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人生> 感性 - 我的人生啊!人生的感覺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人生> 感性 - 我的人生啊!人生的感覺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11.17.2024

《人的身體會變老 但心理不會》

 《人的身體會變老 但心理不會》


人的身體會老,但心理或精神不會老;人的body自然衰變,但mind不衰變。人對自己年紀大的感知都來自外在環境,譬如在有時看到兒孫長大、自己填寫的年齡、日曆等的感受。

年紀好像一個game,「年紀game」,game中人扮演不同年紀的角色。年老的人有時突然發現自己身陷在一個被分配扮演老年人色的game中,對這個角色與game非常不適,甚至憤怒,因為覺得自己年輕不適合演這角色,畢竟這角色是給老年人的,而自己一向年輕,也一向相信自己會永遠分配演年輕角色,這次不知是哪裡出了錯派錯了角色,應該會改正錯誤,改正後就會恢復自己一向的年輕角色了。

Mind沒有天生的年齡感,但有內建的時間流逝感,這時間感可能是和期待是相對的。小孩盼望長大覺得時間過得慢,二三十歲的人可能開始覺得時間以幾何級數速度流失,面對死亡威脅老年人則可能覺得時間流速超過幾何級數。時間流速感與自己日曆年齡的認知雖然速度不同,但至少還同方向。反之,mind不但不跟隨body變老,還對body的老衰現象視如不見,「老人在鏡中看到的多是自己而不是自己老化的容貌」。

人有理性與感性二運算器,感性是人的動物性。人對自己日曆年齡的認識是理性運算的結果,感性則無法運算人的年紀。感性對年齡的感覺可能自二十幾歲起就與理性失調了。理性糾正感性的能力與把握現實的能力則不斷地受到考驗。

感性上,人覺得自己不會老,因此覺得自己日曆上的年紀是件不真實的事,是個謊言,暗地想,在下一場或下幾場game中自己又回到演年輕的角色中,也可能在下次醒來時發現自己又青春奔放了。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於 17 Nov 2024

3.21.2018

《Mind 可能不會變老 也不需要休息》

《Mind 可能不會變老 也不需要休息》


Mind 與 body 的性質即使到了醫學發達的當代,即使在學術界,還是有許多被混淆的地方。一般人「基本上」認為人是個統一的、具一致性的整體;所以,除了學到的知識外,「基本上」還是認為 body 的性質即人的性質,即隱含地認為也適用於 mind (精神、心智、心靈);即使相關的研究學者也常難逃這項預設。譬如人的身體會變老,於是一般認為精神也一樣會變老。但是,除了老化這個現象外,似乎不能說 mind 會變老。想一想我們常說的「精神成熟」或「心智成熟」,此處「成熟」的意思與「變老」不盡相同。個人認為「mind 成熟」一詞還可進一步發展成「mind 是不會變老的」知識;也許,年輕與變老是 body 領域內的事,不是 mind 的事。再如「我們」每晚要睡覺休息,但睡覺時常做夢,所以在快速眼動期 (REM) 時,mind 做夢並沒有休息。我們同樣可從 mind 做夢不休息這是時進一步追問:「Mind 有沒有可能不需要休息?」即便在深睡時無夢,mind 休息去了嗎?可能這是因為 body 某部份停止或低度運動,以致把 mind 關掉了,mind 被動地停止。「Mind 可能不需要休息;對多數人來講,mind 可能只需要調劑,不需要休息」。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於 21 Mar 2018

2.08.2018

感性人生的感覺 讓人難以招架

感性人生的感覺 讓人難以招架
二月六日花蓮超級大地震震垮的統帥大飯店, 報載在 1979 年取得使用執照, 當時是花蓮最漂亮的飯店. 1980 年代我進出統帥超過百次, 不過不是住宿. 近幾年再去花蓮, 市區已認不出, 統帥還有些舊型, 其他以前常去的地方已面目全非, 年輕時認識的朋友也不知去向. "昔人已乘黃鶴去, 此地空餘黃鶴樓", 花蓮市對於我連空餘的黃鶴樓也不是, 對於我恍如隔世. 我的青春小鳥也一樣不回來。
強烈的感觸, 我對於理性與感性有很深的研究, 知道這是感性所產生之強烈的人生的感覺. 但是這個感性頭腦 (emotional brain) 的激盪還是讓我這個已經非常理性的 thinking brain 的人招架不住. 也了解為什麼歐洲城市都保留有老城區, 感性的不能自已與人生的感覺。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11.13.2016

