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 感性思想家} 海德格和湯恩比一樣都是為肯定中國而推崇 實際上海德格不是哲學家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 感性思想家} 海德格和湯恩比一樣都是為肯定中國而推崇 實際上海德格不是哲學家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7.27.2020

海德格與中國哲學?海德格不是哲學家 中國沒有哲學 (邀請 google "海德格 陳立民")

海德格與中國哲學?海德格與老子?海德格與東亞哲學?海德格不是哲學家,而是神學家與與初級心理學家,為達到哲學標準。老子也不是哲學家。傳統中國沒有哲學,只有思想,傳統日本與韓國亦同。研究哲學者不需研究海德格與傳統中國與東亞哲學。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於 27 Jul 2020

海德格與中國哲學?海德格與老子?海德格與東亞哲學?海德格不是哲學家,而是神學家與與初級心理學家,為達到哲學標準。老子也不是哲學家。傳統中國沒有哲學,只有思想,傳統日本與韓國亦同。研究哲學者不需研究海德格與傳統中國與東亞哲學。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於 27 Jul 2020

6.15.2020

海德格與蕭師毅一起讀老子事;牟宗三與海德格皆非哲學家 (邀請 google "海德格 陳立民")


海德格與蕭師毅一起讀老子事;牟宗三與海德格皆非哲學家

    蕭師毅曾與海德格在二戰剛結束時一起讀老子,這事在日韓被神化,他們深慶歐洲大哲與東亞哲學殊途同歸,這種神化事件後來傳到台灣。但是台灣有些人在民國六十年代接觸過蕭師毅,知道他邏輯思考欠佳,遑論哲學。他在德國中文系教中文,看點道德經疏注可懂點道德經,但他看不出深入系統,他對老子的了解低於任何台灣在哲學系開老子課的老師。在他與海德格一起讀老子時,蕭師毅認為海德格解釋老子天馬行空、太過自由、脫離原典,就停止了和海德格一起讀老子的事。

    海德格晚期思想也談無,台灣與中國很高興中西哲學相遇。個人是華人世界最早從1989年出版的海德格全集第65 "Beiträge zur Philosophie"(英譯本如"Contributions to Philosophy(Of the Event)"),從這本遺作中看出此端倪的,並於1995前後德國Freiburg大學哲學系講海德格與牟宗三相同思想相似事,這思想回台宣傳。個人認為海德格與牟宗三的中國哲學詮釋相近反而顯示這兩位都不是哲學家海德格不是哲學家,牟宗三不是哲學家,中國沒有哲學,老子也不是哲學家。海德格本唸神學系後轉到哲學系,他在哲學系唸哲學時間很短,受過的哲學訓練紮實,譬如他談康德就被普遍被康德專家批評。關於海德格詮釋的希臘哲學,迦達瑪(H.-G. Gadamer)有一次說,海德格的古希臘文不好,讀亞里斯多德還可以,讀柏拉圖就不行,其實他可能真正想說的是海德格著作中談古希臘哲學的部份有問題。

    以老子"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一句為例,牟宗三認為在中國哲學傳統之內,晚期海德格有類似思想。海德格與牟宗三的思想合流現在在台灣還成了顯學,個人與這些主張對於哲學是什麼有不同的看法。以老子句為例,這其實很簡單,從""裡面什麼都生不出;""的概念要一義使用,不能歧義、多義,不能偷渡觀念;""就是什麼都沒有,如果從裡面產生了什麼東西或發生了什麼事,那它本不是"""有不能生於無"這件事裡看到台灣中國哲學界與東西哲學比較學界普遍存在的現象,就是事實明明擺在眼前,許多人就是看不到,因為他們預設的信念或偏見蒙蔽。個人主張,傳統中國沒有哲學,那哲學是什麼? 個人認為,哲學主要內容之一就是分辨真幻想或虛假的能力。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15 Jun 2020


