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課程 陳立民Chen Lih Ming老師 學術論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課程 陳立民Chen Lih Ming老師 學術論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10.25.2016

大學理念課程 2007 年第四與第五講

認識論 見 2007/10 大學理念的第 4 與 5 講 及「大學理念 I」求真部份與學術論




I人永遠是主觀的






II真理符合論






III物自身





S → O
人認識的基本模式為:S → O
在O-Side(客體、對象)有表象(假象)、本體(本性、固定的性質、物自身)的問題


主題的例子
有些以前禁止的東西,現在可以了,譬如同居,讓人不禁要問:到底這件事情的本性是什麼?以後還會再變嗎?
當我們聽到南京東路、水扁路、經國路時,我們各有什麼感覺??


對於有無本體之極端的例子:佛教的「萬物皆空」
佛學說「萬物皆空」,所有的東西都是空的,是說萬物都沒有它自己的、固定不變的、自己的性質或本性,或本身的物自身; 這也是「萬物無自性」的意思。因為萬物都沒有自性,沒有它自己,都是空的,所以說「無自性空」。佛教認為人世間一切都是空的,所以要離開人世,要出家,要出世,遁入佛門,修西方淨土。這是他們自以為是的「看破紅塵」,看清人世與萬物真相。
反之,物理學、化學有「物質不滅定律」、「物質質量不變定律」(嚴格說皆是假說) ,即物質不會毀滅消失、物質的總量不會改變,因此物質不是空的。物理學時時證明自己正確,佛學豈能推翻。


表象與本體問題的關鍵
處理表象與物自身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首先要區分物質物與精神物(或人文社會產物)之物自身之不同。譬如佛教講「物自性空」時,是講「所有的」物都是空的,沒有區分物質與精神物。


物質物的本體(或物自身、固定的本性)
物質的東西有本體,物質物的本體就是它的自然科學成份,或說物理化學生物學成份。
例如水、水蒸氣、冰都有本體,H2O是三者化學成份,是它們的本體。
因此,水遇熱變成水蒸氣,不能如佛教說水消失了,水是空性,水無本體。
若有A→B(A變成B)的情況,我們可以說A消失,A沒有它自己。但 ‘‘水→水蒸氣’’ 不是 ‘‘A→B’’ 形式,因此不能說水散去了,水是空的,而是H2O→H2O,本體不變。因此說物質物有本體。


Mind之本體(或物自身)狀況
精神物或思想文化社會事物皆是mind的東西,其本體的狀況分為下列兩種:
1. mind上的人性性質有其本體,這些也可稱為人生下來就灌了的software。固然軟體的存在依賴於硬體,但它不是空的,ex: 對異性的興趣、情緒的起伏、尊嚴感、A4比例美感等在人性上有根據,所以這些有本性、有自體。在人之mind上所發生之自我的、理性的活動也有本體,ex: 自由的存在、對人性尊嚴的尊重要求、對於情緒與本能驅力(人性軟體)的控制等,這些自我的、理性的現象也是有本體,不能說沒有這個東西。
2. 任何mind的產物思想產物或產生的對象是沒有本體的(或無固定本性)。就像軟體word是有本性,但寫作出來的文件則無本性,ex:聽到中正路、水扁路、經國路我們會有不同感覺,(什麼樣的?) ,講到馬路時沒人想到馬,年節的意義不斷改變等。

但是區分什麼是mind本性、什麼是mind的產物,則是一件困難的工作。

佛教主張之「無自性空」在mind產物上勉強成立,至於「萬物皆空」連物質物和精神物都不作區分,絕對錯誤。


對於物質物與精神物之本性認識的困難
物質(matter)物的本性可能被認識,而且這些理論在相同條件下都經得起複驗,(或說以一定的眼光看都可得到相同的結果),不過這些知識理論未來可能會被推翻。Ex:古人以為地球是平的、牛頓的古典物理學。
精神(mind)事件或事務無法被五官(五種感官)直接經驗到,因此對它們只有模糊的認識,ex:景氣差的原因、某人的心理等。
十八世紀德國哲學家康德(Kant, 1724-1804)認為,人無法經驗到也無法認識物本性。


