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7.2021

十年後可能人人「統一是不道德的」朗朗上口 這口號為個人創作且在Google名列前茅宣傳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十年後可能人人「統一是不道德的」朗朗上口 這口號為個人創作且在Google名列前茅宣傳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馬英九執政時代的國民黨與直到現在的中共說統一是「大是大非」的問題,並常指責台獨份子「數典忘祖」。「數典忘祖」不只是孝道的意義,它與「大是大非」二詞,精確的涵義是統一關係到道德。認同好似個人愛好、興趣問題,違逆一個人的認同感不嚴重,反之,道德不可違背,有約束力,是比較嚴重的問題。道德是比認同更嚴重的問題。認同是感性現象,道德是更嚴重的普遍理性現象。個人認為統獨是道德問題,主張「統一是不道德的」,理由是因為「統一傷害人權、民主與自由」。如認為台灣統獨問題是認同的事,則對統獨的認識不夠深入,低於美歐的道德標準。一般獨派有類似「統一是不道德的」的感覺,但無法聚焦,論述散漫,個人的口號「統一是不道德的」則簡單有力。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

上方照片中見個人高舉自創的「統一是不道德的」超大看板。2011/01/28 陸委會成立二十週年,馬英九總統等國民黨官員到陸委會慶祝,個人邀集幾位支持個人「拒統陣線」社團的戰友到陸委會外面抗議馬的兩岸政策。

上方照片中見個人高舉自創的「統一是不道德的」超大看板。2011/01/28 陸委會成立二十週年,馬英九總統等國民黨官員到陸委會慶祝,個人邀集幾位支持個人「拒統陣線」社團的戰友到陸委會外面抗議馬的兩岸政策。

可能是 2 個人、大家站著和戶外的圖像

上方照片為2009/09/19台北遊行時這位新北市議員幫助個人宣傳「統一是不道德的」,日後她告訴我,遊行後她把看板帶回家。

照片中見個人高舉自創的「統一是不道德的」超大看板。2011/01/28 陸委會成立二十週年,馬英九總統等國民黨官員到陸委會慶祝,個人邀集幾位支持個人「拒統陣線」社團的戰友到陸委會外面抗議馬的兩岸政策。「拒統」與「黨外」是獨派歷史上最佳的兩個文宣。

可能是 5 個人、大家站著和戶外的圖像

上為2009/12/20在台中抗議江陳會,幾位獨派合作以腳踏車展示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創作的「統一是不道德的」超大看板,走完全程

可能是 3 個人、大家站著和文字的圖像

上為2010/02/28 刊登於自由時報的照片。「統一是不道德的」、「拒統」、「下個二二八就是六四」標語為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創作的。前一日個人與「拒統陣線」戰友,於陳雲林與海協會一行到總統府對面長榮海事館訪問時在現場抗議。自由時報本照片網址: 
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paper/472167
未提供相片說明。

