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理性哲學 善》倫理學 道德學理論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理性哲學 善》倫理學 道德學理論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5.17.2025

《道德的定義與人類存在更大格局的定義;道德學轉變為人類救亡圖存的學問》

《道德的定義 與人類存在更大格局的定義;道德學轉變為人類救亡圖存的學問》


從遠古還沒有文字的時候,我們可以相信古人在生活中就常表達「這樣做不道德」的意思。孟子四端說亦顯示人類自然的感情,雖然並未上昇到理性層次。歷史偉人與各宗教的神祇都被敘述成極高道德的表率。

【哲學史上貧乏的道德定義】
道德學或倫理學是哲學的三大領域之一,歷史上的研究連篇累牘,然而卻鮮有哲學家想到如何去定義道德,譬如康德。今日去查線上最有名的《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史丹佛哲學百科)》,以15頁篇幅討論道德定義,已失去定義本義,線下有名的《劍橋哲學辭典》,多位學者對相關多條目下定義,不見卓越定義,或看《維基百科》,亦不見卓越定義。

【道德是尊重人的主體性;道德是尊重人的尊嚴】
個人在2015年定義道德說「道德是尊重人的主體性」,因為人與萬物不同處在於人有自由及是個主體,不像萬物皆為本能、刺激、程式等的執行者,皆為客體(object),唯人必須被當成主體;因為唯獨人有自由及為主體,故人具特殊價值或尊嚴,因此個人次佳的道德定義為「道德是尊重人的尊嚴」。(見圖卡一)


【道德的第一義務;倫理學轉變為維持人類存在的學問】
形上學(或自然哲學)與倫理學在哲學上本為各自獨立領域,個人在定義道德後想到二領域或可融合。個人認為天體物理學人類在宇宙極可能將滅絕的知識為真,又因個人認為道德學是應然的學問,遂於2016年提出「道德學的第一義務」說,將此義務訂為「維持人類物種在宇宙的永續生存。」(見圖卡二) 這是因為按照今日的天體物理學知識人類物種是至今所知宇宙唯一具主體性的物種。


【四年前的今天提出「新倫理學」】
四年前的今天,個人稱包涵此「道德學的第一義務」說的倫理學為「新道德學」或「新倫理學」。(見圖卡三) 其實這項知識在自然科學與社會已是常識,不知哲學界反應為何如此緩慢?



【人類存在更大格局下的道德定義】
至此,新道德學之為「新」,因為道德學性質已改變,已從人類動機與行為之人際關係的學問轉變為人類存在或救亡圖存義務的學問,道德學與人類存在在此交集。此「道德學的第一義務」亦可稱為「在人類存在更大格局下之道德定義」。(見圖卡四)



陳立民 Chen Lih-ming (陳哲) 於 16 May 2025





1.04.2019

《社會與人文社會領域的真善目標與知識之關係》

《社會與人文社會領域的真善目標與知識之關係》

自然、社會與人文科學都追求真,社會與人文科學的目標還追求善。普遍的真一方面包括真相或事實或 reality,另一方面也包括真理與對真相的知識。善只發生在人類社會。個人認為善包括道德與價值。最高的道德個人認為是維持人類在宇宙間的繼續存在。個人將道德定義為「尊重人的主體性」,個人給道德的次佳定義為「道德是尊重人的尊嚴」。價值包括人權、自由、正義等。道德與價值為人文社會科學的原則與理想。前述一般的真相概念在社會與人文領域主要具體化為人追求幸福、快樂的人性現實或人性之真。真理個人認為可能是人類永遠達不到的,它只是一個理想假設,也就是嚴格地說我們不會知道真理;本文所用的「真理」一詞是採不嚴格的一般用法,個人認為這種真理是「至今的最佳論證」;社會與人文領域的真理則具體為達成真、善、福的方法或原理或機轉(mechanism)之真或達到這些的知識。真、善、福及價值都是抽象的概念,這種「抽象性」為其本身的性質,使其必須持續地被更深入探討與更趨於精確,即使個人將道德定義為「尊重人的主體性」也仍是抽象的。此外,在社會人文領域善先於真。

社會與人文科學內的任何知識分支與下屬議題都必須提昇到以善與真為原理與目標的高度,這可以減少它走入歧途,並能較穩健地邁向這些目標。

幸福、快樂是人動物性慾望的滿足,因為在價值上低於真與善,所以它只能在不違背真善原則下獲得滿足。

在社會與人文領域的真理則具體為達成真、善、福的方法或原理或機轉(mechanism)之真或真理的知識至今在各領域還尚未發現完美的,以政治與經濟事務領域為例,至今發明的最佳方法為民主制度與市場經濟。雖然此二者距離真還有相當距離,但也可以被訂為善與真主要目標指導下的方法與輔助目標。「」

