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2025

《將元旦訂為「人類日Humanity Day」》

 《把元旦訂為「人類日Humanity Day」》


今天元旦。個人求知識、做學問的態度一向是研究問題,不分學科,因此個人雖學習哲學史上對宇宙物萬事萬物、人文古今的說法,但同時也涉獵宇宙的科普知識,這導致個人是哲學界極少數同時對兩者都有相當了解的人,個人今日的主張是以天體物理學取代形上學,即哲學必須把形上學淘汰。

「宇宙中人類的必然命運」
在20世紀天體物理學家對於已138億年歷史的宇宙狀態有不同見解,先是認為宇宙會維持現狀,後來認為宇宙會縮小,或會繼續擴張,及其他看法。1999年有兩位天體物理學家各自測量宇宙擴張的速度,結果發現宇宙仍在加速擴張中,如今這已成為天體物理學家的普遍看法。也就是星系(galaxies)相互遠離,宇宙內的物質越來越稀薄,越來越冷,越來越黯淡,月暗星稀,宇宙寂廖,乃至最後進入大凍結(Big Chill or Big Freeze)。


可觀測到的宇宙(observable universe),直徑約為930億光年,在這宇宙內大概有2000億個星系(galaxies),宇宙目前估計為可觀測到宇宙的250倍。

我們所在的銀河星系(Milky Way Galaxy)直徑介於15萬光年,星系內大約有2,000億顆太陽這種恆星,及至少也這個數量的行星。

在太陽系(solar system)內火星是距離地球最近的行星,最近時相距5400萬公里,最遠時相距達4億公里,NASA計劃在2040年前後送人去火星,估計單程要花10個月。個人認為即使在未來,人類也走不出銀河星系(galaxy)。

與銀河星系最近的是仙女座星系,它正與銀河星系接近中,估計50億年後兩星系相撞,太陽系可能被甩出星系,也可能屍骨無存。

太陽本身將在約40億年後燃燒的能源將用罄,老去的太陽將膨脹到金星的位置,地球當然被烤焦。

以上是講長期必然發生的事,此外還有難以預測的、隨時可能發生的與短期會碰到的對人類威脅。

「隕石撞擊、伽瑪射線、超新星爆炸、氣候變遷等近期危險」
對地球的威脅有許多是難以預測的,例如小行星(隕石)撞擊、伽瑪射線、超新星爆炸等威脅。從宇宙的視角看,地球終將被摧毀,人類物種會滅絕。

世界著名氣象研究單位的研究報告指出,人類已進入氣候變遷的未知領域,因此未來的災難生死未卜。其他人類製造出來的核彈、AI等,危險難估。5年前去世的劍橋著名物理學家霍金(Stephen Hawking)認為人類自救只剩下約一千年的時間。

「五次生物大滅絕」
根據古生物化石與地質等地研究,在地球約45億年的歷史上已歷經五次大規模的生物滅絕事件。其中第一次是4億多年前的一次伽瑪射線(gamma ray)事件摧毀了地球一半的臭氧層,任何只要在距離地球約6千光年處發生一次伽瑪射線事件且射向地球,就可能造成大滅絕,雖然這機率極低;第五次是6600萬年前一顆隕石撞擊地球造成的恐龍絕種事件;伽瑪射線與隕石在前面皆未談及。地球史上五次大滅絕事件之外還有約二十次次規模的滅絕事件,許多發生的原因不明,這些滅絕事件使得曾經在地球上出現過的生物中98%以上都已滅絕。

基本上,當代自然科學對於太陽系、銀河星系及宇宙的認識還非常少,所以還有許多潛在未知的危機。

「人類是在大災難之間的寧靜期出現的」
人類物種是在上一次恐龍大滅絕事件之後災難之後的「寧靜期」在地球出現的,所以短短幾千年歷史的宇宙新生兒人類,對於有138億年歷史的宇宙所知極為有限,人類歷史是以管窺天,夏蟲不足以語冰。五次大滅絕平均數千萬年出現一次,按此頻率,上次是在6600萬年前,下次可能2000萬年內發生。

歷史上哲學家、思想家對於宇宙的思想,包括中國傳統的宇宙和諧、天人合一、萬法圓融思想,以及人類幾千年歷史記載的寧靜、和平的天象,都是對於「寧靜期」的太陽系做成的,這些樣本對於宇宙的真相不具代表性。