海德格與蕭師毅一起讀老子事;牟宗三與海德格皆非哲學家

    蕭師毅曾與海德格在二戰剛結束時一起讀老子,這事在日韓被神化,他們深慶歐洲大哲與東亞哲學殊途同歸,這種神化事件後來傳到台灣。但是台灣有些人在民國六十年代接觸過蕭師毅,知道他邏輯思考欠佳,遑論哲學。他在德國中文系教中文,看點道德經疏注可懂點道德經,但他看不出深入系統,他對老子的了解低於任何台灣在哲學系開老子課的老師。在他與海德格一起讀老子時,蕭師毅認為海德格解釋老子天馬行空、太過自由、脫離原典,就停止了和海德格一起讀老子的事。

    海德格晚期思想也談無,台灣與中國很高興中西哲學相遇。個人是華人世界最早從1989年出版的海德格全集第65 "Beiträge zur Philosophie"(英譯本如"Contributions to Philosophy(Of the Event)"),從這本遺作中看出此端倪的,並於1995前後德國Freiburg大學哲學系講海德格與牟宗三相同思想相似事,這思想回台宣傳。個人認為海德格與牟宗三的中國哲學詮釋相近反而顯示這兩位都不是哲學家海德格不是哲學家,牟宗三不是哲學家,中國沒有哲學,老子也不是哲學家。海德格本唸神學系後轉到哲學系,他在哲學系唸哲學時間很短,受過的哲學訓練紮實,譬如他談康德就被普遍被康德專家批評。關於海德格詮釋的希臘哲學,個人於1985年在海德堡大學課堂現場聽迦達瑪(H.-G. Gadamer)說,海德格的古希臘文不好,讀亞里斯多德還可以,讀柏拉圖就不行,其實他可能真正想說的是海德格著作中談古希臘哲學的部份有問題。

    以老子"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一句為例,牟宗三認為在中國哲學傳統之內,晚期海德格有類似思想。海德格與牟宗三的思想合流現在在台灣還成了顯學,個人與這些主張對於哲學是什麼有不同的看法。以老子句為例,這其實很簡單,從""裡面什麼都生不出;""的概念要一義使用,不能歧義、多義,不能偷渡觀念;""就是什麼都沒有,如果從裡面產生了什麼東西或發生了什麼事,那它本不是"""有不能生於無"這件事裡看到台灣中國哲學界與東西哲學比較學界普遍存在的現象,就是事實明明擺在眼前,許多人就是看不到,因為他們預設的信念或偏見蒙蔽。個人主張,傳統中國沒有哲學,那哲學是什麼? 個人認為,哲學主要內容之一就是分辨真幻想或虛假的能力。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15 Jun 2020

11.25.2019

《分不清真實與虛幻的海德格》 (邀請 google "海德格 陳立民")

《分不清真實與虛幻的海德格》

海德格的《存在與時間》一書有幾個不錯的分析,其中一個是對人之世界性的分析。但這個分析分不清真實與虛幻,而他又想用這種虛幻建立哲學,所以這作為哲學是失敗的。

海德格是個感受敏銳的人,有他過人之處,但遺憾的是他的哲學訓練不足,以致理性能力不足;理性是分辨真實與虛幻的。這狀況在《存在與時間》一書中比較不容易看出,因為這書是未竟稿,在他後期著作中這狀況則明顯易見;海德格不是哲學家。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 25 Nov 2019

9.21.2019

1994 在 Freiburg 已講海德格與中國思想的上下迴向 當代 鵝湖

鵝湖月刊 從《存有與時間》到《哲學獻集》
《當代雜誌》1989《》

個人在1994年左右在Freiburg已講海德格
這些都是個人以前的思想 有述事的用途而已
這些文章是循著海德格思想
個人現在的思想已與這些距離非常遙遠, 且超越海德格很多, 這些思想是在別處沒有看過的
這方面的證據可見到的就是個人2002的《死亡與死亡意識》一文

6.19.2018

海德格不是哲學家 而是歐洲傳統感性思想家與神學家 (邀請 google "海德格 陳立民")

台港中兩岸三地談海德格都是推崇他為現代的大哲學家,研究的另一重點是以海德格印證中國哲學特別是老子。個人在弗萊堡(Freiburg)大學研究哲學的時間,至今可能是華人中最長的,可能有些發言機會。個人在弗萊堡是從欣賞海德格哲學到質疑與反對他的哲學。在華人世界一片單調地對海德格的正面評價中,個人獨持負面評價。個人認為海德格不是哲學家。