達到目的的方法與輔助目標有許多步驟或層級,這種主從關係或先後順序非常重要,譬如但把國家與民族訂為先於民主的次要目標是嚴重的錯置,它已在歷史上為人類帶來了無數的、無止境的災難。最嚴重的以其他為原則理想置於道德與價值之前,與次嚴重的錯置步驟或層級,都將造成理論的內在矛盾,這些將導致執行過程陷入反覆衝突、捲入迷航漩渦、反噬退化等,這將達不到目標。這些可稱為「弱理論陷阱」或「弱理論的內在矛盾」。

總之,社會人文科學的目標是善與真,善先於真;社會人文科學必須慎選達到這些的方法,也必須慎重安排次要目標與輔助方法的次序、主從,這樣知識才夠資格成為社會與人文科學的知識。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4 Jan 2019

4.26.2017

儒家道德倫理思想 只有道德感性 沒有道德理性

儒家道德倫理思想只有道德感性,沒有道德理性。可是,只有理性可能達到真與善。所以,儒家未能建立有客觀效力的道德倫理學。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於 26 Apr 2017
20170426

2.01.2017

《說謊的語言學與心理學分析》

說謊的語言學與心理學分析

不道德的行為常只有行動,線索難尋,相對地他們說的話就是有價值的線索。說謊和不道德行為很類似,對於謊言的語言學與心理學分析就很有價值。

下面 Noah Zandan 這則短片個人認為很有價值。短片中的「潛意識」個人認為宜譯為「無意識(the unconscious)」,即精神分析家弗洛伊德(或佛洛伊德)的用語 “das Unbewußte”,因為意識不到或不出現在意識中,只能理性推論出。

陳立民(陳哲)

下短片的中文介紹為個人整理:
說謊的語言
TED-Ed 20170201 Noah Zandan

我們只能控制 5% 的認知功能,這包括溝通用的語言,另外 95% 則是無意識與前意識的。諾雅藍丹舉出幾個例子,解釋如何使用的角度分析謊言本身。

1:54 從語言分析技術歸納出四種謊言無意識的語言特徵:
第一,刻意忽略自己,將焦點放在他人身上,自己則抽離謊言本身。
第二,比較負面,自己有愧疚。
第三,簡化事情,如克林頓總統。
第四,拐彎抹角,嵌入沒有意義的字句,。

5:13 日常生活中的謊言有些說謊者忽略的小細節
1. minimal self-reference,。
2. negative language,,。
3. simple explanation,。
4. convoluted phrase,冗詞贅字。

上則中譯影片網址:

英文原片《The language of lying
TED-Ed, Noah Zandan, 2014

網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0-WkpmTPrM

1.27.2017

【「末日鐘」調快30秒 距離世界毀滅只剩下兩分半鐘】

「維持人類在宇宙的永續生存為道德學的第一義務」。這句話很少有人會否認,個人說出旨在提醒與強調。根據基督宗教義,當面臨人類毀滅的威脅時人類應努力自救,但根據此宗教,即使人類失敗,上帝還是會拯救基督宗教徒或全人類,至少在死後基督宗教徒還是會上天堂。所以對基督宗教而言,人類滅絕基本上不是真正的威脅,或不是「終極的」毀滅。面對基督宗教我們發現更需加強上句話,因為按照個人達爾文主義者的看法,如果拯救人類毀滅失敗,就是人類滅絕,「失敗就是失敗」,因為並不存在著最後的救援。因此「維持人類在宇宙的永續生存」這項任務只許成功,不許失敗。下為一件相關事務。

有一個叫「末日鐘」(Doomsday Clock)的設置,這只是一虛構鐘面,由芝加哥大學的《原子科學家公報》(Bulletin of the Atomic Scientists)期刊於1947年設立。該時鐘標示出世界受核武威脅的程度,午夜零時象徵核戰爆發。雜誌社因應世界局勢將分針撥近或撥離子夜,以此提醒各界正視問題。1947 年「末日鐘」設立之初正值冷戰,分針距離子夜僅 7 分鐘,即距離世界末日只剩 7 分鐘。其後根據世界局勢及爆發核戰的可能而調整時間,幅度由《原子科學家公報》雜誌委員會的一群科學家和學者決定,其中包括 15 位諾貝爾獎得主。自創建以來,迄今調整過 19 次。

