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與死亡意識》一文
2002.05.28 版主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在中國時報發表了一篇題為《死亡與死亡意識》的文章,該文敘述版主創作的「日常死亡意識」概念,此概念基本上是由理性、感性及自我去解釋,版主也在大學「死亡學」課程中如此解釋。
去年此文獲得「台灣精神科診所協會」蒐錄,見於網址 http://www.atpc.tw/main2.asp 與 http://www.atpc.tw/viewtopica.asp?id=125.
此外,在十年後的今天版主還見到下列幾個蒐錄該文的網址:
http://bbs3.nsysu.edu.tw/txtVersion/treasure/music92/M.943581558.A/M.1027043419.E.html, http://www.wretch.cc/blog/porky0501/15043493, http://www.spirits.url.tw/b06-3.htm.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於 23 Apr 2012
20120423
陳立民論《中國沒有哲學 只有思想》★《中華文化開不出民主、科學與資本主義》因為《中國文化尚未歷經理性啟蒙》★天人合一是人動物性為解除死亡焦慮的自欺療癒★Gogl「陳立民Chen Lih Ming陳哲」
★邀請 google「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圖片,可見超過300張個人的學術創作圖片等;也邀請在臉書搜尋陳立民的粉絲專頁★blog「主要內容」為右側分類「上半部」;此依括弧樣式分為 {感性思想}、《理性哲學》與【心理學】與<生死 文化>四大主類★個人的5個blogspots分類整理不足,還需以各文內容為主★哲學需要「第二次的革命」以區別人的「理性與感性二運算氣」為起點,開啟「理性哲學」★版主世界級創作舉例:「日常死亡意識 死亡是別人的事since 2002」、「政治學的第一原理since 2012」、「道德的定義 尊重人的主體性 尊重人格尊嚴since 2013」、「真理與知識since 2019」、「文法2.0 English Grammar 2.0 since 2020」、「金字塔英文法 三次元英語語法 2019」★2008-2016「台灣最危險的時代」,版主為台灣民主與人權,以「陳哲」之名組織社運團體帶領激烈的街頭抗爭,是為版主人生的「社運時代」或「哲學實踐」時代★曾就讀於德國海德堡大學與Freiburg大學哲學博士班,曾任教於大學★
4.23.2012
4.20.2012
【中國傳統社會從不是溫柔敦厚 台灣人的溫和善良是日本人的教化】
【中國傳統社會從不是溫柔敦厚 台灣人的溫和善良是日本人的教化】
中國與華人世界盛行一個說法,即中國大陸因為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響,以致人性品德差、人際關係與社會惡質化;最能代表中華傳統文化的其實是未遭文革浩劫的台灣社會。這說法是錯誤的。
台灣人的溫和善良不是受中華文化薰陶的,而是日本時代五十年日本文化教化的結果。到日本去看看就知道。1945 年與 1949 年來台灣的外省人品德素質比台灣人低落很多,這是本地台灣人的基本知識。外省人是逐漸受到台灣社會薰陶而變的溫馴些。
中華文化有溫柔敦厚的內涵,但缺乏有效實踐的方法,所以,在現實上從未實現過。國民黨統治中國大陸時代的社會,與逃到台灣之國民黨與外省人的品質,這些其實與清末社會的世態炎涼並無多少改變。
陳哲 CLM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20 Apr 2012
中國與華人世界盛行一個說法,即中國大陸因為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響,以致人性品德差、人際關係與社會惡質化;最能代表中華傳統文化的其實是未遭文革浩劫的台灣社會。這說法是錯誤的。
台灣人的溫和善良不是受中華文化薰陶的,而是日本時代五十年日本文化教化的結果。到日本去看看就知道。1945 年與 1949 年來台灣的外省人品德素質比台灣人低落很多,這是本地台灣人的基本知識。外省人是逐漸受到台灣社會薰陶而變的溫馴些。
中華文化有溫柔敦厚的內涵,但缺乏有效實踐的方法,所以,在現實上從未實現過。國民黨統治中國大陸時代的社會,與逃到台灣之國民黨與外省人的品質,這些其實與清末社會的世態炎涼並無多少改變。
陳哲 CLM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20 Apr 2012
4.10.2012
【Arnold Bennett 感受到理性 感性與自我三者間關係】
【Arnold Bennett 感受到理性 感性與自我三者間關係】
一般把理性與感性對比;當略為深入研究理性與感性之關係時,在二者之外可能還需要加上自我,探討三者之間的關係。英國小說家 Arnold Bennett,其名有譯為阿諾‧班奈特,生於 1867 年,逝於 1931 年。他的下面三句話有些名氣:
“There can be no knowledge without emotion. We may be aware of a truth, yet until we have felt its force, it is not ours. To the cognition of the brain must be added the experience of the soul.”
⋯⋯ Arnold Bennett, Bristish novelist, playwright, critic, and essayist, 1867-1931
這三句中的第一句就很奇怪,因為可能他看到了一些一般人沒有看到的東西。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10 Apr 2012
一般把理性與感性對比;當略為深入研究理性與感性之關係時,在二者之外可能還需要加上自我,探討三者之間的關係。英國小說家 Arnold Bennett,其名有譯為阿諾‧班奈特,生於 1867 年,逝於 1931 年。他的下面三句話有些名氣:
“There can be no knowledge without emotion. We may be aware of a truth, yet until we have felt its force, it is not ours. To the cognition of the brain must be added the experience of the soul.”
⋯⋯ Arnold Bennett, Bristish novelist, playwright, critic, and essayist, 1867-1931
這三句中的第一句就很奇怪,因為可能他看到了一些一般人沒有看到的東西。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10 Apr 2012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