人類是在太陽系的「寧靜期」才有機會出現的物種,即使如此,宇宙對於人類還是個危機四伏的場域,宇宙對人類充滿敵意,宇宙大象不在乎踩死人類這隻小螞蟻。人類有如「誤闖高速公路的嬰兒」,在前後車之間,或在前一災難與後一災難之間幸運短暫存活,這個嬰兒必須快速長大,才能靈活跳動於快速行駛的車輛之間。

「星際遊牧民族」
人類不被滅絕唯一有微小希望的方式是變成「星際遊牧民族」(interstellar nomads),從一個星球逃到另一個星球、另一個恆星系、另一個星系(galaxy),如具這能力或許有短暫延長生存的機會,否則人類物種滅絕是必然的事。

有些人可能認為星際移民是「科幻」,認為其真實性還不如《封神榜》、《西遊記》等神話;至於在文學院被洗腦過的人則可能認為星際移民的真實性不如《中庸》的「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或不如與當代科學擦身而過余英時的《(論)天人之際》。個人倒是認為,這些著作把科幻與科學顛倒了。

最著名的科普專家卡爾薩根(Carl Sagan)曾說:「地球生物大滅絕是規律,存活倒是例外!」我們要相信不知道當代發現之古人的說法? 還是相信當代科學家的?

「科學家沒有科學精神」
不可否認許多自然科學家相信宗教,個人認為他們是學科學,但沒有學到「科學精神」,即分不清真假,與在求知過程中沒有帶來磨利他的思維能力。如他們好學,他們也有可能是被基督教的目的論論證(Teleological Argument)、托馬斯阿奎那的五路論證(Aquinas' Five Ways)、安瑟倫本體論證(Ontological Argument)等,以及佛教理論等迷惑。

「人類日 Humanity Day」
元旦時間朋友間相互祝福新年,主流媒體報導世界著名地標施放煙火。個人認為,這天人類宜思考人類即將滅絕的命運,故個人自2022年起將此日「人類日 Humanity Day」。歡迎到個人這個臉書粉專按讚。(網址: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88299964968)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01 Jan 2025

11.30.2024

《藝術、音樂與語言的表述能力》

《藝術、音樂與語言的表述能力》

 

藝術與音樂表述的能力是比較模糊的,所以欣賞者常不知澎湃在創作者心理的具體感受與心境,這種模糊性也使得對它們作品之傑出性判斷的困難灰色地帶比較寬,這些是感性的特質,感性是人的動物性。藝術與音樂的震撼性與細膩性不會大於文字。

 

各歷史文化由理性發展出的文字是最精細的單一表述工具,它還能表述mind抽象思想的層次性;沒有文字人類不可能產生文明。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30 Nov 2024

 

有感於藝術品拍賣。

 

                            《藝術、音樂與語言的表述能力》


下為一篇去年文:

 

語言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因為它能對事物做深入的描述及累積知識。

 

數學與自然科學的符號與公式可表達更精確的內容,但它們()需要文字的解釋;無文字的音樂與視覺的造型可表達更強烈的感受,卻無法精確傳遞意思,五感其他方式傳遞訊息的效果更遜;今日的多媒體可更精確的傳遞訊息,但語言仍是最佳的單一溝通媒體,雖然它傳遞訊息的效果還很差。

 

語言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發明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27 Feb 2023

 

11.17.2024

《人的身體會變老 但心理不會》

 《人的身體會變老 但心理不會》


人的身體會老,但心理或精神不會老;人的body自然衰變,但mind不衰變。人對自己年紀大的感知都來自外在環境,譬如在有時看到兒孫長大、自己填寫的年齡、日曆等的感受。

年紀好像一個game,「年紀game」,game中人扮演不同年紀的角色。年老的人有時突然發現自己身陷在一個被分配扮演老年人色的game中,對這個角色與game非常不適,甚至憤怒,因為覺得自己年輕不適合演這角色,畢竟這角色是給老年人的,而自己一向年輕,也一向相信自己會永遠分配演年輕角色,這次不知是哪裡出了錯派錯了角色,應該會改正錯誤,改正後就會恢復自己一向的年輕角色了。

Mind沒有天生的年齡感,但有內建的時間流逝感,這時間感可能是和期待是相對的。小孩盼望長大覺得時間過得慢,二三十歲的人可能開始覺得時間以幾何級數速度流失,面對死亡威脅老年人則可能覺得時間流速超過幾何級數。時間流速感與自己日曆年齡的認知雖然速度不同,但至少還同方向。反之,mind不但不跟隨body變老,還對body的老衰現象視如不見,「老人在鏡中看到的多是自己而不是自己老化的容貌」。