上方為 2021/07/27 google「統一是不道德的」,第1名與第2名是我的,第3名是主張「兩岸統一是最高的道德」的前中研院院士政治學者胡佛教授。

可能是 2 個人、大家站著和文字的圖像

上方為 2021/07/27 google「統一是不道德的」圖片,前11名中有7筆是我的。

可能是文字的圖像

上方為2021/07/27 google「統獨 道德」,第7名與第8名是我的「統一是不道德的」


「統一是不道德的」
《統一是不道德的,因為統一傷害人權、民主與自由制度;統獨不是認同問題,而是道德問題》
統一是不道德的
統獨問題應該如何處理,主張的獨立的台灣人有什麼光明正大的理由? 台灣一般普遍認為兩岸是認同問題,個人認為統獨是更嚴重的道德問題。
2011/01/28 陸委會成立二十週年,馬英九總統等國民黨官員到陸委會慶祝,個人邀集幾位支持個人「拒統陣線」社團的戰友到陸委會外面抗議馬的兩岸政策。
照片中見個人高舉自創的「統一是不道德的」超大看板,對街陸委會門外大批警察的目光都集中在個人身上,原因絕不是我們抗議馬總統,因為我們少數幾個人他們根本不放在眼裡,而是因為他們被個人抗議的內容震撼住。文宣看板下方個人有些解釋,「兩岸統一是不道德的,因為統一傷害人權與民主制度;統獨不是認同問題,而是道德問題。」
在2011年馬英九與國民黨重回執政時,台灣藍綠雙方陣營普遍認為統獨是認同問題,個人認為這說法太膚淺。如果違逆一個人的認同感,這個人會感覺不舒服,但這並不嚴重,認同出問題不是嚴重的問題。個人認為這個理論深度不夠。
想想國民黨以前說與中共直到現在常說統一是「大是大非」的問題,並常指責台獨份子「數典忘祖」。「數典忘祖」不只是孝道的意義,它與「大是大非」二詞,精確的涵義是統一關係到道德。認同好似個人愛好、興趣問題,違逆一個人的認同感不嚴重,反之,道德不可違背,有約束力,是比較嚴重的問題。道德是比認同更嚴重的問題。認同是感性現象,道德是更嚴重的普遍理性現象。
個人認為統獨是道德問題,主張「統一是不道德的」,理由是因為「統一傷害人權、民主與自由」。如認為台灣統獨問題是認同的事,則對統獨的認識不夠深入,低於美歐的道德標準。
個人與戰友僅數人而已,他們先把我們從陸委會門口趕到對街,在馬英九到達前五分鐘突然開了一台轎車擋在我們面前以防我們突然衝出,個人左右前方也有便衣警察看守。馬英九總統任內是台灣最危險的時代,個人有嚴重的危機感,為了救台灣個人常這樣單獨一個社團出擊,因為個人從不拍照,所以多無記錄,只有當戰友拍照時才留下記錄,這張是長期戰友吳日昇先生拍攝的。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

7.10.2021

「台灣民主主體性」vs「中國主體性」

  「台灣民主主體性」vs「中國主體性」


「台灣主體性」在台灣是普遍被接受的概念,它聽來純正、無爭議,但在使用時它總是孤門獨戶、不見頭緒關聯,好像是橫空出世的。

它一般地被認同,我們可思考何以如此?個人認為,因為它是從「人的主體性」的概念而來的;「人的主體性」就是人的「自我」,人類之所以異於其他物種或人之所以為人就是因為人類有「自我」或「主體性」。所以,「台灣主體性」概念含高貴基因,這可能是它被普遍接受的理由,但個人在這概念中還看到了其他基因,試想:如果某個不友善的國家也使用,例如「中國主體性」概念,諸位還會認為這概念完美無瑕?

「人的主體性」是個全人類普遍性的概念或具普世價值,「台灣主體性」是個地域性、集體性的與政治性的,它並不具備普世性。反之,「台灣人的人權」與「新疆維族人的人權」二概念並未減損「人權」;集體性概念要慎重使用。那麼,「台灣主體性」概念要拋棄嗎?

哲學上優越的、普遍的概念不能只存在於雲端,它要對實際政治有益。政治學發展至今最佳的制度是民主政治;許多人也知道,民主是最壞的制度,但沒有比它更好的。當「人的主體性」概念採取最佳民主政治方案落實到政治時,那它就變成了「由民主決定的共同意志」概念,可簡稱為「民主主體性」概念。這概念不排它,沒有內外之分,還具普遍性。它再進一步落實在每個政治實體時,譬如台灣時,就成了「台灣民主主體性」的概念。

「台灣民主主體性」概念優於「台灣主體性」概念,這在我們將「台灣民主主體性」與「中國主體性」對比就可看出。「台灣民主主體性」概念同時可作為「台灣的國家原理」。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10 Jul 2021


#陳立民ChenLihMing陳哲 #台灣民主主體性 #台灣主體性 #台灣國家原理 #人的主體性 #主體性 #自我

「台灣民主主體性」vs「中國主體性」

在台灣是普遍被接受的概念,它聽來純正、無爭議,但在使用時它總是孤門獨戶、不見頭緒關聯,好像是橫空出世的。

它一般地被認同,我們可思考何以如此?個人認為,因為它是從「人的主體性」的概念而來的;「人的主體性」就是人的「自我」,人類之所以異於其他物種或人之所以為人就是因為人類有「自我」或「主體性」。所以,「台灣主體性」概念含高貴基因,這可能是它被普遍接受的理由,但個人在這概念中還看到了其他基因,試想:如果某個不友善的國家也使用,例如「中國主體性」概念,諸位還會認為這概念完美無瑕?