海德格不是哲學家,而是歐洲傳統感性思想家、世俗神學家與初級心理學家。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19 Jun 2018
20180619
海德格不是哲學家。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下方圖卡製作於 20 May 2018
20180520


海德格在弗萊堡(Freiburg)大學本唸天主教神學,後改唸哲學,他唸哲學系的時間很短,憑藉著聰明以及對於非「理性哲學」傳統的知識很快拿到學位與教職。

《海德格前後期思想皆為感性的 「感性思想家」》

海德格前期思想的代表作為 1927 年出版的《Sein und Zeit》(英譯《Being and Time,個人譯為《存在與時間》)。海德格後期思想的代表作為他於 1936-38 年間寫作,直到 1989 年才由後人整理出版之《Beiträge zur PhilosophieVom Ereignis)》(英譯《Contributions to PhilosophyOf the event)》)一書之思想。個人認為海德格的前後期思想皆屬「感性」思想。

個人所稱的「感性」是相對於「理性」的概念。個人贊同「人是理性的動物」主張,視「理性」為人與其它動物不同之處;在「人是理性的動物」邏輯下,人之「非理性」的「感性」必然落入與其它動物共通的或類似的領域。個人將「感性」直接解釋為「人的動物性」,或「人生下來時已被植入的軟體」。個人也稱「感性」為「人性」,或「人之本性」。「理性」與「感性」二者為成對的、相對的一組概念。

《存在與時間》的思想個人認為可以 “Befindlichkeit”(英譯 “state of mind” “mood”,中譯 心境 情境等)與 “In-der-Welt-sein”(英譯 “Being-in-the-world”,個人初譯為「人世共存」)二概念為代表,且認為這些是人「感性」的內容,甚至也是現代與當代心理學研究的內容。海德格後期的 “ Er-eignis” 思想,個人認為類似中國的「天人相感」思想,海德格又自述 “Er-eignis” “Seynsgeschichtliches Denken”(英譯 “being-historical thinking”,個人譯為「存在歷史思想」),海德格此解增加的實質內容不多。個人認為海德格後期的其實也是人的「感性」內容。不過雖然其前後期思想皆屬「感性」,但各屬不同領域。

雖然海德格生前自述其思想歷經「轉向」(德文原文 “Kehre”,英譯 “the turn”),個人從「理性與感性」這個更寬廣的角度來看,認為海德格一生思想都停留在「感性」領域。這可能並不意外,因為海德格不接受「人是理性的動物」這項命題。個人主張,「哲學必須是理性的」,即哲學必須擺脫人之動物性原型,或戒除「感性」;個人也主張,「只有理性的思想才是哲學」。因此個人認為,海德格只是個「感性思想家」,不是哲學家。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26 Nov 2016
下方圖卡製作於 20161126

5.12.2018

《海德格與近現代歐洲「理性哲學」》 (邀請 google "海德格 陳立民")

海德格與近代歐洲哲學

海德格是個觸角敏銳的人,所以「一般人」看他的《存在與時間》與後期一些短文能起共鳴。但個人認為,他的著作基本上是屬於「感性」的東西。

個人認為歐洲「哲學」自笛卡兒起才走上「理性」的正途,康德更建構出基本的「理性」哲學架構。「理性」這個概念要從「人是理性的動物」這個命題去理解;在此命題中「理性」是人所獨有的;與人的「理性」相對的是人的「動物性」,後者個人認為就是「感性」,也可說是人天生配備的「軟體」。個人認為「哲學必須是理性的」,因為「只有理性能區別真實與虛幻」與因為「只有理性才可能達到真與善」。笛卡兒開啟的歐洲哲學個人稱為「理性哲學」,個人甚至認為,嚴格地說「只有理性哲學才是哲學」,也因此認為歐洲在笛卡兒之前並沒有純正的哲學。