上次調整是 2015122日,這些原子科學家們將末日鐘撥快2分鐘,成為距離午夜只剩 3 分鐘,當時的理由是世界缺乏應對地球氣候變遷以及核武的全球性政治行動,加上美俄兩國於烏克蘭危機的緊張情勢加劇。個人認為 Doomsday Clock 已轉變成一般性世界末日威脅的意義,不止限於核武威脅。

昨天,2017 1 26 日,這些原子科學家將象徵人類危機的「末日鐘」再往前撥快 30 秒,人類滅亡的午夜只剩 230秒,這是創64年來最接近「人類毀滅」的一次,這次撥快的原因為「全球民族主義興起、川普總統對核武和氣候變遷議題的言論、全球安全面貌日益黑暗。」末日鐘上次如此接近午夜是在 1953 年,當時美國與蘇聯展開核武競賽。這次調快主要是科學家警告,美國新總統川普的言論,加上「全球安全面貌日益黑暗」,使世界更不安全。

「台灣反宗教者聯盟」陳立民(陳哲)撰於 27 Jan 2017


本文撰寫根據維基百科「末日鐘」與下兩則新聞:
末日鐘撥快30 人類距滅亡64年來最近
〔中央社2017-01-27  04:00

The Doomsday Clock just advanced, ‘thanks to Trump’: It’s now just 2½ minutes to ‘midnight.’


維持人類在宇宙的永續生存為道德學的第一義務。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14 Dec 2016

1.05.2017

《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兩位人物為孔子與孫中山》

《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兩位人物為孔子與孫中山》

檢視中國歷史,個人認為孔子與孫中山是最偉大的兩位人物。孔子為中國塑造出道德社會的理想,並成為後世中國社會發展的目標,雖然他的道德學有些基本的錯誤。孫中山指出達到此道德社會與國家富強的途徑是採行歐美的民主政治制度,他也是位偉大的實踐家,雖然他的政治學深度不足。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5 Jan 2017

12.25.2016

《只有信徒才可能上天堂的基督宗教 是不道德的》

《只有信徒才可能上天堂的基督宗教 是不道德的》

基督宗教常宣傳「信耶穌得永生」與「神愛世人」。這些教義真有這麼正面嗎?

《聖經》上多處說,只有信仰上帝或耶穌的人才可能上天堂;這同時是說,不信耶穌的人即使是好人也不可能上天堂。在俗世,重要的考試為確保考試的公正性,考卷上不得有考生姓名,而改以准考證號碼代替;反之,上天堂考試的考卷上不但要填姓名,還要填宗教信仰,以保障基督宗教徒的「獨享特權」。司法女神審判時戴上眼罩,以維持審判的公正性;反之,上帝審判時卻丟棄眼罩瞪大眼區別被審判者的信徒身分。在人世暗中勾結考官作弊的補習班老闆要坐牢;反之,教會卻大辣辣地宣傳自己是「上天堂特權補習班」。上帝與基督宗教徒的正義觀遠低於一般俗人。

「信耶穌得永生」這句話的誠實敘述應為「只有本教教徒才可能上天堂,請快來加入!」。在上天堂這件最重要的事情上,對基督宗教而言善惡不重要,重要的是對神屈膝、到教會拜碼頭,並持續地對神阿諛奉承,否則即使是世界偉人只要不具教徒身分,也是被「隔絕在天堂門外」。世人在拔擢上的道德是「唯才是用」,反之,基督宗教卻是「唯奴才是用」。至於「神愛世人」這句話,實際的效果為「神只愛教徒」與「神不在乎善人」。孔子與孫中山都不是基督徒,請問基督宗教徒:他們在天堂嗎?在上天堂或下地獄這件重大事務之外,上帝講再多道德或善惡的教義都也只是枝微末節;基本上,基督宗教是和道德無關的宗教。

基督宗教徒知道只有教徒有上天堂的機會這個教義後,有些教徒會認為不妥。教會就回答他們說,因此教會與教徒的重責大任是努力把福音傳給非基督宗教徒,幫助他們上天堂。盲從的教徒接受了這個答案;會思考的教徒知道這樣做意味著犧牲地球上大多數的人,但他們也不敢挑戰上帝,就忍受在教會內讓自己的理性與道德心持續枯萎。要了解基督宗教的真相,在聽《聖經》與教會講其教義時,有知識的人就會發現他們邏輯不通;更重要的是「觀其行」,我們就可發現他們言行不一,最後認識他們「實際在運作的」真正想法。

