教的創造論是另一個從無到有論。請問基督教:「創造之前的上帝是不是在時空中?」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24 Feb 2022
《有生於無 vs 無生無》
老子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個人認為很荒謬。反之,蘇格拉底之前的希臘哲學家巴門尼德斯(Parmenides)說「Nothing comes from nothing.」,可譯為「從無裡面什麼也生不出來」或「無生無」,個人認為Parmenides說的才符合事實,從無裡面當然什麼也生不出來。 根據聖經上帝創造天地與萬物,基督教的創造論是另一個從無到有論。請問基督教:「創造之前的上帝是不是在時空中?」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24 Feb 2022 |
《把天道、宗教、萬法圓融等思想趕出哲學 並淘汰形上學》
把宗教、天人合一、天道、圓融和諧等思想趕出哲學。這些被傳統思想視為高等靈性或神性的,其實是人之原生低等動物性刻意給mind的感覺,或在mind上塑造的印記,因此人縱有充沛的這類感受或實感,也與客觀存在的真實世界無關。
理性哲學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25 Dec 2021《認識論或知識論之始》
《獨派史上的傑出二戰略:黨外與拒統》
民進黨在組黨前提出「黨外」戰略,以「不是敵人就是同志」的結盟策略遠交近攻聯合所有非國民「黨」的力量,形成對己有利的「黨外vs國民黨」陣勢;當時「建黨」與「黨外」二文宣策略並用,互為犄角。
在台灣長時間的「統vs獨」對峙期,「拒統」戰略為當時台灣最大公約數,結合所有反統、暫時不統、中間人士等力量,成為當時獨派主力部隊,其下有民進黨、綠營媒體、淡綠組織等,台獨只是側翼;與「拒統」「獨立」兩地呼應,共同牽制與夾擊統派。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14 Nov 2021
2009年中起個人對外宣傳「拒統」文宣,當年10月30日蔡英文黨主席在鄭文燦競選桃園縣長的總部說「拒統是選戰主軸之一」,大概在2010年有一次當時為蔡主席工作的鄭麗君在獲悉個人是「拒統」的創作者與宣傳者時,對個人說「拒統是台灣最大公約數」。
民進黨在組黨前提出「黨外」戰略,以「不是敵人就是同志」的結盟策略遠交近攻聯合所有非國民「黨」的力量,形成對己有利的「黨外vs國民黨」陣勢;當時「建黨」與「黨外」二文宣策略並用,互為犄角。
在台灣長時間的「統vs獨」對峙期,「拒統」戰略為當時台灣最大公約數,結合所有反統、暫時不統、中間人士等力量,成為當時獨派主力部隊,其下有民進黨、綠營媒體、淡綠組織等,台獨只是側翼;「拒統」與「獨立」兩地呼應,共同牽制與夾擊統派。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14 Nov 2021
2009年中起個人對外宣傳「拒統」文宣,當年10月30日蔡英文黨主席在鄭文燦競選桃園縣長的總部說「拒統是選戰主軸之一」,大概在2010年有一次當時為蔡主席工作的鄭麗君在獲悉個人是「拒統」的創作者與宣傳者時,對個人說「拒統是台灣最大公約數」。
死亡是人生最痛苦的且難以承受的事。個人否認任何宗教的說法,個人認為死亡是永久的滅絕。因此,人需要一生的時間培養面對死亡的勇氣。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29 Oct 2021
死亡是人生最痛苦的且難以承受的事。個人否認任何宗教的說法,個人認為死亡是永久的滅絕。因此,人需要一生的時間培養面對死亡的勇氣。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29 Oct 2021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