人有理性與感性二運算器,感性是人的動物性。人對自己日曆年齡的認識是理性運算的結果,感性則無法運算人的年紀。感性對年齡的感覺可能自二十幾歲起就與理性失調了。理性糾正感性的能力與把握現實的能力則不斷地受到考驗。

感性上,人覺得自己不會老,因此覺得自己日曆上的年紀是件不真實的事,是個謊言,暗地想,在下一場或下幾場game中自己又回到演年輕的角色中,也可能在下次醒來時發現自己又青春奔放了。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於 17 Nov 2024

10.29.2024

《80年來台灣首次文學院改革;學院內其各學問在人文社會(科)學內的定位》

《80年來台灣首次文學院改革;學院內其各學問在人文社會(科)學內的定位》

文科生不受重視的主要原因個人認為不是因為文科的領域不重要,而是因為文學院內有許多偽知識,使文科不能舞動現實。台灣的文學院必須進行80年來的首次改革,典範偶像中老子、禪宗與金庸必須趕下神壇。更重要的是必須改革文學院課程,重中之重是增加科普課程,這只是增加部份科普知識,並非學習各學問的核心課程,在物理學領域個人建議修兩個學分的天體物理學(宇宙學),在生命科學領域建議修一個學分的演化論與物種滅絕史,最後在心理學領域建議修一個學分的弗洛伊德無意識理論,總共增加四個必修科普學分。為什麼文學院偽知識橫行與誤區多?簡單說是因為老師也不具備這四個學分的知識;只要學會這些科普知識,偽知識立即灰飛煙滅。這主要問題也存在於歐美國家的文科教育中,不過東亞國家文學院的問題特別嚴重。

人文學科的內容沒有不涉及社會的,因此從整體人文社會(科)學來看可把文科看得更真切。人文社會(科)學各學問個人認為依其深度可分為四個等級,其中深度第一級的只有一個,就是哲學,哲學還和自然科學的關係密切,不過中國沒有哲學。人文社會(科)學深度第二級的有政治學、經濟學與法律學,另外,心理學雖然根在自然科學也宜納入第二級。回到文科,歷史學因為它的理論基本上是應用第一與第二級學問的理論,類似工學院之應用理學院的理論,所以也和工學院依樣同屬應用學科,列為深度第三級;文學、藝術與音樂的核心為感性,也列為第三級;語言學有其特殊性同樣列為第三級;至於文學院的其他科系則列為第四級。文學院各學問是整體人文社會(科)學系統內不可分割的部份,為讓這些學問能更正確地了解自己及與系統內其他學問間的關係,建議仿效德語系國家把文學院這個名稱改為哲學院。

歐美國家,包括德國,人文學科不受重視的主因是認為文科的領域不如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重要,個人認為主因是不知文科的思想有問題,必須改變思想,必須從哲學相關方面的思維改起。人文學科至今未經歷自然科學式的思想改革,尚未理性化;理性化指嚴格分辨理性與感性,有價值的感性如藝術精確地維持其地位、認清情緒價值,及以理性規範其他感性,如感性混淆理性真實的認知、情緒管理等;社會科學部份已理性化。

《80年來台灣首次文學院改革;學院內其各學問在人文社會(科)學內的定位》


 


大概40年前個人曾了解到海德堡大學、弗萊堡大學與慕尼黑大學這三所德國最有名的大學都有三個哲學院,而且這三校各自的三個哲學院把除了法學、經濟學與基督教神學之外所有的其他人文社會()學全部納入三個哲學院內,印象中大約各40個科系左右。近年,猜測可能基於管理過於龐大的理由及為與美國大學體制接近的理由,現在這三校都只剩下一個哲學院,不過,哲學與人文社會()學各學問之間的關係不變。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29 Oct 2024


《中庸》首句「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是中國傳統讀書人的基本思想2,500年來對這思想從未反省過

反之,法國女哲學家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1908-1986):「我認為你犯錯的地方, 就是你想像你活著(或人生在世,或來到這世界)的理由應該是降到你身上(或賦予你的), 想像是天上已定從天而降的, 事實是我們必須自己去找我們存在的理由。」(“I think that where you go wrong is that you imagine that your reasons for living ought to fall on you, ready-made from heaven, whereas we have to find them for ourselves.”) 對於中國傳統那種理所當然的想法,我們要反思;我們要根據經驗,建立知識,實際地去找為什麼我們來到世間。