最後比較一下宗教。同樣是宗教,在佛教裡只要是好人就會得到好的福報,這或者是來生獲得好輪迴,或者是直接脫離輪迴到西方淨土。根據此教義,當佛教信徒因對佛教不滿而脫離佛教時,他們心理的壓力很小,因為他們知道只要自己做好人同樣得到好的報應。相對於此,當基督宗教徒對上帝或聖經發生質疑而考慮脫離教會時,他們相信背叛基督宗教的信徒會受到比非教徒更大的懲罰,於是因為懼怕上帝,他們有些人不敢離開教會。相對於叛教佛教徒的來去自由,部份基督宗教徒「生活在恐懼之中」。在來世理論的道德面相方面,佛教比基督宗教道德高多了。不過佛教在基本教義上的重大錯誤不比基督宗教少,各教神奇的惡質教義各擅勝場。


個人認為,一般來講在台灣基督宗教承襲歐美社會在「管理」上比佛道教嚴格許多,但在教義上基督宗教並不比佛道教更優。

「台灣反宗教者聯盟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CLM)  2016 年耶誕節

《耶誕節的祈禱》

《耶誕節的祈禱》

為今年去世的世界偉人們向上帝請願,請天堂接納他們。根據《聖經》只有信徒才可能上天堂。其他去世的好人也就算了,但請上帝至少能為他們破例。

「台灣反宗教者聯盟」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2016 年耶誕節

孔子與孫中山都不是基督宗教徒,請問基督宗教徒:他們在天堂嗎?

11.09.2016

2011 年陳哲與戰友宣傳「統一是不道德的」因為統一傷害民主、人權、自由

2011128日陸委會成立20週年,陳立民(陳哲)在陸委會外抗議與會的馬英九總統。照片中可見高舉自己創作的「統一是不道德的」大看板,全文為「統獨不是認同問題,而是道德問題統一是不道德的!」。當時台灣主流的講法是統獨是認同問題,反之,個人認為統獨是道德問題。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2011   28 日陸委會成立 20 週年,陳哲與戰友在陸委會外抗議與會的馬英九總統。照片中可見陳哲高舉自己創作的「統一是不道德的」大看板,全文為「統獨不是認同問題,而是道德問題統一是不道德的!」。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2011   14 日陳哲與「拒統陣線」戰友在台北參加民進黨主辦的抗議馬英九總統與國民黨大遊行。下方照片中可見陳哲帶領「拒統陣線」戰友走在總統府前的凱達格蘭大道上。

下方照片中可見參加陳哲「拒統陣線」隊伍的戰友,執陳哲創作的「統一是不道德的」大看板,全文為「統獨不是認同問題,而是道德問題統一是不道德的!統一傷害人權與民主,主張統一是不道德的!」。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照片中可見參加「拒統陣線」隊伍的戰友,執陳哲創作的「統一是不道德的」大看板,全文為「統獨不是認同問題,而是道德問題統一是不道德的!統一傷害人權與民主,主張統一是不道德的!」。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照片中可見參加「拒統陣線」隊伍的戰友,執陳哲創作的「統一是不道德的」大看板,全文為「統獨不是認同問題,而是道德問題統一是不道德的!統一傷害人權與民主,主張統一是不道德的!」。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照片中可見參加「拒統陣線」隊伍的戰友,執陳哲創作的「統一是不道德的」大看板,全文為「統獨不是認同問題,而是道德問題統一是不道德的!統一傷害人權與民主,主張統一是不道德的!」。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照片中可見參加「拒統陣線」隊伍的戰友,執陳哲創作的「統一是不道德的」大看板,全文為「統獨不是認同問題,而是道德問題統一是不道德的!統一傷害人權與民主,主張統一是不道德的!」。個人的拒統反統理論,是比所見更有深度的。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10.25.2016

羅爾斯正義論的效率原理

個人認為社會與人文科學的基礎為真與善。這是個人主張的「學術論」重要內容。

羅爾斯提到其正義的兩個原理,第一為善,第二可稱為真 (p.53),他稱為效率原理   (the Principle of Efficiency)。後者大約就是個人主張的真。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10.12.2016

《 康德的理性概念在道德哲學中比較清晰 》

康德的理性概念在道德哲學中比較清晰

動物有智能,人作為一種動物也具有動物性的智能,雖然人的動物性智能遠超過其它動物的。「人是理性的動物」,理性是人之所以為人的關鍵;人除了動物本性的智能外,還有理性。但是,要分清人動物本性的智能與人獨具的理性是件非常困難的事。

康德的 “Verstand”,英譯 “understanding”,個人認為是「人類動物性智能」,個人譯為「智能」或「動物性智能」。康德本人未能清楚分別「智能」與「理性」。