以玻璃為喻說明對於物質物與精神物認識之不同
對於物質物與精神物認識之清晰程度不同。
對於物質物的認識是透過五種感官認識的,好似利用透明玻璃看東西,看得清楚;反之,對於mind物的認識好似透過毛玻璃看它們,看不清楚,只能看個大致輪廓。
所以,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都有爭論,但人文社會科學的爭論比自然科學的爭論大,而且常給人漫無邊際、沒有標準的感覺。

4.21.2011

★死亡學課程 講義★2002年死亡學課程五頁的課程大綱★測試

June 2002 版


死亡學課程教學大綱

陳立民 (陳哲)老師



原日期 20110421, 測試
「生死教育」課程的重點何在?什麼是最基本的?


一、「日常死亡意識」的危險

即使我們視死亡為人生最重要之事,我們可能還是無法把握它,因為我們總是把它忘掉。

一個很平常的經驗,當與我們親近的人死去時,我們遽然陷入恐慌,發現自身的生命、人生受到威脅。同樣地,當病人未預料到地被醫師告知人生所剩時日不多時,突然感覺人生穩定的地基突然被抽空、整個世界崩潰。由經驗到這事情時一般吃驚的反應,有理由猜測,我們平常活在「死亡的遺忘」中。長久以來對這些事件的反省集中在大徹大悟,甚至看破人生的智慧上。這些恐懼與悔悟經驗是真實的,但這些事件中所蘊含的問題,可能比我們想像得更複雜、更困難。根本上這些解釋認為此遺忘是「個人的」疏忽,但此可能只是次要的原因,因為正常人皆認定死亡是人生重要之事,不願疏忽它。此遺忘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歷史文化」的。個人認為解釋此遺忘現象有三重點:

1. 德國人說:「死亡是別人的事」個人認為我們「日常死亡意識」的內容是:人人都知人必有一死,但不相信這事情會發生在自己身上。此思想狀態甚至更為複雜,即我們以一種不為我們所知的方式相信:與我們有親密關係的家人、朋友等亦不會死。

2. 為解釋這現象,需要了解心理意識的複雜結構,此係哲學與心理學的範疇,其中一重要概念為「直接知覺」。

3. 造成遺忘另一原因為一覺察不到的社會現象,個人稱之為一個「由歷史文化產生之看不見的機制」(invisible mechanism of culture)。

扥爾斯泰在其名著「伊凡伊列區的死」中,透過主角之口說,最單純平凡的生活是最恐怖可怕的。死亡研究者樂於引用此句,並各述所悟,個人認為其所謂之生活的核心即為此「日常死亡意識」,上述三點可作為此現象之解析。

美國死亡學者Elizabeth Kubler-Ross的末期患者精神狀態五階段模型,其第一階段「否認及孤離」(病人「不可能是我!一定是弄錯了!」之反應),與第二階段「憤怒」(「為什麼偏偏是我!」),個人認為可再深入研究,追問此反應之基本原因,個人主觀認為其在於我們的社會文化,在於此處的「死亡意識」。

個人製作一fiction:「一小學生數日來獨自一人時常哭泣,一老師問其原委,回答說,數日前在回家的路上,死神問他,方不方便最近死掉?」再由此更深入地講述,個人所了解之「日常死亡意識」。

人類社會可能是一個「安全的、但虛假的社會」,個人擬於課堂中提出「隧道經驗」、「死囚」等比喻,分別虛假的與真實的世界,揭開這個世界的真相。

關注死亡,甚至畏懼死亡可能不是單純之意志的事,我們日常的「死亡意識」引誘我們忘卻死亡,致使絕大多數的人都是糊裡糊塗死去的,甚至橫死、惡死。


二、意識把握實在的困難;人生中的死亡誤會;死亡的誤會

在酒後、在服用迷幻藥品時,我們感覺事物似幻若真,把握不住「實在」。在正常的神智狀態,我們的精神就能分辨真實與虛幻嗎?