「人的主體性」是個全人類普遍性的概念或具普世價值,「台灣主體性」是個地域性、集體性的與政治性的,它並不具備普世性。反之,「台灣人的人權」與「新疆維族人的人權」二概念並未減損「人權」;集體性概念要慎重使用。那麼,「台灣主體性」概念要拋棄嗎?

哲學上優越的、普遍的概念不能只存在於雲端,它要對實際政治有益。政治學發展至今最佳的制度是民主政治;許多人也知道,民主是最壞的制度,但沒有比它更好的。當「人的主體性」概念採取最佳民主政治方案落實到政治時,那它就變成了「由民主決定的共同意志」概念,可簡稱為「民主主體性」概念。這概念不排它,沒有內外之分,還具普遍性。它再進一步落實在每個政治實體時,譬如台灣時,就成了「台灣民主主體性」的概念。

「台灣民主主體性」概念優於「台灣主體性」概念,這在我們將「台灣民主主體性」與「中國主體性」對比就可看出。「台灣民主主體性」概念同時可作為「台灣的國家原理」。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10 Jul 2021

#陳立民ChenLihMing陳哲 #台灣民主主體性 #台灣主體性 #台灣國家原理 #人的主體性 #主體性 #自我

6.26.2021

達爾文主義者的人生使命

達爾文主義者的人生使命

人可以被死亡摧毀,但不能被打敗,仍要保護人類物種在宇宙存活與創造真與善的人生意義,達爾文主義者要在人間建天堂。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於 26 Jun 2021



達爾文主義者的人生使命 或有意義人生
人可以被死亡摧毀,但不能被打敗,仍要保護人類物種在宇宙存活與創造真與善的人生意義,達爾文主義者要在人間建天堂。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於 26 Jun 2021

6.11.2021

台灣國家的四根支柱

 台灣國家的四根支柱

台灣國家的四根支柱為人權價值理想、民主基礎、台灣獨立與理性化思想運動,這些也可說是台灣最重要的四條國家路線。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9 May 2021


《台灣國家的四根支柱》
台灣國家的四根支柱為人權價值理想、民主基礎、台灣獨立與理性化思想運動,這些也可說是台灣最重要的四條國家路線。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9 May 2021

台灣最重要的四條國家路線

 台灣最重要的四條國家路線

台灣最重要的是民主基礎、台灣獨立、人權價值與理性化思想運動。這些是台灣最重要的四條國家路線。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於 5 Sep 2020



《台灣最重要的四條國家路線》

台灣最重要的是民主基礎、台灣獨立、人權價值與理性化思想運動。這些是台灣最重要的四條國家路線。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於 5 Sep 2020

人權應該是在這兩條路線之外的第三條國家路線

人權應該是在這兩條路線之外的第三條國家路線 台灣人在推翻國民黨政權時代採取民主與獨立兩條路線,個人認為人權應該是在這兩條路線之外的第三條國家路線。人權路線的意義在於將國家定義為捍衛人權的政治實體,即以此取代主權國家的傳統國家理論,同時並取代重要的國家安全的功能。個人在2000年已以此建議陳水扁520總統就職演講重點並獲採用。 
人權陣線召集人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於 11 Jun 2021 


 台灣人在推翻國民黨政權時代採取民主與獨立兩條路線,個人認為人權應該是在這兩條路線之外的第三條國家路線。人權路線的意義在於將國家定義為捍衛人權的政治實體,即以此取代主權國家的傳統國家理論,同時並取代重要的國家安全的功能。個人在2000年已以此建議陳水扁520總統就職演講重點並獲採用。 
人權陣線召集人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於 11 Jun 2021