圖二: 德國海德堡大學的哲學院有24個科系與學程,從英文可見到此處有歷史系、宗教學、歐洲藝術史系、音樂系等。


圖三: 德國弗萊堡大學的哲學院有15個科系,從英文可看出,除一般文學院的科系外,還包括政治系、社會系、藝術史系、音樂系、跨文化系等系。


圖四: 瑞士蘇黎世大學的哲學院有20個科系,從英文可看出除了包括一般文學院科系外,還包括電腦語言系、教育系、傳播系、政治系、人類學與文化學系、心理學系、電影系、社會學系、6個語言系等。


圖五: 奧地利維也納大學廣設15個學院,這裡是英文版,可見與人文社會()學有關的7個學院,其中哲學與教育學合為一個學院。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29 Oct 2024

10.26.2024

《20年來台灣談高中教哲學的國家只談到法國,其實德國、瑞士、荷蘭、義大利、西班牙、加拿大(法語區)等國也有;哲學課使這些國家高中生對問題的宏觀能力超過台灣碩士的程度》

《20年來台灣談高中教哲學的國家只談到法國,其實德國、瑞士、荷蘭、義大利、西班牙、加拿大(法語區)等國也有;哲學課使這些國家高中生對問題的宏觀能力超過台灣的碩士


哲學是門通常被誤解的學問,學哲學的人也被許多人認為怪怪的,比科學怪咖還怪。近二十年來一些哲學工作者與愛好者熱衷介紹法國高中哲學課程,每年法國高中會考哲學試題也受到許多關注,這件具體關注某科考試試題的事不尋常,為什麼他們會關注這件事?

我們就來看看今年法國高中畢業會考哲學考題:科學能滿足我們對真理的要求嗎? 國家欠我們什麼嗎? 大自然對人類是否懷有敵意? 藝術家是其作品的主宰嗎?(這幾題個人已在此處08/04的post中作答。)

再看2018年的考題,這年好像因為還是分組出題所以題目較多,題目如下: 文化能否讓我們更具人性? 我們可否放棄真理? 所有真理都是最終確定的嗎? 我們可否對藝術無動於衷? 欲望是我們缺點的表徵嗎? 是不是必須要遭受不公才能瞭解何謂公正嗎? 經驗會騙人嗎? 我們可否控制技術的發展?

看過這些試題的人應該會覺得它們是有意義的問題,甚至會肯定哲學的重要性,於是我們了解了每年有人關注法國高中會哲學試題的理由,也發現學哲學的人一點也不怪。

從題目看它們是各學問的基本問題,而且這些問題常常在該學問中並不被討論,這兩個特質也是哲學的特質。事實上個人認為哲學是人文社會(科)學的基礎,並與自然科學有密切的關係,個人把人文社會(科)學依深度分為四級,其中第一級只有一個,就是哲學,不過,個人主觀認為中國沒有哲學(見圖一)

台灣在過去談在高中開哲學課的二十多年間僅談到法國,其實高中教哲學的國家就個人所知還有德國、瑞士、荷蘭、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加拿大(法語區)等國,可能還有其他歐洲國家,因為個人缺乏這些國家的資料。哲學在台灣被許多人懷疑,僅就哲學在許多歐洲國家高中開課這件事,台灣人就必須重新審視哲學。

在台灣的高中設立哲學課程這件事在十年內不太可能實現,但如果這件事正確,就要往這方向走。當務之急之一是大學哲學系需做大改革,這問題具體看其實是整體文學院的問題,個人認為台灣的文學院還停留在清代的「太學」模式,未如自然科學進入「大學」模式,文學院與時代差肩而過,是個誤人子弟的「殭屍學院」。哲學的重要功能之一是辨別真實與虛幻,為讓文學院學的是真實的東西不是幻想、對社會更有貢獻及給文科生美好的前途,個人首先建議文學院學生必修自然科學課程,這不是要他們學物理學、生物學與化學,這負擔太重、不切實際,個人建議學習重點在物理學部份修兩學分的天體物理學(天文學),在生物學部份修一學分的演化論與物種滅絕史,與在心理學部份修一學分的弗洛伊德無意識概念,也就是總共修四學分的自然科學。不論高中是否教哲學,哲學系與文學院的課程必須改革;有改革,高中開設哲學課程才有更大的意義。在哲學系內也要達到半數的人考慮傳統中國可能沒有哲學的狀況;物理系不會開中國物理學的課,哲學系也不需開中國哲學課。至於高中哲學課程所需師資的培養也是件大工程。