《人生的意義與人是意義的動物》

《人生的意義與人是意義的動物》

「人是意義的動物」。人為自己的行動設定目標,更對自己的目標有一套意義式的說法。人有意識地或不自覺地想知道自己出現於宇宙與世間所為何來;較能深思的人也希望自己的人生不致一切枉然。

時至今日,人類來自自然已不容懷疑。證據與知識也顯示,人類可能滅絕,太陽系與地球也可能毀滅。當人類可能灰飛煙滅時,人類曾經在宇宙出現過的事件並無意義;連人類的曾經存在都無意義,個別人的人生當然更無意義。人需有智慧與勇氣面對自己的人生並無意義、人類並不偉大與人類並不被需要等的真相。

個人認為「人生本身並無意義」或「人生在先天上並無意義」。但人生意義的問題常浮現於人心,它甚至是一些人一生努力的方向,這些都是事實。它們是怎麼發生的?個人認為,首先人天生配備有意義軟體,或意義是人之動物本性(或人性,或感性)的內容之一。「人性」不可能完全戒除,所以「人生意義」的事必浮現於我心。另一原因為人是有主體性或自我的,人的「理性」不希望人生空來一場,因而「追求人生的意義」。是故,關心與追求意義是人生的宿命。

人類可能建立什麼樣的意義?因為人類可能毀滅,故永恆的意義不可能存在,人類只可能建立有限的人生意義,也就是說只在人類社會內有效的人生意義。

怎樣才算人生有意義?個人認為,「人生意義只與真、善有關」,也就是說,只有當我們做了真與善的事情時,我們的人生才有意義。

善只是人類關心的議題;真的知識如果在人類滅絕後,這個知識也是沒有觀看者與操縱者的知識,有無此知識就宇宙變化而言無差別;所以,真與善的人生意義終究只具人類共同主觀的價值。

總之,人必然是意義的動物,人生的意義只和真、善有關,人生的意義只在人類社會內有效。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於 13 Nov 2016
20161113

11.24.2015

一幅人生真相的畫

個人認為這是一幅好畫。至於作者,個人只知此圖片來自 Martine Faseur


個人認為這幅畫的前景想表達,人生是借給我們的;再光彩的人生也只是短暫借給我們一下;人想要揮灑一下、自由一下、快樂一下,唯一的機會是把人頭拿去抵押。

此外,對於人生的苦樂,個人認為人生雖然註定悲慘結束,卻是我們所擁有的東西中唯一還有些歡樂的地方。個人認為沒有死後的世界,死亡是絕對的滅絕。若說人生苦,死後更苦,苦到不再有我。所以,對於人生苦樂的基本態度,個人認為應該是苦中作樂與及時行樂。

此畫背景中有個看著前景的大眼睛。個人認為,宇宙既無主宰者,也無管理者,也無天道;基本上,宇宙不是個主體。因此個人認為不應該有個看著全局的觀看者。此畫畫家應該是教徒或相信宇宙之道。個人認為這是成見。個人認為,此畫背景的大眼睛為此畫的大缺點。


日常死亡意識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11.13.2015

【 人生的感覺 】

 人生的感覺 

故事:
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 (Marina Abramovic) 是位現代著名的行為藝術家。上世紀七十年代,瑪莉娜有個男友烏雷 (Ulay),他們曾經一起開著廂型車到處表演。當他們決定結束這段感情時,他們到中國各從長城的一端起走,走到長城中間他們給對方最後一個擁抱,就分開了。

2010 年,馬莉娜在紐約  MOMA (紐約現代美術館,New York Modern Museum of  Art) 發表新作品《藝術家在場》(The Artist is Present)。內容是她本人坐著,人們排隊與他對座,相互凝視一分鐘。無預警地,三十多年後烏雷座在瑪莉娜面前。其效果當然是觸動人心弦的。

陳立民(陳哲):個人認為這是個感性的事件,他們有一個「人生的感覺」。人生的感覺對人的刺激非常強,常讓人落淚,成為許多人人生的主軸。個人認為,感性與自我比較接近,因此當感性被震動時,會有這是我的人生的感覺。雖然個人認為人生的重點未必如此,但感性與人生的感覺是絕對需要努力研究的。音樂的屬性就是感性。