5.26.2021

老子不是哲學家,而是不能駕馭情緒的放言高論之士,不知天高地厚地以感性運算器之管窺未知宇宙與人間實在

老子不是哲學家,而是不能駕馭情緒的放言高論之士,不知天高地厚地以感性運算器之管窺未知宇宙與人間實在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於 25 May 2021



老子不是哲學家,而是不能駕馭情緒的放言高論之士,不知天高地厚地以感性運算器之管窺未知宇宙與人間實在。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於 25 May 2021

5.22.2021

政治學的起點: 我們的敵人就是我們的領袖

 政治學的起點為「我們的敵人就是我們的領袖」;人民的頭號敵人不是掌權集團警告人民的那些敵人,而是這個掌權集團本身;因此建立民主制度以監督掌權者為政治制度的基礎。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製圖卡於 22 May 2021



政治知識的起點必須是「我們的敵人就是我們的領袖」;人民的頭號敵人不是掌權集團警告人民的那些敵人,而是這個掌權集團本身;因此建立民主制度以監督掌權者為政治制度的基礎。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製圖卡於 22 May 2021

1990年左右個人已想出此句,並曾告知朋友,至今才想到製卡。

5.16.2021

新道德倫理學大綱

新道德倫理學大綱

道德學需要更新與重置重點。道德的第一定義為道德是尊重人的主體性;次佳的定義為道德是尊重人的尊嚴。道德的第一義務:維持人類物種在宇宙的永續存在。我們為何而活? 我們首先為防止人類從宇宙中消失而活,這也是我們人生最重要意義。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於 16 May 2021



新道德倫理學大綱

道德學需要更新與重置重點。道德的第一定義為道德是尊重人的主體性;次佳的定義為道德是尊重人的尊嚴。道德的第一義務:維持人類物種在宇宙的永續存在。我們為何而活? 我們首先為防止人類從宇宙中消失而活,這也是我們人生最重要意義。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16 May 2021

5.09.2021

無宗教時代 後宗教時代

 無宗教時代。後宗教時代。

人類要邁開大步前進必須徹底消滅宗教,進入無宗教時代或後宗教時代。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9 May 2021



2.07.2021

心靈哲學需立基於 人腦有理性與感性二運算器命題

 二十世紀後半葉起盛行於英美,偏向心理學、認知科學與自然科學的 philosophy of mind(中譯心靈哲學或心智哲學或精神哲學或更佳譯名心的哲學),如果立基於個人的《人腦有理性與感性兩個運算器》命題(since 2018),及達爾文的與佛洛伊德的理論,將能根深葉茂地發展。傳統哲學若也有此徹底認識,可能也會達到同樣的效果。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7 Feb 2021

二十世紀後半葉起盛行於英美,偏向心理學、認知科學與自然科學的 philosophy of mind(中譯心靈哲學或心智哲學或精神哲學或更佳譯名心的哲學),如果立基於個人的《人腦有理性與感性兩個運算器》命題(since 2018),及達爾文的與佛洛伊德的理論,將能根深葉茂地發展。傳統哲學若也有此徹底認識,可能也會達到同樣的效果。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7 Feb 2021

二十世紀後半葉起盛行於英美,偏向心理學、認知科學與自然科學的 philosophy of mind(中譯心靈哲學或心智哲學或精神哲學或更佳譯名心的哲學),如果立基於個人的《人腦有理性與感性兩個運算器》命題(since 2018),及達爾文的與佛洛伊德的理論,將能根深葉茂地發展。傳統哲學若也有此徹底認識,可能也會達到同樣的效果。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7 Feb 2021



10.10.2020

人生只和死亡與人生的意義有關

 人生的意義只和真、善有關。死亡沒有意義;死亡是人生最痛苦的事與最大的災難。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10 Oct 2020


人生的意義只和真、善有關。死亡沒有意義;死亡是人生最痛苦的事與最大的災難。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 10 Oct 2020

9.05.2020

《台灣最重要的四條國家路線》

  《台灣最重要的四條國家路線》

台灣最重要的是民主基礎、台灣獨立、人權價值與理性化思想運動。這些是台灣最重要的四條國家路線。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5 Sep 2020