海德格在弗萊堡(Freiburg)大學本唸天主教神學,後改唸哲學,他唸哲學系的時間很短,憑藉著聰明以及對於非「理性哲學」傳統的知識很快拿到學位與教職。

德國自康德開啟了德國「理性哲學」的傳統,對此了解不深的人會感到沉悶,海德格一反德國傳統,偏重感性,又能著作立說,因此在學界與社會獲得了些名聲。但可惜他在哲學系受到的德國哲學或「理性哲學」的訓練不夠,分不清理性與感性,因此他雖有能力將所感「系統」地整理成一個他所認為的哲學,甚至質疑理性,但他的「系統」並未達到近現代「哲學」的要求。海德格思想在德國大學的哲學院裡一向不受重視,頂多被視為德國哲學的一條支流。個人認為,海德格還屬於笛卡兒以前的歐洲思想;「海德格不是哲學家」。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12 May 2018
20180512

6.18.2017

【打破華人哲學界研究海德格的一則「傳奇」- 個人所知的蕭師毅與熊偉二位教授】 (邀請 google "海德格 陳立民")

2017/5/12 搜尋「海德格與中國哲學」,個人在 Facebook 的「海德格與中國哲學?二者皆非哲學」專頁排名第一,此名次維持至今,個人也每日收到有人瀏覽此專頁的通知。為感謝哲學界網友,個人在此談一件輕鬆的事,並打破華人哲學界研究海德格的一則「傳奇」。

東亞哲學界,也就是台港中日韓,專門研究海德格的人,視曾與海德格一起讀《老子》的「中國人」蕭師毅教授為「傳奇人物」或「世外高人」或對他有些想像。在中國大陸還有位曾在海德格課堂上聽過課親炙海德格的前北大教授熊偉先生,中國大陸哲學界對他也有些推崇。當今台港中哲學界就海德格者對蕭師毅與熊偉兩位教授有些「想像」。個人是當今極少數同時與他們二位都見過面或接觸過的人,也讀過與聽過一些他們關於海德格思想研究的人,在此想化解此「傳奇故事」。

蕭師毅先生原非中文本科出身,後擔任德國大學的中文系教授 ,他曾私下與海德格一起唸《老子》,不過並未讀完全書。蕭師毅教授在德國退休後,台灣天主教的輔仁大學對他也有很多「想像」,1970 1980 年代聘他到哲學研究所教授海德格哲學,及擔任行政高職。後輔大哲學系發現他原來沒有學問,就把他冷凍。個人曾聽過蕭教授講海德格哲學,認為他既不懂哲學,也不懂海德格。他曾在天主教辦的《哲學與文化》月刊為文記述與海德格同讀《老子》的故事,在文中對於中斷共同研讀一事講得委婉;有人曾轉述蕭教授私下較直率的話,他大概是說因為海德格不尊重《老子》原書恣意解釋,讓他無法忍受,遂主動提出中斷共讀的建議。個人認為,蕭教授教對中文古籍了解的程度遠不及當時台灣一般的中文系教授,他對《老子》一書的了解不及華人哲學界對老子哲學的了解;不過,他比海德格更忠於《老子》原文或傳統解釋個人相信是事實。

熊偉教授二次大戰前在弗萊堡大學(Universität Freiburg)海德格指導下獲得博士學位,後在北京大學任教。有北大哲學系的人講,熊偉這個人的一言一行就是「存在主義」的具體實現。個人認為把海德格冠上「存在主義」哲學家稱號是外行人對海德格的誤解,個人相信研究海德格的人更認為他是位形上學家。熊偉的著作個人略讀過一些,認為他不懂海德格,不正宗、不到位。1989 年海德格百年誕辰德國哲學界慶祝,熊偉教授到德國參加紀念海德格學術會議,並宣讀《海德格與中國哲學》論文,該文個人認為無見地。那時他也到佛萊堡大學哲學系訪問,個人在那裡見到他,曾寒暄幾句。言談中他向個人提到曾與海德格共同研讀《老子》後在台灣教書的蕭師毅教授,他可能認為蕭教授是華人海德格研究學界至少必須尊重的「傳奇人物」。

