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理性哲學 》唯理性才有主體性或自我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理性哲學 》唯理性才有主體性或自我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10.19.2021

《自由與主體性》

什麼是「自由」?各種學問中只有哲學做這方面專業的探討。我們能說動物有自由嗎?動物只是它體內衝動、需求、慾望的執行者,它不會為了什麼想法絕食。電腦當然也沒有自由,因為它只執行指令,不會反對或反省指令。人也有天生的慾望、需求、衝動,但人會「反省」這些,有時不再只是個天生衝動、欲望的執行者或實現者,人的信念、理想有時能不顧天生強大的求生欲,人能從天生的慾望、需求、衝動中「解放」出來,這就是「自由」。動物對於自己的慾望、需求、衝動只是「被動地」尋求滿足,人能夠「主動處理」且「節制」自己的慾望、需求、衝動,甚至「脫離」慾望、需求、衝動的生活層次,人能「主動」,因此人是個「主體」,或說人有「主體性」。在某種程度上,自由與主體性是相互定義的。


只有人有「主體性」,動物與物質都沒有;有「主體性」的存在物是值得尊重的,所以人有尊嚴,例如只有人死了要埋葬,慎重保存遺體等。

個人給道德下的定義為「道德是尊重人的主體性」,個人給道德下的次佳定義為「道德是尊重人的尊嚴」。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19 Oct 2021



《自由與主體性》

什麼是「自由」?各種學問中只有哲學做這方面專業的探討。我們能說動物有自由嗎?動物只是它體內衝動、需求、慾望的執行者,它不會為了什麼想法絕食。電腦當然也沒有自由,因為它只執行指令,不會反對或反省指令。人也有天生的慾望、需求、衝動,但人會「反省」這些,有時不再只是個天生衝動、欲望的執行者或實現者,人的信念、理想有時能不顧天生強大的求生欲,人能從天生的慾望、需求、衝動中「解放」出來,這就是「自由」。動物對於自己的慾望、需求、衝動只是「被動地」尋求滿足,人能夠「主動處理」且「節制」自己的慾望、需求、衝動,甚至「脫離」慾望、需求、衝動的生活層次,人能「主動」,因此人是個「主體」,或說人有「主體性」。在某種程度上,自由與主體性是相互定義的。

只有人有「主體性」,動物與物質都沒有;有「主體性」的存在物是值得尊重的,所以人有尊嚴,例如只有人死了要埋葬,慎重保存遺體等。

個人給道德下的定義為「道德是尊重人的主體性」,個人給道德下的次佳定義為「道德是尊重人的尊嚴」。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19 Oct 2021

6.10.2020

《理性的第一義》

《理性的第一義》
理性的第一義是對比於感性或人的動物性或人天生配備的運算模組,也就是對比於人的動物性思維。近代歐陸理性主義的第一義也非對比於英國經驗主義,而是對比於文藝復興以前歐洲哲學史或思想史,後者的重要內容包括宗教、類宗教神人合一思想、天道思想、形而上學、存有論等。哲學必須是理性的,因為只有依賴理性人才可能脫離人的動物性並獲得自由,人才能擁有自我意識或主體性,也才有機會邁向甚至達到真與善。

理性哲學倡議者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10 Jun 2020


《理性的第一義》
理性的第一義是對比於感性或人的動物性或人天生配備的運算模組,也就是對比於人的動物性思維。近代歐陸理性主義的第一義也非對比於英國經驗主義,而是對比於文藝復興以前歐洲哲學史或思想史,後者的重要內容包括宗教、類宗教神人合一思想、天道思想、形而上學、存有論等。哲學必須是理性的,因為只有依賴理性人才可能脫離人的動物性並獲得自由,人才能擁有自我意識或主體性,也才有機會邁向甚至達到真與善。


理性哲學倡議者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10 Jun 2020

9.20.2019

康德哲學的第一義為理性


康德哲學的第一義為理性。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20 Sep 2019



康德哲學的第一義為理性。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

4.12.2018

哲學地理解「台灣民主主體性」概念與民進黨的《台灣前途決議文》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今天公例行民調。其中,85.6% 民意支持政府主張台灣的未來及兩岸關係發展要由台灣 2300 萬人決定;82.2% 民意支持兩岸交流活動應排除政治思考,秉持對等尊嚴及符合法令規定的立場。個人認為,這就是個人長期主張的「台灣民主主體性」概念。
民進黨的黨綱《台灣前途決議文》主張,台灣是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它現在的名字叫「中華民國」;台灣未來的前途由 2300 萬台灣人民決定。「主權獨立」是「自主獨立」的概念,也就是「台灣主體性」概念。「台灣未來的前途由 2300 萬台灣人民決定」則是「民主」決策過程。「台灣主體性」以「民主」方式做決定也就是「台灣民主主體性」的概念。至於「中華民國」則是較浮面的事。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於 12 Apr 2018
20180412
上為舊文,「台灣民主主體性」是台灣國家原理、台灣價值、台灣共識。20150605
上亦為舊文,把民進黨的黨綱《台灣前途決議文》之內的「主權獨立」與「中華民國」列為較表層的或較浮面的概念,根本上或核心還是「台灣民主主體性」的概念。此概念更追根究底問它的哲學基礎,而這就是「人的主體性」。20150518