動物有智能,但無道德觀念。因此在道德學中比較容易區分理性與人的動物智能;同樣,在康德的「實踐理性」中我們比較容易了解「理性的性質」。反之,在知識論中或理論哲學中要區分開人的動物性智能與人的「思辨理性」是比較困難的事;這是問題本身的困難性,也是康德的困難。個人認為區分康德廣義的智能與狹義的智能是必須的。

康德的理性與智能始終在糾結中。康德超過其他哲學家很多,因為他已使用理性與智能兩個主要名詞,或加上 “Urteilskraft”(判斷力),他已用了三個主要名詞,去區分人所具的不同智力。

現代科技創作出人工智能(AI),但人工智能無感情。人有感情,人的感情個人認為屬於人的動物性,且人的動物性智能深受感情的影響。從人的標準去看動物,個人認為動物的感情與智能無法分開。


「理性、感性與自我研究」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於   12 Oct 2016

9.24.2016

【 初論康德的 “Vernunft” 與 “Verstand” 二概念 】

初論康德的 “Vernunft” “Verstand” 二概念

“Vernunft” “Verstand” 是康德哲學的兩個重要概念,但他並未將此二概念清楚區分,甚至還有許多矛盾與錯誤之處。“Vernunft” 英譯 “reason”,中譯「理性」;“Verstand” 英譯 “understanding”,中譯有「悟性」、「理知」、「知性」等。今試從個人主觀觀點區別此二概念。

康德主張「人是理性的動物」,視「理性」為人所獨具之特質,或人之所以為人與人之所以異於動物之處。康德的 “Vernunft” 概念繼承古希臘哲學傳統,譯為「理性」,個人認為適當。

個人主張,人是「一腦二室」,即人的 mind 有理性室與感性室二室。理性最重要,個人主張只有理性可能達到真與善。「感性室」在個人是「人類動物本性室」或「人出生即配備的軟體」。

“Vernunft” 對比,“Verstand” 概念明顯非人類所獨有。動物有高低不同的「智能」或「智力」,個人認為康德的 “Verstand”「基本上」就是與動物共通的人類動物性「智能」概念。在個人的理論中,「智能」被歸於「感性」領域。當代科技的「人工智能(AI)」與外星可能存在「智能生物」,此二用詞應來自人類與動物的「智能」概念。

康德認識論的 “Sinnlichkeit”,英譯 “sensibility”,一般中譯為「感性」,並非個人的感性概念。康德的 “Sinnlichkeit” 是被動的、接受性的官能,個人認為在語言上它比較接近中文的「感官」與「感覺」。

個人將 “Sinnlichkeit” “Verstand” 分別譯為「感官」與「智能」,且皆歸於個人的感性或感性室;為凸顯「感性」的上位概念,也可將二者譯為「官能感性」與「智能感性」。個人以「人是理性的動物」為起點配合個人的理性室與感性室概念,來處理康德的 “Vernunft” “Verstand” 二概念是很大膽的舉動,個人也面臨許多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

「理性、感性與自我研究」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24 Sep 2016

8.23.2016

達爾文主義者、反宗教者、無神論者人生的目標是在人世建立天堂

基督教徒人生的目標是上天堂,達爾文主義者、反宗教者、無神論者、理性主義者與人文主義者人生的目標是在人世建立天堂。

「台灣反宗教者聯盟」無宗教時代 後宗教時代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CLM)  23 Aug 2016


7.03.2016

該嚴肅時 就應嚴肅

105 年指考國文科非選擇題「文章解讀」,改寫自林語堂的「論幽默」,其中第二小題要考生判斷孔子幽不幽默,占了9分,不是好題。 有補教國文教師表示,「論幽默」是整份考題中出得最具鑑別的一題,考生必須先讀完短文,考驗閱讀理解能力,必須能掌握到形容笑聲和幽默的關鍵字。 文章解讀共18分,分兩題(各9分),必須用精簡的200到250字回答。其中第一題選文改寫自林語堂的「論幽默」,要求考生回答,為何作者認為老莊、孟子都不夠幽默。 其中關鍵在文章的最後一句話,「中國人往往未明幽默之義,認為幽默必是諷刺,其實幽默非輕快自然不可,所以特別標明閒適的幽默。」 第二題從「論幽默」推演,選用「論語•先進」中孔子與弟子談志向,子路等人都講出經世濟民的大業,只有曾點淡然地說,要在春天帶著5、6人去玩水,然後「風乎舞雩,詠而歸。」 陳哲:首先幽默不是重要的品質,考不重要的東西。第一題林語堂見解未必正確。第二題,該嚴肅的地方卻講幽默,不先解決問題,卻談別的,這就是輕佻,出題老師自己腦袋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