現在華人世界有些研究海德格的人,對於直接與海德格有最多接觸的蕭師毅與熊偉兩位華人可能因為不了解,對他們有些「想像」;特別視與海德格研讀《老子》的「中國人」蕭師毅為「傳奇人物」。個人是當今極少數同時和他們二位都見過面或接觸過的人,也讀過與聽過一些他們關於海德格思想的見解,個人認為他們都不懂海德格。蕭師毅對《老子》一書個人認為有達到一些傳統國學理解的程度,但他可能不懂哲學。個人認為特別是對於蕭師毅教授的「傳奇」可以休矣。

台灣大概自 1960 起歷史學界與文化界特別推崇英國歷史哲學家湯恩比(Arnold Joseph Toynbee),因為這位推崇中華文化;現在他的理論基本上被證明錯誤,在台灣已無人理會他。個人認為海德格成為華人哲學界與國學界的顯學有類似之處。海德格後期思想與中國形上學有類似之處,個人認為這是他受到華人世界與日韓重視的主因,所以其實我們其實只是為了肯定自己。

個人認為海德格基本上是位形上學家。個人對於傳統哲學重要分支形而上學的基本主張是應該它已被推翻,應被拋棄。所以個人認為,海德格後期類似基督宗教與類似中國傳統形上學的思想也無價值。個人認為,歐洲哲學自笛卡爾至康德發生重大進步,他們提昇哲學到一個人稱為「理性哲學」的新境界。個人認為海德格在求學時代在近現代哲學的訓練不足,他的神學思想背景又太深厚,以致於他仍陷在傳統哲學與宗教內,未能達到近代與當代「理性哲學」的水準,個人甚至進一步認為「海德格不是哲學家」。個人也主張「中國沒有哲學」。海德格不是無病呻吟的人,思想有其犀利處,但個人認為這發生在「感性」的領域,特別是在藝術與心理學領域,雖然他因誤解心理學而反對心理學。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18 Jun 2017
20170617


上方圖卡為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製作於 1 May 2017
20170501




上方圖卡為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製作於 26 Nov 2016
20161126

11.26.2016

《海德格前後期思想皆為感性的 為「感性思想家」》 (邀請 google "海德格 陳立民")

《海德格前後期思想皆為感性的 「感性思想家」》

海德格前期思想的代表作為 1927 年出版的《Sein und Zeit》(英譯《Being and Time,個人譯為《存在與時間》)。海德格後期思想的代表作為他於 1936-38 年間寫作,直到 1989 年才由後人整理出版之《Beiträge zur PhilosophieVom Ereignis)》(英譯《Contributions to PhilosophyOf the event)》)一書之思想。個人認為海德格的前後期思想皆屬「感性」。

個人所稱的「感性」是相對於「理性」的概念。個人贊同「人是理性的動物」主張,視「理性」為人與其它動物不同之處;在「人是理性的動物」邏輯下,人之「非理性」的「感性」必然落入與其它動物共通的或類似的領域。個人將「感性」直接解釋為「人的動物性」,或「人生下來時已被植入的軟體」。個人也稱「感性」為「人性」,或「人之本性」。「理性」與「感性」二者為成對的、相對的一組概念。

《存在與時間》的思想個人認為可以 “Befindlichkeit”(英譯 “state of mind” “mood”,中譯 心境 情境等)與 “In-der-Welt-sein”(英譯 “Being-in-the-world”,個人初譯為「人世共存」)二概念為代表,且認為這些是人「感性」的內容,甚至也是現代與當代心理學研究的內容。海德格後期的 “ Er-eignis” 思想,個人認為類似中國的「天人相感」思想,海德格又自述 “Er-eignis” “Seynsgeschichtliches Denken”(英譯 “being-historical thinking”,個人譯為「存在歷史思想」),海德格此解增加的實質內容不多。個人認為海德格後期的其實也是人的「感性」內容。不過雖然其前後期思想皆屬「感性」,但各屬不同領域。