目前台灣高中設立哲學課程的想法不切實際,但也可做些其他相關的準備,在近四個月內個人談過些相關問題,這包括06/17日談台大醫學系宣佈入學將採計社會科事與希望未來培養出「醫師哲學家」的理想,07/21日談台大經濟系入學將採計物理科事;08/04日個人作答今年法國高中會考哲學試題;06/10日提出人文社會(科)學的四個等級理論,08/25日以此四等級理論批評陽明交大是三所開設不分科人文社會學學士班學校中課程設計最差的;06/29日主張廢除三所大學的哲學系,這篇創個人最多讚數記錄,221個讚,也引來三位哲學教授參與討論。

台灣二十年來談高中的哲學課,就個人所知只談到法國,如上文所述其實還有許多歐洲國家如此,在此處個人將填補一些這方面知識的空白。

歐洲各國學校教育傳統有宗教課,傳統文化的改變是非常緩慢的。就個人所知在德國可以上世紀九十年代做分野,在此之前如果高中職學生父母出具不願子女上宗教課的聲明其子女就可免修,所以雖有宗教課但在上世紀某些時期不是必修。從九十年代起德國高中職開設倫理學課或哲學課作為代替宗教課的選項,並將這些提昇為必選課程,個人猜測這趨勢或多或少也存在於東歐以外的所有歐洲國家。至於倫理學或道德學,它是哲學的一個重要領域。

個人看了些德國文理高中(gymnasium),也就是普通高中的課程,因為個人找不到高職部份的資料,所以以下只談德國文理高中的哲學相關課程。

德國與美國一樣政治制度是聯邦制,地方擁有較大權力,這導致各州文理高中課程有些差異,不過這差異不大。德國各州普通高中哲學或倫理學是必選課程,個人將這分為下面三類:

第一類是「宗教/倫理學」課程二選一模式,採用的有巴伐利亞州(Bayern, 慕尼黑市所在州)、巴登-符騰堡州(Baden-Württemberg, 海德堡與弗萊堡二最古老大學所在州)、萊因蘭-法爾茲州(Rheinland-Pfalz)、薩蘭州(Saarland)、薩克森州(Sachesen, 台積電半導體廠德勒斯登市所在州)、圖林根州(Thüringen)、薩克森-安哈特州(Sachsen-Anhalt)等州。這些州多數也有開哲學課。(見下圖)



第二類是「宗教/哲學」課程二選一模式,採用的有北的漢堡市(Hamburg)、布萊梅市(Bremen)等。

第三類是「宗教/哲學/倫理學」課程三選一模式,採用的有北萊茵州(Nordrhein-Westfalen,科隆市所在州)、黑森州(Hessen, 法蘭克福市所在州)。

此處圖片取自維基百科,在各圖片第一行網址最右處可見到州名。有些州未被歸類,原因是個人所見資料不全。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於 26 Oct 2024


8.20.2023

《人生問題研究到了改弦更張時刻》

 《人生問題研究到了改弦更張時刻》

 


人生的問題該怎麼研究?哲學家常從死亡入手,並由此帶出人生意義的問題,個人長期主張「人生的意義在於做真與善的事」,這句話可展開為「人生的意義在於探索人類與宇宙真相以及普遍善待人類同種」。

 

人類與宇宙,令人震驚的是今日對這些的研究已進步到超出哲學史上想像的程度,生命科學家們的「共識」是人類從進化而來,當代天文物理學家們則「異口同聲」地警告地球被摧毀與人類滅絕的命運,「這些自然科學家大多數知道傳統哲學與宗教對精神超越性的想法卻不為所動」,反之,耗盡精力在故紙堆中的多數哲學工作者缺少與當代自然科學發展的聯繫,仍重施精神可超越死亡的套路,也已變得和宗教一樣獨斷。

 

今日這些受傳統荼毒的哲學工作者需要走出傳統,拓展視野,增加當代自然科學知識,重新出發;了解宇宙的要角從不在乎人類壽命的終結,甚至不在乎人類物種的滅絕。知識必須是開放的,面對新科學知識的挑戰,人生問題的研究可能需要換掉拆下舊弦換新弦,改變為從人類物種在宇宙的過去歷史與未來命運處切入。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19 Aug 2023