9.01.2015

【 幸福是什麼?幸福的定義 】

幸福是什麼?幸福的定義

幸福是什麼?幸福是感性的滿足或人性需求的滿足;感性與人性是指人的動物性,或人天生的軟體程式。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
陳哲) 於 1 Sep 2015
20150901




7.18.2011

超讚的輓聯 毋甘你離開



台南市議員李文正首創以台語文書寫輓聯「毋甘你離開」,以羅馬字及漢字並陳。(記者蔡文居攝)


毋甘你離開 台語文書寫輓聯 卡親切


台南市議員李文正首創以台語文書寫輓聯,他以羅馬字及漢字並陳的方式委由廠商製作第一批台語文輓聯─「毋甘你離開」,昨天首度亮相,他相信不懂北京話的往生者,在天之靈也會感到安慰。

李文正表示,台語文的書寫並不是問題,只是大家沒有去使用它、了解它,像「毋甘你離開」比起文言文書寫的「音容宛在」的傳統輓聯聽起來更親切、順口。

李文正本身也是台語羅馬字師資班結業,並通過教育部台語師資考試的合格台語教師。李文正說,因電腦製版關係,首批台語文輓聯僅製作「毋甘你離開」紅、白輓聯,未來將陸續推出不同辭彙的輓聯,甚至製作台語文喜幛、春聯,讓台語文的應用落實在日常生活中。

(圖文:記者蔡文居)

Source: 2011/7/17 自由時報

6.01.2011

人生苦短 來個外遇

Life is short. Have an affair !
劈腿是人性,LT,走不出的人性迷宮,


<愛情研究所>人生苦短 跟外遇何干
文/曾維瑜 2009/3/25 LT
「生命苦短,來樁外遇」,你覺得怎麼樣?
不管你覺得怎麼樣,美國有個網站正在提供這樣的服務:為已婚人士提供婚外情的媒合。而且據報載,這個網站一直相當火紅,去年還雇用了一位自稱「職業情婦」的女性,為網站到英國當代言人。
該網站目前有超過 4 百萬的會員檔案,其中 72% 為男性,28% 為女性,同時備有 3 種付費方式,最妙的是,其中1種還保證一定可以成功發展婚外情,不然全額退費。
已婚,卻想找配偶以外的對象做愛,或是談戀愛,其實,一點都不是稀奇的現象,一點都不是稀奇的慾望,這也不是侷限於一個族群、一個國家或某一種階級的狀態,於是這是為什麼這樣的網站存在商機與市場的原因。
我只是忍不住想,為什麼人生苦短,是來樁外遇?為什麼不是人生苦短,所以果斷地離開不愛自己或是自己不愛的人吧?為什麼不是人生苦短,所以追尋自己真正想過的生活、讓自己快樂吧?
問題不在外遇本身,而在於為什麼人們認為外遇是一個解法,無論是要解決生命的壓力,或是人生的不快樂,為什麼人們會覺得,繼續躲在婚姻裡,卻做著欺瞞的事情,是一個可行之道?
生命苦短,不欺瞞他人,也不欺瞞自己,即使妥協,也妥協得坦然而真誠,有沒有可能,我們以這個為目標來努力?

3.30.2011

生命中的人際關係 測試日期

妻子久病厭世 丈夫共赴黃泉陪燒炭

〔2009/2/7 10:39 自由電子報 即時新聞〕

原日期 20110330, 並未自定日期.
20161118 自訂

今天凌晨4點半,台北縣八里傳出夫妻燒炭自殺死亡的悲劇,兩人的屍體在龍米路的一輛汽車內被發現。警方表示,自殺原因疑似是60歲的婦人久病厭世,平日感情很好的丈夫眼見妻子十分痛苦,決定與她共赴黃泉。據悉,兩名死者昨日晚間突然徹夜未歸,子女苦尋不著,先以失蹤人口報警,沒多久後,在家中發現父母留下來的遺書,才驚覺事態嚴重,雖然趕緊動員親朋好友幫忙找人,卻還是造成難以挽回的遺憾。
陳立民:老夫婦一人先死,常常另一人悲傷,沒多久就跟著死去。大多數人知道個人內在生活的重要性,這見於家人對每個人的重要性。這裡面有很多可以分析的,個人此處先聚焦其重要性。