 《台灣最重要的四條國家路線》

台灣最重要的是民主基礎、台灣獨立、人權價值與理性化思想運動。這些是台灣最重要的四條國家路線。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5 Sep 2020

8.04.2020

《台大哲學系事件間接促成台灣哲學界兩大逆流》

《台大哲學系事件間接促成台灣哲學界兩大逆流》

今年兩位台大哲學系事件的當事人趙天儀和王曉波先後去世,陳鼓應現在在北京大學哲學系任教,今年促轉會也解密一些檔案。事件發生當時是戒嚴時代,媒體不會報導,除了台大哲學系師生與台大文學院部份師生外,沒什麼人知道;知道的人也不敢談。

如從哲學看當時涉入的人士在哲學上皆無成就。不過此事件的意義在政治,受害者敢挑戰當時威權體制個人非常欽佩,在實踐哲學上有其意義。倒是與此事件只有遙遠間接關係的殷海光教授與當時仍是學生的鄭南榕先生對台灣民主貢獻較大。

台大哲學系有較優秀的師生與自由學風,但遭受政治打壓,可能因此至今沒有培養出什麼著名的學者,很遺憾。但是因為當年台大不行,可能因此影響到發生至今兩大哲學的逆流。

一是當時唯一辦哲學博士班的輔大擴大宗教在哲學界與社會的影響力,導致哲學喪失監控宗教的功能,學界失守,甚至大學辦宗教系所,以致造成今日台灣宗教氾濫,違反世界反宗教潮流。

另一是牟宗三的台港弟子的當代新儒家「鵝湖」學派主導台港中國文史哲學界,個人認為他們的天人合一意識形態不是哲學,基本上個人認為「中國沒有哲學」,但這卻少有人知。這兩大逆流使台灣哲學界至今深陷泥淖,距離走上哲學大道還有距離。個人認為,哲學必須是理性的,這兩派卻都是感性思想;他們所認定的靈性個人認為只是動物性。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下幾則新聞 :
台大哲學系事件情治檔案解密 促轉會:蔣經國介入3次
自由時報 2020-07-15 09:09:02

〔記者陳鈺馥/台北報導〕國民黨政府在戒嚴時代將黑手伸入學術界,1970年前「台大哲學系事件」後造成13名教師失去工作,該案至今仍有諸多不明之處。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成立後,委由學者從首度解密的情治單位檔案爬梳發現,該事件非單一政治案件,威權體制領導人蔣經國至少介入3次,其態度對事件有直接影響。

促轉會調查,新出土檔案共有2份,第1份是調查局檔案「台大哲學系事件」卷宗,內容為1973年至1987年,這份調查局對台大哲學系的監控及往來公文,時間長達14年;第2份是國安局檔案「台大哲學系事件」卷宗,其中還有對陳鼓應、王曉波2名教員的監控檔案。

促轉會表示,過去外界研究台大哲學系事件,主要使用校方檔案為主,情治機關檔案多不提供,調查局檔案內容多為情資收集與監控工作,可釐清情治體系如何與校內人士聯繫。

國安局檔案部分,教育部人二室聯繫調查局函件約75%,另外25%是情治機關對該案分析、媒體剪報評論、警總調查室所呈報的陳、王2人生活狀況;此外,教育部「台大哲學系事件」相關檔案,早已被銷毀。

在案情方面,關於前台大哲學系主任孫智燊當年到任後,主動向調查局檢舉該系是中共統戰根據地。1973年調查局內部報告提及,台大哲學系自殷海光以來,長期培植激進學生,早已是關切對象...並請調查局副局長趙作棟將檢舉案提「五人小組」報告,貫徹台大對王曉波解聘案的執行。