有些小說幻想人「能隱形」、「能飛」,出現這些幻想並非理所當然之事?為何出現這些,而非其他之幻想?這或許與人之精神本性有關,可能人分別現實與想像的能力有限,或可能精神把握實在的能力有限。一個簡單的例子,如我們到一個陌生地方,或在旅行時,就會有恍恍惚惚、活得「不實在」的感覺。感覺生活得腳踏實地,可能是一些社會與文化條件製造的感覺,可能並非理所當然之事。

再如我們舊地重遊、老友重逢,我們感到「人生如夢」、「恍如隔世」。為什麼會出現「似幻若真」、「人生如夢」、「恍如隔世」等的形容法?是否精神區分某些範疇的能力薄弱?

精神現象本身之模糊性、意識區分實在與虛幻之脆弱性等因素,可能導致我們日常暗中「把某些現象與死亡混淆」,甚至「生與死的界線變得模糊」。(此尚非宗教思想內容,而係意識之本性、精神之特質。)

自我沉浮於意識流中,受其影響;當自我虛弱、且當這些意識流又具有特定的內容時,自我在意識流的驚濤駭浪中,容易喪失方向。在對自殺的研究中,部分試圖自殺者在自殺時陷入一種恍惚的、分裂矛盾的精神狀態,若將此解釋為感性或情緒化因素可能不足,因為許多人自殺時的心理同時還具有特定的「內容」:懷疑自己不可能有資格做這種驚天動地的、結束生命的行動,懷疑當時處境的真實性,誤認死亡為某些其他現象而受到「死亡的誘惑」,甚至有時其自殺動作的部分動機是澄清處境真假的企圖等。
從對mind, body, perception, reality等的研究中,我們可能可獲得對這些現象系統性的認識。從現代精神醫學的研究也可獲得更多相關心理性質或弱點之知識。

人心結構先天把握人生能力虛弱,後天又不自覺地將死亡與其他概念混淆,把握死亡的條件非常脆弱。



三、內在了解自身死亡的困難;死亡運算當機

即使我們能區別真實與虛幻,即使我們的想像力能不被誤導,但想像力自身是否有界限?我們能幻想天堂、來世,但我們能想像「自己的死亡」嗎?

失去知覺者的狀況可幫助了解:即使有失去知覺經驗的人也未能「內在地」經驗自己失去知覺的狀況,只能透過觀察他人休克的現象獲得一些數據、知識,「外在地」了解休克。「意識不可能擁有失去意識的經驗」。

同樣我們也無法內在地試驗、想像死亡;死亡所波及範圍之廣、變項之多,可能不是人精神這部電腦所能運算的、想像的;「意識可能亦無法想像沒有意識存在的狀況」、無法想像死亡,個人稱此為「死亡當機」。相較之下,來世、天堂地獄等思想可能是變項較少的產物。 「否定運算法」及其他。

我們對於死亡只有「外在的知識」,又無法想像它,那我們對於死亡能有多大的了解與把握呢?死亡對我們又能有多少「實在性」呢?死亡對於我們是否只是「傳說中的神話」?

法人拉‧弗其孚考(La Rochefoucauld)說:「我們無法直視死亡與太陽。」我們能夠把握自身將毀滅的事實嗎?這是需要考慮的。

適當地準備自己的死亡是否因此根本上不可能?我們在對死亡做任何決定時,如自殺、器官移植等,把握得住死亡這個基準點嗎?

Death Education或Thanatology課程的重點何在?什麼是最基本的?主觀認為此處一至三點是最基本的、最起碼的。我們需要知道:”What’s the name of the game?” 我們不可誤認,死亡作為研究對象是如靜物般立於我們之前任我們觀察研究的;我們需要對意識有所認識,意識並不隸屬於意志,我們並不能掌握自己的意識,它總是在死亡事件上蒙騙我們;但即使我們能完全掌握自己的意識,我們的意識能掌握死亡嗎?此三點個人稱之廣義的「死亡意識」,因認為此概念甚為基本,故此課程名稱亦可為「死亡與死亡意識」。



四、人為何會死?人生有無意義?