 

關鍵字:人生、死亡、人類將被滅絕的命運、人類共同的命運、哲學的第二次革命

8.09.2023

人的身體會變老,但心理不會

人的身體會變老 但心理不會


人的身體會變老,但心理不會。當日曆告知自己老了時,內心有奇怪的、想否認的感覺,這是因為心理與生理各自發展的衝突;當別人的反應使自己覺察到老了時,感嘆少年英雄還是要接下再無人可推的老人掛牌。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於 09 Aug 2023

6.07.2023

淘汰已脫離physics的meta-

 《淘汰形上學,廢除已脫離physics的meta-》


個人在德國留學時已想到要廢除形上學,這在台灣是任何大學哲學系都不可能接受的。當時並無網路,在2015年個人想到把自己的學術創作製作成圖卡,因為幾次自己的創作被學術界的人當作自己創作的事很氣憤,在2016年有製成一張「淘汰形上學」圖卡放在網路。某大學哲學系去年(2022年)成立「傳統與科學形上學研究中心」,個人認為主其事者有淘汰(傳統)形上學的企圖,而且此中心重要人物之一大概五年前起就追蹤個人相關理論。

今天個人製作「廢除已脫離physics的meta-」這張新卡。形上學的英文是「metaphysics」,「meta-」的古希臘文字源是「在…之後」的意思,也就是更深入研究的意思,「physics」在亞里斯多德用法的意義是全部的自然科學,自亞里斯多德之後,西洋哲學界將「metaphysics」視為在自然科學,甚至在所有學問之後,繼續深入研究的學問領域。此字日本在十九世紀根據易經「形而上者謂知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一句譯為「形上學」,中文仿從。形上學本來是需要有自然科學的形下基礎才能向上翻展的領域,但西洋哲學界事實上自亞里斯多德之後逐漸脫離此基礎單獨發展,在西洋中古時代已達到脫離事實基礎自由論述的高峰。形上學既和「道」有關,在中國與華文世界更加火紅。

學哲學者,因為哲學的歷史文獻甚多,光是爬梳古人相關理論就已耗費數十年精力,無暇了解其他學問當今的新發展,時至今日形上學者甚至認為自己獨自擁有特權,可不需理會事實,擁有天馬行空想像力的特權,個人則認為今日之形上學已成為哲學最大的誤區。有與個人看法相同的人會認為,哲學界需要把這門學問重新紮根在新認識的事實上,個人認為這不會成功,個人主張徹底處理,「淘汰形上學」這門學問。如有人說今日還需要形上學家,個人認為那只可能是同時具備宇宙


物理學知識的人,而最適合擔任這工作者個人認為實際上可能是理論物理學家,而非哲學家。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7 Jun 2023



2.23.2023

語言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

語言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因為它能對事物做深入的描述及累積知識。

 

數學與自然科學的符號與公式可表達更精確的內容,但它們()需要文字的解釋;無文字的音樂與視覺的造型可表達更強烈的感受,卻無法精確傳遞意思,五感其他方式傳遞訊息的效果更遜;今日的多媒體可更精確的傳遞訊息,但語言仍是最佳的單一溝通媒體,雖然它傳遞訊息的效果還很差。


語言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27 Feb 2023







1.13.2023

人文與社會科學依深度可分為四個等級

人文與社會科學依深度可分為四個等級


人文與社會科學個人認為依深度可分為四個等級;第一級只有一個就是哲學,不過中國沒有哲學;第二級有經濟學、政治學、法律學與心理學,雖然後者的根本是在自然科學;其他學科則屬於第三與第四級。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於 13 Jan 2023




9.23.2022

《人生最重要的事是幫助維持人類在宇宙的永續生存》

人生最重要的事是維持人類在宇宙的永續生存


個人認為每個人人生最重要的事是在維持人類在宇宙永續生存這件事上盡些力,這事主要包括下列三項內容:一是讓人類在地球上能和平相處;二是使地球維持為人類的安全生存環境;三是到外星建立人類的居住地。其中第一項是政治學要努力的事,後兩項主要依賴自然科學的發展,但也需要政治上的共識與意志。


人生必死,個人還認為死亡是永久的滅絕與不存在宗教的救贖,人生在此劣境下能做到的最好結果可能是找到什麼自己認為還值得以生命換取的事物,以讓自己死得還有些價值或讓此生能有些意義,而這事物個人認為就是保障人類物種在宇宙的永續存活。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 23 Sep 2022