雖然海德格生前自述其思想歷經「轉向」(德文原文 “Kehre”,英譯 “the turn”),個人從「理性與感性」這個更寬廣的角度來看,認為海德格一生思想都停留在「感性」領域。這可能並不意外,因為海德格不接受「人是理性的動物」這項命題。個人主張,「哲學必須是理性的」,即哲學必須擺脫人之動物性原型,或戒除「感性」;個人也主張,「只有理性的思想才是哲學」。因此個人認為,海德格只是個「感性思想家」,不是哲學家。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26 Nov 2016
20161126

4.05.2007

★ 略述對海德格哲學的看法 ★ (邀請 google "海德格 陳立民")

★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

個人認為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 或譯為海德格尔, 1889-1976)的《存在與時間》(Sein 或 being 建議翻譯為存在) 為對西洋哲學史有重大突破的著作,也認為他是二十世紀德國最重要的哲學家,不過並不是二十世紀世界最偉大的哲學家。

個人一九八O年代起在德國專攻海德格哲學,先後在海德堡(Uni. Heidelberg)與弗萊堡大學(University of Freiburg)跟隨已逝的 Prof. Dr. Dr. h.c. mult. Hans-Georg Gadamer、Prof. Dr. Werner Marx 與 Prof. Dr. Max Müller,以及跟隨 Prof. Dr. Günter FigalProf. Dr. Friedrich-Wilhelm von Herrmann 等學習海德格哲學,為華人世界在德國研究海德格哲學時間最長的,可能也是跟隨過最多海德格哲學大師的。個人也曾親身接觸過海峽兩岸親炙海德格最長的兩位華人學者,即已逝的台灣蕭師毅教授與中國大陸熊偉教授,不過認為他們對於海德格哲學的了解都很不深。

個人因責任與興趣,目前致力於其他領域工作無暇提出對海德格哲學的看法。雖然個人在大學講課的內容中融合了對海德格哲學的看法,但暫時不擬將這些發表。以下略述一些個人對海德格哲學的看法。


個人認為海德格對哲學有重大貢獻,但他有貢獻的這些部份個人認為其實已被其他學問的相關研究超過。個人也認為海德格犯了許多基本錯誤,在這些部份個人在德國留學期間是從支持海德格立場走到反海德格的立場。也就是對於許多海德格理論,在教授與同學都不猶豫地接受時,個人忠於自己的感受與理性承認不了解後來懷疑,然後不斷尋找答案,最後個人走到了與原先立場的對立面。個人走出這一條路是非常辛苦的,因為個人在Freiburg時的學術與研究環境完全與個人最後的思想不同,個人是劈荊斬刺自行開出一條路來的。至今個人對於海德格哲學有一套自己的看法,如果這些看法正確,可能超出海德格,也迴異於任何教過個人的老師。

個人曾於 1989 年 8 月出版的第四十期《當代》雜誌負責《海德格百年誕辰專輯》,該專輯的幾篇專輯相關文章皆個人所撰。此外,在 1989 年 11 月出版之《鵝湖》雜誌第一五卷第五期總號第一七三號,個人也曾撰寫過一篇題目為《從《存有與時間》到《哲學論集》(Beiträge zur Philosophie)》的文章。以上這些文章都是個人在對海德格的問題與答案尚無法自行妥善思索時代撰寫,與個人目前對海德格哲學的看法亦已相距甚遠。

先略說海德格的成就。以海德格擅長的一個主題死亡為例。個人在Freiburg 時是以海德格的死亡問題為論文題目。就個人涉獵所及,個人給海德格《存在與時間》一書中的死亡理論的評價為「西洋哲學史上最佳的死亡研究」。此為個人所定之評價。雖然,海德格的死亡哲學在哲學界普遍受到重視,但在個人長期涉獵之德文與英文相關著作中尚未見過任何人做出這項評價,當然個人承認涉獵有限。
在個人的研究中,認為即使海德格的死亡理論成就亦有限。在本部落格《死亡與死亡意識》一文中,個人敘述自己對於死亡問題的一項看法,即個人創造的「日常死亡意識」概念,相信已遠超過海德格對於死亡的研究。在文中個人同時對海德格部份的死亡哲學作過下面一句之評價:「海德格隱約地感到,在死亡事件上『自我』是一個問題」。作這個評價的理由在該文中可以看出。