人難免一死、生命有終結,也就是mortality的問題,這是每個學生的問題,也是亙古的哲學問題。此問題宜由「人之起源」的問題切入,可區分兩種主張,一是宗教式的與儒道式的理論,以為人是從上面(神或天道)來的,另一是達爾文以來自然科學的看法,以為人是從下面(身體)產生的。此二解釋理論皆以「人之精神」為起點、為前提,卻得出相反結論,這裡的問題出在論證過程。各宗教堅持的核心是歷史證據,而生理支持心理之證據則隨處可取;較困難處理的是一些不可懷疑 “insights”,如天人感應,人神接觸體驗、儒道宇宙圓融等,將對此試作檢視。

「人為何非死不可?」,問題也需如此尖銳地提出;「死亡是一個秘密」此說法是否適當?

「人生有無意義?」的信念是影響我們獨立地思考人之必死性的一個重要因素。地球上的人類有無消失之可能?如此事發生,不但個人的人生將無意義,甚至整個人類在宇宙的出現亦將全無意義。此想法可能是科幻,還是科學?我們具有區別科學與科幻的能力嗎?根本上是在宇宙間出現了一些生物,它們將一如其他「在宇宙自生自滅」,這是人類的原本狀態;人與其他動物不同,其他動物不知會死,頂多怕受到傷害疼痛,人不願死亡。


五、Mind與body之關係

無論如何,最後把我們宰掉的終究是我們自己的身體,死亡基本上是自我關係的事務,非關他人底事,更詳細說是心靈與軀體關係。為此需多了解mind與 body之間關係。

此處有一思想障礙,即人本性的傾向是生活於mind的世界中,及把body當作mind、當作自己,忽視身體的生理原理。歷史文化、社會文化更是一面倒的唯心論。解決此問題之關鍵可能是建立「身心二元論」的觀念,破除「身心合一」、「心物一元」為理想的迷思。例如,若無此二元論思想,不會出現西醫,西醫的人體觀則是一個真實的dimension。

人需了解人類社會、精神心理接觸的世界,與自然界、生理界根本上是不同的。此有助於了解死亡。
對於mind & body關係,在哲學與心理學中有philosophy of mind的研究,在醫學中亦有身心醫學之研究。

死亡不是先驗的、先天的,而是後天的;在mind的研究中,死亡在內在的perception中無法呈現,而只是我們外在的知識,難以影響自我。



六、死亡對人生的影響

死亡是人生天然的一個界限,人生因此有一個「基本的處境」。人必須勉強、努力記住它。

人對於「死亡」與對於「人生」的態度固然不易區分,但亦不能劃上等號。死亡可能是人生最大的災難,但未必是人生唯一的決定因素。個人擬在此兩個學分課程的時間裡,將課程重點集中於死亡現象與人對於死亡的態度上;因為決定人生的不只是死亡還有其他如道德、人性等,生與死二者的交集有限,故考慮將此課程名稱定為「死亡學」,而非「生死學」。

在死亡襯托之下,不管活得怎麼樣,人生基本上是一件令人喜悅的事。

在意識到死亡時,人生重要的又是什麼呢?追求名、利、權、色、氣是人生嗎?人生的基本定向是與他人相比較一直往「更高處」爬嗎?觀察處於人生最後dying階段者的需求,其中重要的一項是與自己最親密人的關係,如家人、密友,個人稱此為「內在生活」。個人認為人是被關在body內根本上與外界隔離的mind。

人生重要的另一件事是「人生的意義」。人出現於這個世界這件事實可能是一件無意義的事,但人性使人是追求意義的動物,死亡使此更緊迫,因此人生必須為自己創造意義,而這可能是主觀的。



七、死亡與人際關係

死亡基本上是自我關係的事,與人際關係並無直接關係。

但清楚的死亡意識、清楚的自我關係,影響人際關係至為深遠。古希臘人對人最早的定義是「會死者」。在人際關係中,如我們對他人的「第一聯想」為「將死之人」,而非理性動物、競爭者、客戶、陌生人等之時,人際之間會多一份憐憫關係,也比較容易建立一個相互扶持的社會。

死亡對於道德學又有多大的衝擊呢?