10.12.2016

《 康德的理性概念在道德哲學中比較清晰 》

康德的理性概念在道德哲學中比較清晰

動物有智能,人作為一種動物也具有動物性的智能,雖然人的動物性智能遠超過其它動物的。「人是理性的動物」,理性是人之所以為人的關鍵;人除了動物本性的智能外,還有理性。但是,要分清人動物本性的智能與人獨具的理性是件非常困難的事。

康德的 “Verstand”,英譯 “understanding”,個人認為是「人類動物性智能」,個人譯為「智能」或「動物性智能」。康德本人未能清楚分別「智能」與「理性」。

動物有智能,但無道德觀念。因此在道德學中比較容易區分理性與人的動物智能;同樣,在康德的「實踐理性」中我們比較容易了解「理性的性質」。反之,在知識論中或理論哲學中要區分開人的動物性智能與人的「思辨理性」是比較困難的事;這是問題本身的困難性,也是康德的困難。個人認為區分康德廣義的智能與狹義的智能是必須的。

康德的理性與智能始終在糾結中。康德超過其他哲學家很多,因為他已使用理性與智能兩個主要名詞,或加上 “Urteilskraft”(判斷力),他已用了三個主要名詞,去區分人所具的不同智力。

現代科技創作出人工智能(AI),但人工智能無感情。人有感情,人的感情個人認為屬於人的動物性,且人的動物性智能深受感情的影響。從人的標準去看動物,個人認為動物的感情與智能無法分開。


「理性、感性與自我研究」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於   12 Oct 2016

5.21.2016

【 陳哲 2016/5/21 日自由廣場文:以超越代替對立;道德是尊重人的主體性;以「台灣民主主體性」為台灣國家原理 】

陳哲於今天(五月二十一日)在自由廣場獲登一篇關於「蔡英文總統 520 就職演說」的文章,題目為《以超越代替對立》。位置在右上方,且最大標題。
自由電子報刊登陳哲《以超越代替對立》文網址:
http://talk.ltn.com.tw/article/paper/992014

在此文中陳哲以「520 就職演說」內隱含的三大背景(三大脈絡),以此論述蔡英文可能採取以超越代替兩岸衝突對立的方式。此演說其實不止包括三大隱含脈絡,但因寫稿時間短,沒時間整理出其它隱含脈絡。

陳哲在文中提出「台灣民主主體性」的新概念。陳哲將道德定義為「尊重人的主體性」;如此定義正確,則可看出常見之「台灣主體性」概念的重要性,個人還認為它可被設立為台灣社會與政治的目標與理想。民主是人類至今發現之最佳的政治制度,也是達到社會價值目標的最佳方法或途徑或機制。「台灣主體性」這個台灣社會目標,加上「民主」這個方法,就成為新創造的「台灣民主主體性」概念。陳哲在去年四月起提出「台灣民主主體性」這個概念,並自去年六月起以它為個人 Facebook 帳號大頭照。今年自四月起到今天,搜尋「520就職演說」與「蔡英文520就職演說」,在前十名排名都可見到陳哲的建議,建議在「520就職演說」講「台灣民主主體性」為台灣國家原理。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於 21 May 2016
20160521

下為這篇自由廣場文:

《以超越代替對立》
陳哲

蔡英文總統的五二○就職演說在開頭說「作為一群民主人與自由人,我們有堅定的信念,去捍衛民主自由的生活方式。」在演說後段提及「地球公民」、「全球公民社會」、「全球議題的價值同盟」、「和平、自由、民主及人權的普世價值」、「共同的價值基礎」、「共同維護永續的地球」等,這些可視為蔡英文對台灣的「國家定位」。

這些話看似未觸及兩岸,但如把這些與鄧小平講的中國特色,與習近平的兩岸一家親、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夢、兩岸命運共同體等感性訴求對比,可看出蔡英文未來帶領台灣脫離狹隘民族國家關係,走向普世價值的與全球視野道路的傾向。

今年大選後蔡英文接受《自由時報》訪問時提到兩岸「既有政治基礎」及其「四個關鍵元素」。三月習近平在兩會上說,兩岸關係九二共識是「政治基礎」,在此之後中國據此對蔡英文發動鋪天蓋地的且密集的攻擊。人民日報五月五日罕見刊登一篇「本報評論員」所寫的《不承認「九二共識」就是破壞兩岸關係共同政治基礎》文章,一般這被認為是中國向蔡英文下最後通牒。自今年三月以來「政治基礎」或「共同政治基礎」是兩岸關係的「敏感字眼」。但是蔡英文講「既有政治基礎」幾乎還是沿用一月時的「四個關鍵元素」;此外,她還用到台灣與美日歐有「共同價值基礎」的語詞。蔡英文顯然認為「政治基礎」這個重大議題要堅持正確立場。兩岸過招於無形。