海德格的基本錯誤部份也舉一例來說。個人於 1995 年左右在  Freiburg 時對當時的台灣留學生說,海德格自 1929 “Beiträge zur Philosophie” 一書開啟的後期思想,與牟宗三先生的「盡心知性知天」與「存心養性事天」上下二方向,以及與方東美先生的上下二迴向非常相近。

個人沒說過的是,個人認為海德格思想的這一部分是錯誤的。個人認為,東亞哲學界與宗教哲學界對海德格哲學情有獨鍾的原因之一就是在此處與海德格基本心態類似似,或說有相同的預設,甚至可說是有相似的「意識型態」。很遺憾,這些卻是長久以來東亞哲學界研究海德格哲學的一大重點。


上述曾教過個人海德格哲學的幾位著名德國教授,個人的思想已與他們所教相離甚遠。當今德國研究海德格哲學最著名的教授專家,有些在某方面有不錯的見解,但在深度上個人認為他們的深度不夠。
對於哲學個人將時間放在個人認為重要的主題上,這些可從本部落格看出。海德格哲學不是個人優先處理的對象,但是從本部落格內容可看出個人對於海德格哲學的看法。

個人認為在台灣的哲學研究絕大部分還未開化,甚至不批評它不理會它,它最後也會自然滅亡。遺憾的是,還會也浪費一代的學生。
在 Google 搜尋,2007-2008 兩年間搜尋引擎出現過以「海德格 死亡 陳立民」「陳立民 海德格」為「相關搜尋」的建議。

略說一下現象學與 Hermeneuitk,其中一個原因是在台灣現象學是比較盛行的一個學派,以及海峽兩岸著名現象學教授許多是個人的朋友。個人碩士論文即撰寫胡塞爾,因為覺得胡塞爾哲學有問題到德國後轉為研究海德格,雖然對於胡塞爾哲學仍有些涉獵。在 2005 年左右個人曾對一位回台後在國立大學教授現象學與 Hermentutik 的教授好友建議不要再研究這兩項學問。

在此對其他好友及研究現象學的學者學生提出忠告,個人認為胡塞爾的現象學是一些虛假不存在的內容,沒有實在作基礎。基本上,個人認為研究哲學一個態度很重要,就是要看這門學問在現實上能否應用成功,看它是否能翻動實在。現象學可惜是一門假學問。

Hermeneutik 個人承認不全懂,但在個人看得懂的部份,認為這門學問的深度不夠,達不到哲學的門檻。有一次有人問 Martin Heidegger 關於 Hermeneuti k的事,因為 H. G. Gadamer 尊海德格為 Hermeneutik 先驅海德格回答說,Hermeneutik,喔,這是 H. G. Gadamer 研究的東西。就個人所知海德格要和 Hermeneutik 撇清關係,也看不起 Hermeneutik。

對於  "Hermeneutische Phänomenologie" 個人甚至知之甚詳,建議不必理會它。

10.21.2006

★Eine ursprünglichere Struktur des Daseins als die in “Sein und Zeit”★ (邀請 google "海德格 陳立民")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Taipei, Taiwan

Wir gebrauchen unseren Körper als uns selbst, aber ursprünglich sind Geist und Körper zwei Sachen. Dieser Körper-Geist-Verhältnis könnte ursprünglicher als das Weltverhältnis des Daseins oder des Menschen in “Sein und Zeit”. Ich sagte dies in Deutschland schon vor dem Jahr 2000.
Note: for the first time posted on http://www.deathintaiwan.blogspot.com/ on Friday, September 01, 2006.

Eine Ergänzung zur Weltlichkeit in “Sein und Zeit”
Lih-Ming Chen, Taipei, Taiwan
Die zuhandene Weltanalyse oder das Welt-Verhältnis des Daseins oder des Menschen in “Sein und Zeit” ist bahnbrechend. Aber es könnte eine noch gründlichere Struktur des Daseins oder des Menschen geben. Dies könnte ein gewisses Körper-Geist-Verhältnis sein. Ich sagte dies schon vor dem Jahr 2000.
Note: for the first time posted on http://www.deathintaiwan.blogspot.com/ on Sunday, August 06,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