★ 雜感 ★
胡志強市長要求大家救救她太太的一幕讓人動容,這一幕顯示的就是我們生命中的人際關係。
說到我們自己,「每天辛苦工作一天,下班後我們如何慰勞自己呢?答案多是:和家人、好友相聚。」這是個人的觀察。這項事實也顯示出人際關係對我們生活的重要性。
那些被醫師告知將不久於人世的人,都突然發現自己所真正在乎的是生命中的幾個人,而非財物,並後悔未付出更多時間與他們相處。
根據人性,人有相當強烈之與人相連結的需求。那些將人生目標、將時間放在累積財富上的人,總是發現:「人生走錯了路 !!!」
也有許多人較早感受到人際連結的重要,卻以為這不需要學習,或以為自己有足夠的知識,結果實際上他們只是根據傳統觀念與社會模式經營自己的人際關係。不幸,許多這些傳統觀念洽對我們造成傷害。

2.09.2008

★人生不是夢而是唯一的真實★人生不是旅程而是家園★人生不是旅途而是故鄉★

★人生不是夢而是唯一的真實★人生不是旅途而是家園★

★ 陳立民 (陳哲) 

原日期 20080209, 20161118 改標籤


流行「人生如夢」、「人生如夢如幻」、「人生旅途」、「人生旅程 」的說法,但這些可能是錯誤的,個人認為「人生不是夢而是唯一的真實」、「人生不是旅程而是我們唯一的家園 」、「人生不是旅途而是我們的故鄉,或我們的家鄉」。為什麼會出現那些想法呢?也是有原因的。對此個人將在日後解釋。


這是從演化論來的

★人生不是夢而是唯一的真實★人生不是旅途而是家鄉★人生不是旅程而是家園★人生不是旅途而是故鄉★人生不是夢而是唯一的真實★人生不是旅途而是故鄉★人生不是旅程而是家園★ 死亡學★

11.10.2007

★ 幸福是人性需求獲得滿足 ★ 滿足人性需求就是幸福 ★ 快樂幸福的定義 ★ What Is Happiness? ★

★幸福是什麼? 幸福是人性需求獲得滿足
★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

★2006/9/23 版主應台北市救國團之邀在其敦化北路教室做了《快樂幸福的感覺是什麼?》的演講,下為事先預告的簡述。歡迎再此部落格邀請演講。
人人追求快樂或幸福。但是「快樂或幸福是什麼?」(What Is Happiness?)
如果對於快樂幸福有深刻的認識,應該能給它下定義,也因此將能更目標清楚地追求它。什麼是幸福的定義?
個人將幸福定義為「快樂幸福是人性需求獲得滿足」、「滿足人性需求就是幸福快樂」。


★幸福與意義之關係★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幸福必須與意義區別,幸福是比較低階的,所以版主將幸福定義為人性需求的滿足


當日在救國團演講內容日後發表. 下為其中幾項重點 :「物質的滿足不能進入心靈核心」、「物質不能進入心靈內層」、「經濟需求的滿足不能滿足人心的內層 」、「物質需求一般不是人的核心價值或中心思想」。

11.18.2006

愛情中已有理性

比較像親人而不像愛人的男友


這就是條件,


條件是理性的, 至少和緣份命運無關


考慮過條件之後, 一般才看緣份. 其實可以, 全部理性.


父權時代的擇偶觀念, 或條件


條件:中下階層男性選擇從東南亞中國以買賣婚方式娶老婆(放棄尋找本國籍配偶);女性不願屈就學經歷不如自己的男性(低成就婚)等等因素,造成了熟女不婚潮。

女性拒絕「低成就婚」(指女性傾向尋找學經歷收入比自己高,年紀比自己大的對象,不會選擇學經歷低於自己或年紀比自己小的對象),也就是無婚不如己者。

男性的擇偶條件:在過去,看的是女生的外貌與生育能力,女性則是看男方的家世背景與學經歷,如今,隨著兩性平權與婦女教育水準提升,女性的社經地位大幅改善,但同時期男性反而因為女性社會地位的改善而有部分人被迫向下流動,造成男女在社會地位上的變化,男性不再是優勢族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