五二○就職演說,開始說台灣(人)作為一群民主人與自由人,捍衛民主自由的生活方式,結尾句說我們都要做一個守護民主、守護自由、守護這個國家的台灣人。哲學上說,人因為擁有自由而成為主體;首尾這兩句因此有「台灣主體性」的意義。此外,蔡英文在演說中三次提及「民主機制」。民主作為機制或方法,不同於「台灣主體性」是個價值的概念;價值加上方法,「台灣民主主體性」可能是蔡英文的想法。

在國家定位、政治基礎與台灣民主主體性這三大背景(隱含脈絡)鋪陳下,蔡英文超越統獨,不直接與中國對立,又以九二求同存異的共同認知的九二共識相似詞表達善意。這既是以超越代替對立,也是長遠看國家發展與兩岸關係的聰明方法。

(作者為大學教師




上為 2016/5/21 自由電子報自由廣場陳哲《以超越代替對立》一文的連續三張截圖。




上為今年  4/16 與 5/21 搜尋「蔡英文520就職演說」,在前十名排名都可見到陳哲的建議,建議蔡英文在「520 就職演說」講「台灣民主主體性」為台灣國家原理。個人曾四次將此建議寄到中央黨部







上為陳哲在 2015/5/18 2015/6/5 發表「台灣民主主體性」與「台灣民主主體性為台灣國家原理」的概念。以及 520 當天搜尋「台灣民主主體性」圖片,結果最上方皆陳哲圖片。個人曾數次將此「台灣民主主體性」建議寄到中央黨部。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11.29.2008

★感性★人性就是人的動物性★人性就是人的軟體★

★感性★人性就是人的動物性★人性就是人的軟體★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人性」(human nature) 是一個重要且甚佳的名詞,個人認為它必須與「理性」、「感性」的意義有明顯的區隔,「理性與感性」正是本部落格的名稱。為作區隔,個人對於「人性」一詞採取狹義的定義,將人性定義為「人的動物性」,就像動物有動物性一樣人也有人性,「人性就是人的動物性」;換句話說,就像電腦有軟硬體一樣人也有軟硬體,可以說「人性就是人的軟體」或「人性就是人性軟體」。(雖然人的組成不只是人的硬體與人的軟體)。
這裡所謂之狹義的定義是排除了「人性」一詞傳統定義中的部份內容,例如「這個人沒有人性!」這句話裡的「人性」是與「動物性」區別的,這個意義在此處狹義的定義中是被排除的。此處採取的定義是狹義的,是將人定義為人的動物性。而且也希望未來在日常語言與學術語言中把「人性」一詞限定在這種狹義的用法上,這可能是語言求精確必然的發展,因為「人性」一詞必須與「理性」及「感性」區隔開來。

自 2002 年起個人即在大學講堂上提出這種定義,印發講義並提出詳盡說明,這些說明後日再於此部落格提出。


「人性是人的動物性」與「人性是人的軟體」二命題 2007/5/8 已在部落格提出,為推廣在此再次強調。


關鍵字 :「人性就是人的動物性」「人性就是人的軟體」「人性就是人性軟體」「人性是什麼?」「人性是人的動物性」「人性是人的軟體」「人性就是人性軟體」 「人性的定義」

10.25.2006

★ EQ 與 情緒管理 譯名商榷 ★

★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

哈佛大學教授高德曼 (Daniel Goleman) 所著,時報出版社出版之《EQ》一書在台灣造成情緒管理或 EQ 理論之流行已逾 10 年,一般人或多或少都接觸過一些相關理論。這些的內容不外轉換情緒、適當發洩、理性控制、鬆弛訓練等。

這些理論有些幫助,但助益也不大,因為它們對於其理論運作所根據之人類心靈結構並未講清楚,對於情緒與理性間的關係也只有一般的認識,以致於它們實際達到的助益可能很有限。

管住脾氣、控制住自己的衝動本是件困難的事,也是件長期的工作。只有如本課程般從心靈基本結構講起,情緒管理才能有真正效果。

此外,對於台灣流行的兩個主要相關名詞都有問題。
時報出版社所譯書之原名為 “Emotional Intelligence”, 但是個人翻遍 Daniel Goleman 全書,不見 “EQ” 一詞。這是否具任何意義?

台灣自 1996 年以來流行之「情緒管理」一詞為 “emotion managing” 或 “emotion management” 之譯名。但是,如果我們深入了解 “emotion” 現象,「情緒管理」這個翻譯可能不夠深入或錯誤。什麼是更好的翻譯呢?又根據什麼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