人生最重要的事是幫助維持人類在宇宙的永續生存。

8.30.2022

LT 中醫 中藥 測試日期

中國古人並沒有智慧。

生理期猛喝四物湯 失血更多
自由時報 更新日期:2009/03/03 04:09

8.21.2022

【以孟子為例 談儒家只有道德感性沒有道德理性】

 儒家倫理學是無效的、失敗,因為不辨理性與感性之別。


【以孟子為例 談儒家只有道德感性沒有道德理性】

道德必須是普遍的,孟子批墨子說:「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楊朱且不論,孟子批墨子博愛是無父是禽獸。基本上,儒家主張仁愛有差等、仁愛有親疏遠近之分,這在社會上可行,人有共鳴,但這是人的動物性(或感性)相同,這是違反倫理學基本原則的,這基本原則就是道德必須是普遍的、無差等的,或如墨子說必須愛必須是兼愛;這或許永遠達不到,但這是道德的基本原理原則。

孟子論四端,「人皆有不忍之心。…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這四端是事實,但這些其實是人動物性的或感性的反應,感性走不遠,不具普遍性不足以為道德。

反之,根據當代心理學,人基本上也是妒忌的、有私心的、表裡不一的等,這也也可說是惡之根,這些是孟子四端的反證,這些和孟子依樣都是感性的。

道德必須是普遍的,不只是放諸四海而皆準的人性自然反應,而且是要普遍的對待。儒家固然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普遍目標,但沒有進程,是空的。

只有具普遍性性質的才是道德,道德必須是以動機或出發點論的,必須是義務的,不理會個人的自然反應。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於 21 Aug 2022

8.16.2022

余英時先生談中國歷史文化沒抓到關鍵;台灣文化界應尊重歐洲哲學

 余英時先生去世一年,幾家出版社爭相出版余先生著作。余先生是個人近三十年最敬重的華文史學家,在今華文界與史學界個人也不見可望其項背者。過去一年中,在個人涉獵不多的範圍內未見批評之音與競爭理論。沒有異見常是沒有進步的契機。

對余英時先生的成就尊敬之餘,個人對他的學問還是有些遺憾,余先生常談中國文化,個人認為這個的關鍵問題是「為什麼中國文化沒有開出民主與科學?」,遺憾這好像不是他的重點,這問題是關鍵因為個人同時認為「中華文化尚未歷經理性啟蒙」,譬如牟宗三、錢穆、余英時三位先生推崇的「天人合一」個人認為就不是理性的。個人認為中華文化沒有什麼高價值。個人的立足點是近現代歐洲哲學與心理學。
個人認為台灣的出版界和台灣的學院一樣,人文社會各主要學科目前基本上是排排坐,不見深淺之分,哲學被當成思想來讀,也不見個人所識歐美大學學院敬畏哲學的傳統。個人預想三十年後台灣文化界會見到西洋哲學重力牽引的景象。個人樂見余先生著作的推廣,對余先生的遺憾先表達至此。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個人在臉書發表此文,因為幾家書店搶出余英時先生的書,個人不願阻礙它們的銷售,反而樂見其暢銷,因此先不做批評,只表態預告。

下錄一些反響:





上面這位和我的看法相近,他敘述了一下我所說"中華文化開不出民主與科學"這句話的來源,這本是民國初年五四運動時代探討的問題。民主(democracy, "d"開頭字)當時說是"德先生",科學(science,"scie"發音似"賽")被稱為賽先生,當時討論德先生和賽先生,與為什麼中國出不了德先生和賽先生,或為什麼中華文化開不出民主與科學。我就是遺憾余英時沒有切中題目。中國人已過了100年還沒有找到答案。






















4.14.2022

禁止核戰等應成為更明顯的知識與應寫入中學教科書

禁止核戰與禁止任何威脅人類生存的行徑屬於道德的第一義務,它應成為更明顯的、更意識清楚的知識,絕對需要寫入各國的中學生教科書內。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14 Apr 2022

 

禁止核戰與禁止任何威脅人類生存的行徑屬於道德的第一義務,它應成為更明顯的、更意識清楚的知識,絕對需要寫入各國的中學生教科書內。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14 Apr 2022


維持人類在宇宙的永續生存為道德學的第一義務。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14 Dec 2016