如何增進社會在面對死亡問題上的成熟度?有無設定客觀指標之可能?


教材:自編講義



參考書:

扥爾斯泰著, 伊凡.伊列區之死, 水牛與志文二譯本

Elisabeth Kübler-Ross: On Death and Dying, NY: Collier Books, 1993佛洛依德論死亡與戰爭的著作

Thomas Nagel: What does it all mea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Martin Heidegger, Being and Time, 台北雙葉書廊, 民國七十一年

中文翻譯著作可看關於臨終病患經驗者
網頁www. lsds.com/death介紹美國關於死亡的最佳網站



上課方式:
以上是死亡學課程的七項重點,個人喜歡開放學生發問討論,如此,課程範圍必不止於上述主題,必數倍擴大,乃至無所不及。讓學生參與的目的在使每個學生從自己思想的位置切入、以個別適當有效的方式思考死亡問題,希望於課程結束時,達到學生持續關心此問題的興趣,及較有系統的思考方式。


考核方式:
基本上照學校一般考核方式。

4.16.2011

★學術論課程講義★學術理論★941學期期中考應用日文系試題★

學術論課程講義

 941 學期期中考應用日文系試題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CLM 老師


1.a. 我們覺察到人與動物不同,心理學有以一實驗證明,即將一動物如貓狗帶至鏡子前,可察覺其反應與人之反應有所不同。試說明此實驗及所發現之人獸差異。(10%)

b. 下左圖代表動物與機器人之行為,下右圖代表人mind之活動,試說明此二圖所代表之意義。(23%) 作答時,請將此二圖複製到答案紙上。

(Suggestions: 自我、本能、反省、二者合為)



2. 每一門science(科學、學術、學問)的出現在於相關現象中「關鍵機制」之發現。

a. 試問你認為政治學的「關鍵問題」或「政治學的起點」為何?試詳細說明。(12%)

b.請列舉三項你認為解決這些政治關鍵問題的「關鍵機制」。(3%)

c.社會科學研究與處理各種社會衝突(conflict),試舉學問為例說明。(5%) 有些社會或社團號稱其內部沒有衝突,其事實真相為何?(7%) 成功的社會科學又是如何處理衝突的?(6%)

(Suggestions: 追逐權力者、擴大、政黨政治、安樂死)



3.雖然自有人類以來即有經濟活動,但直到兩百多年前經濟活動的關鍵機制才被發現,即使馬克思也承認,自資本主義(經濟學)被發明以來,人類財富增加數百倍。試問:

a.經濟學之父是誰?(2%)

b.試繪圖並以文字說明其所發現之經濟活動「關鍵機轉」。(18%)

c.試將其理論與他人(ex:馬克思或孫中山)之理論對比,以增加對此理論了解的深度。(13%)

(Suggestions: 價格、demand & supply圖、看不見的手、生產力)



4.a.我們使用語言時常發生誤解,造成這些現象的主要原因為何?(8%)

b.試就語言本身,舉出兩項避免語言溝通錯誤的技術。(13%)
c.語言是否有固定本性(或固定意義)?試舉例說明你的看法。(可以形容詞與名詞為)(12%)

(Suggestions: 傳遞工具、bigger、南京東路、自然科學)

4.15.2011

★學術論課程考題★961 學期期中考資管 1B 班試題★

 學術論課程考題

96 學年度第一學期期中考試題 資訊管理 1B 班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CLM 老師

