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0.2022

LT 中醫 中藥 測試日期

中國古人並沒有智慧。

生理期猛喝四物湯 失血更多
自由時報 更新日期:2009/03/03 04:09

8.21.2022

【以孟子為例 談儒家只有道德感性沒有道德理性】

 儒家倫理學是無效的、失敗,因為不辨理性與感性之別。


【以孟子為例 談儒家只有道德感性沒有道德理性】

道德必須是普遍的,孟子批墨子說:「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楊朱且不論,孟子批墨子博愛是無父是禽獸。基本上,儒家主張仁愛有差等、仁愛有親疏遠近之分,這在社會上可行,人有共鳴,但這是人的動物性(或感性)相同,這是違反倫理學基本原則的,這基本原則就是道德必須是普遍的、無差等的,或如墨子說必須愛必須是兼愛;這或許永遠達不到,但這是道德的基本原理原則。

孟子論四端,「人皆有不忍之心。…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這四端是事實,但這些其實是人動物性的或感性的反應,感性走不遠,不具普遍性不足以為道德。

反之,根據當代心理學,人基本上也是妒忌的、有私心的、表裡不一的等,這也也可說是惡之根,這些是孟子四端的反證,這些和孟子依樣都是感性的。

道德必須是普遍的,不只是放諸四海而皆準的人性自然反應,而且是要普遍的對待。儒家固然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普遍目標,但沒有進程,是空的。

只有具普遍性性質的才是道德,道德必須是以動機或出發點論的,必須是義務的,不理會個人的自然反應。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於 21 Aug 2022

8.16.2022

余英時先生談中國歷史文化沒抓到關鍵;台灣文化界應尊重歐洲哲學

 余英時先生去世一年,幾家出版社爭相出版余先生著作。余先生是個人近三十年最敬重的華文史學家,在今華文界與史學界個人也不見可望其項背者。過去一年中,在個人涉獵不多的範圍內未見批評之音與競爭理論。沒有異見常是沒有進步的契機。

對余英時先生的成就尊敬之餘,個人對他的學問還是有些遺憾,余先生常談中國文化,個人認為這個的關鍵問題是「為什麼中國文化沒有開出民主與科學?」,遺憾這好像不是他的重點,這問題是關鍵因為個人同時認為「中華文化尚未歷經理性啟蒙」,譬如牟宗三、錢穆、余英時三位先生推崇的「天人合一」個人認為就不是理性的。個人認為中華文化沒有什麼高價值。個人的立足點是近現代歐洲哲學與心理學。
個人認為台灣的出版界和台灣的學院一樣,人文社會各主要學科目前基本上是排排坐,不見深淺之分,哲學被當成思想來讀,也不見個人所識歐美大學學院敬畏哲學的傳統。個人預想三十年後台灣文化界會見到西洋哲學重力牽引的景象。個人樂見余先生著作的推廣,對余先生的遺憾先表達至此。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個人在臉書發表此文,因為幾家書店搶出余英時先生的書,個人不願阻礙它們的銷售,反而樂見其暢銷,因此先不做批評,只表態預告。

下錄一些反響:





上面這位和我的看法相近,他敘述了一下我所說"中華文化開不出民主與科學"這句話的來源,這本是民國初年五四運動時代探討的問題。民主(democracy, "d"開頭字)當時說是"德先生",科學(science,"scie"發音似"賽")被稱為賽先生,當時討論德先生和賽先生,與為什麼中國出不了德先生和賽先生,或為什麼中華文化開不出民主與科學。我就是遺憾余英時沒有切中題目。中國人已過了100年還沒有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