維持人類在宇宙的永續生存為道德學的第一義務。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於 14 Dec 2016





2.24.2022

《有生於無 vs 無生無》

 《有生於無 vs 無生無》

 

老子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個人認為很荒謬。反之,蘇格拉底之前的希臘哲學家巴門尼德斯Parmenides說「Nothing comes from nothing.」,可譯為「從無裡面什麼也生不出來」或「無生無」,個人認為Parmenides說的才符合事實,從無裡面當然什麼也生不出來。

 

根據聖經上帝創造天地與萬物,基督教的創造論是另一個從無到有論。請問基督教:「創造之前的上帝是不是在時空中?」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 24 Feb 2022


《有生於無 vs 無生無》

 

老子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個人認為很荒謬。反之,蘇格拉底之前的希臘哲學家巴門尼德斯Parmenides說「Nothing comes from nothing.」,可譯為「從無裡面什麼也生不出來」或「無生無」,個人認為Parmenides說的才符合事實,從無裡面當然什麼也生不出來。

根據聖經上帝創造天地與萬物,基督教的創造論是另一個從無到有論。請問基督教:「創造之前的上帝是不是在時空中?」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 24 Feb 2022



1.16.2022

《把天道、宗教、萬法圓融等思想趕出哲學 並淘汰形上學》

《把天道、宗教、萬法圓融等思想趕出哲學 並淘汰形上學》

哲學是有深度的學問,但卻不能舞動現實、帶動風潮,社會亦因不見其功效而對它不重視。個人認為這狀況的主因是傳統形上學被宇宙和諧、萬法圓融、宗教、天人相應等思想盤據,個人又認為這些實是預設的意識形態或觀念。這些傳統形上思想讓哲學研究者自認可不理會實在世界,獨擁幻想特權與偏頗論證,這使得原本可健康地往深度發展的哲學走上歧路。脫離實在是哲學在現實世界無力的主因。

尼采說:「上帝已死。」宣告基督教死亡。個人要把宗教、天道等思想趕出哲學,並淘汰形上學,宣告形上學死亡,讓哲學在沒有特權的情況下健康地往深度發展,有益人類社會。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16 Jan 2022



《把天道、宗教、萬法圓融等思想趕出哲學 並淘汰形上學》
哲學是有深度的學問,但卻不能舞動現實、帶動風潮,社會亦因不見其功效而對它不重視。個人認為這狀況的主因是傳統形上學被宇宙和諧、萬法圓融、宗教、天人相應等思想盤據,個人又認為這些實是預設的意識形態或觀念。這些傳統形上思想讓哲學研究者自認可不理會實在世界,獨擁幻想特權與偏頗論證,這使得原本可健康地往深度發展的哲學走上歧路。脫離實在是哲學在現實世界無力的主因。
尼采說:「上帝已死。」宣告基督教死亡。個人要把宗教、天道等思想趕出哲學,並淘汰形上學,宣告形上學死亡,讓哲學在沒有特權的情況下健康地往深度發展,有益人類社會。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16 Jan 2022

12.25.2021

天人合一被傳統思想視為靈性或神性 其實是人之原生低等動物性

把宗教、天人合一、天道、圓融和諧等思想趕出哲學。這些被傳統思想視為高等靈性或神性的,其實是人之原生低等動物性刻意給mind的感覺,或在mind上塑造的印記,因此人縱有充沛的這類感受或實感,也與客觀存在的真實世界無關。

理性哲學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25 Dec 2021


把宗教、天人合一、天道、圓融和諧等思想趕出哲學。這些被傳統思想視為高等靈性或神性的,其實是人之原生低等動物性刻意給mind的感覺,或在mind上塑造的印記,因此人縱有充沛的這類感受或實感,也與客觀存在的真實世界無關。

11.19.2021

《認識論或知識論之始》


 《認識論或知識論之始》


人類原初的、人之動物本性的認知方式不是接受式的、空白的,而是投射燈式的、投射特定意義模式的,其投射的主要意義模式是由無意識的防衛機制產生,目的在使人免於對死亡的恐懼而能存活下去,例如天道、天人合一。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19 Nov 2021


《認識論或知識論之始》

人類原初的、人之動物本性的認知方式不是接受式的、空白的,而是投射燈式的、投射特定意義模式的,其投射的主要意義模式是由無意識的防衛機制產生,目的在使人免於對死亡的恐懼而能存活下去,例如天道、天人合一。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19 Nov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