1. 欲了解全人教育或人性完整發展,必先了解人是什麼或人類的核心內容。

a.在心理學有些與此相關的實驗,其中一項實驗是將動物如貓狗帶至鏡子前,觀察其對於鏡中貓或狗的反應;另一項實驗是將一歲左右嬰兒鼻頭上塗上奶油,並將之置於鏡前,觀察此嬰兒對於鏡中嬰兒之反應。現在,請描述其中一項或全部兩項實驗,再敘述動物與嬰兒之反應,與成人照鏡時對於鏡中人物之反應,這些反應之間的根本差異,最後請敘述此二實驗對於了解人類本質之意義。(14%)

b.一般人都可正確無誤地使用「自我」一詞,然而問到自我是什麼時卻不知如何作答。課堂上曾以下左圖作為了解動物與機器人之輔助圖,並以下右圖作為了解人之活動的輔助圖。請將此二圖複製到答案紙上,再說明此二圖所要描述的事實,最後請以文字對人之自我下一定義。(17%)

c.電腦壞了,無用了,我們把它丟棄。但是,人死了,無用了,即使是任何沒有親屬朋友的人,我們還花一筆錢處理屍體,並小心保藏骨灰等。為什麼我們對死去人處理的方式特別?(2%)

(Hints: 另一隻狗或貓或嬰兒、自我、本能、二者合而為)




3. 我們常經驗到對同一件事物的看法隨時代而改變,例如同居、離婚,有時不禁要問:這些東西的本性或本體是什麼?甚至思考萬物有沒有固定不變的體性或物自身(thing-in-itself)?

a.佛教認為「萬物皆空」,例如他們說水遇熱變成水蒸氣,水消失,所以,水無固定不變的本體,水是「空」的。但是,萬物真的沒有它本身嗎?請以水加熱蒸發為例,討論物(更準確地說:物質物)的本體狀況。(15%)

b.一般而言,物質物的本體是什麼?(3%)

c.一位世界著名化妝品公司的主管曾說:「我們在工廠中製造的是化妝品,在市場上賣的是夢想(或形象)。」從物自身的角度我們可如何深入地探討他這句話?(作答此題的一個好切入點是,我們時而可聽到的報導,說某高價貨品經檢驗並不比低價貨品好。)(15%)

(Hints: A→B?、物理化學、分物質與精神兩面相討論、形象的物自身)

第2、4題兩班相同

4.07.2011

★學術論課程講義 2007年第1週★學術理論★

20 Sep 2007


學術論(學術理論)課程進度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CLM 老師


第 一 週 9/20
學術論概說;全人發展與通識教育概論


第 二 週 9/27
馬斯洛的全人理論與批評-人性需求理論;
自我是什麼?;人性與理性


第 三 週 10/4
求真之一:人永遠是主觀的;「人是誤會的動物」;subject-side


第 四 週 10/11
求真之二:物分為物質物與精神物,二者本體或本質不同;object-side


第 五 週 10/18
求真之三:偉大的定律、定理、理論是怎麼來的?;truth 是什麼?


第 六 週 10/25
☆參觀校圖書館 上課前請於圖書館門前集合


第 七 週 11/1
求真之四:人性的 truth;a science 建立所需之關鍵機制 (key mechanism)

第 八 週 11/8
期中考前 re-view


第 九 週 11/15
期中考,筆試


第 十 週 11/22
自我、自由、人性與道德概念


第十一週 11/29
求善之一:道德的定義是什麼?


第十二週 12/6
求善之二:Kant論自律道德與他律道德;
「善有善報」與「無所為而為」


第十三週 12/13
求善之三:道德是普遍的、義務的、理性的


第十四週 12/20
求善之四:社會道德的最低要求


第十五週 12/27
學術論之一:人文社會科學之基礎:道德與各領域的關鍵機制


第十六週 1/3
學術論之二: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之比較


第十七週 1/10
期末考前 re-view


第十八週 1/17
期末考,筆試;考試內容限於期中考後上課主題

本文 2011/4/8 被 google 到.

4.17.2007

★陳立民老師的上課講義與課程內容★請同學貼上★

★ 陳立民 (陳哲) 老師 ★

★萬一個人意外身亡,請曾上過個人課程的同學在此意見欄po上個人上課印發的講義內容,並請註明課程不同講授日期,這些講義的內容都是個人的創作,自信這些知識在任何地方都找不到。相信聽過老師講「日常死亡意識」概念的同學會覺得此舉很正常。也歡迎學生任何時間在此留言。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