從檔案顯示,即便孫智燊主動向調查局檢舉同事,調查局並不完全信任孫智燊,派人監控哲學系的同時,另派一名學生當線民,負責監控孫氏在辦公室的言論。

國安局則將此視為哲學系內殷海光、方東美2派糾紛,但為壓制陳鼓應、王曉波、趙天儀3人,當局態度是支持孫氏整頓哲學系。

促轉會在國安局解密檔案查出,永靖會議主席為蔣經國,當時國安局長向局內部屬轉達3次會議主席指示,分別為「詢問是否有哲學系調查資料」、「必須嚴加辦理」、「希望留任孫智燊,若不成則台大哲學系人選須與國民黨青工會商議」,其態度對事件發展有直接影響。

從新出土檔案可知,此非單一政治案件,而是3個不同層次的案件交錯。第1個案件是警總約談陳鼓應、王曉波;第2案件是偶然到任系主任的孫智燊,將哲學系編織進國際赤色陰謀;第3個案件是總政治作戰部主任王昇所領導秘密組織「心廬體系」,藉機攻擊鬥爭台大校長閻振興、黨務系統的蔣彥士、李煥等人。

促轉會強調,永靖會議支持孫氏的態度,認同心廬方面的輿論攻擊,形成對教育部、台大校方之壓力,減小教育部的處理空間。蔣經國作為最高層決策者,無法做出合於事實的判斷,亦當不能迴避責任。綜觀造成台大哲學系事件各原因,蔣經國作為威權體制的領導人,同時也須負最終責任。
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3228732

台大哲學系事件延燒三年 無辜株連者眾
新頭殼newtalk | 文/晏山農 2018.07.26 | 10:33
......

1972年12月4日,台大大學論壇社舉辦「民族主義座談會」,保守派與改革派正式衝突,這也是「台大哲學系事件」的引爆點,今天節目就要談「台大哲學系事件」的經過與影響。

「台大哲學系事件」不是單指一件事,而是從1972年4月一直到1975年,差不多三年多的時間,分成三階段,第一階段是台大哲學系教員陳鼓應和王曉波的言行,到孫智燊接任哲學系主任為止,時間是1972年12月4日到1973年8月。第二個階段則是從孫智燊接任系主任到他任滿返美為止,時間是1973年8月到1974年8月。第三階段則是從孫智燊返美,到新任系主任黃振華不續聘黃天成、郭實渝兩位講師為止,整個哲學系事件才告一段落,時間是1974年8月到1975年6月。其實每個階段都有各自系列發展,接下來我們一一講述。

第一個階段,首先發生的是「職業學生案」。1972年12月4日,台大大學論壇社舉辦「民族主義座談會」,哲學系副教授講師陳鼓應對〈一個小市民的心聲〉的論調強力反駁,遭到當時哲學研究所二年級學生馮滬祥發言反對,雙方發生爭論,陳鼓應公開拍責馮滬祥是「職業學生」,另一位哲學系四年級學生錢永祥當場聲援陳鼓應,要求「大家不要聽職業學生的話」。結果,馮滬祥向校長閻振興告狀,沒多久,台大訓導處就發文要求哲學系代主任趙天儀解除陳鼓應的導師職務,錢永祥也以「荒謬中傷同學」為由受到記大過一次的處分。錢永祥被記大過一事並未依照規定通知其導師趙天儀,錢永祥與趙天儀至訓導處抗議。台大訓導室承認記過不合程序,1973年1月9日,訓導處另行召開懲戒委員會,仍然記錢永祥一大過。當時的訓導長俞寬賜還明言是「奉上峰命令,堅持要懲罰毀謗馮滬祥的人」,表示馮滬祥的身份並不單純。

一個月之後,1973年2月12日,又發生了「為匪宣傳案」。錢永祥與考古人類學研究所學生黃道琳被警備總司令部約談。隔日,警備總部搜索陳鼓應住處。台大哲學系副教授陳鼓應與哲學系講師王曉波隨後遭警總拘留,罪名是「為匪宣傳」。雖然陳鼓應及王曉波隨後由台大校長閻振興具保釋放,但陳鼓應在學期結束後便未獲臺大聘書,而將他安排到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王曉波也於1974年6月以後不再續聘。

第三個事件就是「理則學零分案」。1973年6月,馮滬祥參加理則學期末考試,結果六題全錯,被任課講師楊樹同給了零分,使他無法順利畢業,馮滬祥便四處具狀陳情。哲學系召集諸位老師核對成績,確定為零分,馮滬祥威脅楊樹同必須讓他及格,並提及「系務將整頓」之事。然而這還只是「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大風,真正狂風暴雨則要到第二個階段。

因為系主任趙天儀似乎不配合校務,所以在學期終了後,被撤銷系主任職務。由新聘到任的客座副教授孫智燊任代理系主任。孫智燊到任後,就開始整頓哲學系,首先將四位即將升任專任講師的人事凍結,不續聘專任講師陳明玉,還安插自己人到系上。除了人事上的變動,還干預課務,不許王曉波開「儒家哲學」課程,改由他新聘的張永雋開課。同年8月,他又公開表示前系主任成中英所發起的「中國哲學討論會」是非法組織。這一連串動作,使得哲學系的人相當不以為然,於是曾天從、趙天儀、劉福增、張瑞良、林正弘、楊樹同、黃天成、郭實渝、王曉波等九人於9月7日聯名向校長提出〈意見書〉,提出四項要求:召開系務會議、公開人事、公開課程、廢止孫智燊特聘的行政助理。

但聯名〈意見書〉不但沒有阻止孫智燊的作為,反而令他更加興風作浪。到了1974年3月28日,孫智燊將原本召開的哲學系校務會議臨時改為哲學系緊急座談會,不斷指稱台大哲學系內有一批「共產黨同路人」。會中批判哲學系內部有美國費正清集團及成中英支持之人士在亂搞,並指控王曉波的碩士論文《先秦儒家社會哲學之研究》是在呼應中共的「批林批孔」行動。並紀錄成記要,對校內、校外宣傳,還通知媒體、政府,企圖擴大效應,把系內問題變成外界政治鬥爭,連校長閻振興都被指控。孫智燊背後的力量也讓人不寒而慄。

1974年6月的教師續聘案中,孫智燊提出八位不續任名單,當時的專任教師才21人,竟然要剃除8人,最後雖然只有趙天儀、王曉波與楊斐華三人獲得不續聘處分,但已經風聲鶴唳。並解聘美籍客座教授馬樂伯(Robert Martin),指控他是國際共黨人士,孫智燊更以系主任的權力,停聘李日章、胡基峻兩名兼任講師。8月孫智燊任滿,離開台灣之前獲得行政院長蔣經國接見,可見外力介入之嚴重。

孫智燊離台返美,由他所推薦的黃振華接任系主任,到了1975年6月,黃天成、郭實渝兩名講師也獲得不續聘處分,整個「台大哲學系事件」也暫時告一段落。但整個事件可以充份看出外力介入的痕跡,而這個「外力」則涉及蔣經國以及當時總政治作戰部主任王昇領導的特務單位「心盧」,然後由馮滬祥、孫智燊在台大哲學系興風作浪,使得哲學系總計有13位教師受到波及和牽連。這是很典型的白色恐怖案子,無辜株連者眾。

以當時受難教師來看,王曉波和陳鼓應因為另有出路,所以沒有受到太大影響。反而是完全沒有參與活動,沒有介入系內糾紛的老師,受害最大。其中最慘的是楊斐華,她是一位規矩的講師,只因為有一位台共父親楊克煌(楊克煌是謝雪紅的秘書及親密愛人)導致她被迫離職,以翻譯書籍為生,1986年因鼻咽癌病逝,享年44歲,終生無法獲得平反。一直要到1993年台大組成調查委員會調查,出版《台大哲學系事件調查報告》。到了1998年左右,則讓陳鼓應、王曉波、李日章、胡基峻等人復職。但到目前為止,加害者始終沒有受到嚴厲制裁,這與「二二八事件」類似,也就是有許多受害者,但加害者都沒有受到任何懲罰,這是非常遺憾的一件事。
https://newtalk.tw/news/view/2018-07-26/132904

台大哲學系事件王曉波77歲辭世 遺願骨灰要撒在台灣海峽
自由時報 2020-07-30 17:09:43
〔記者吳柏軒/台北報導〕前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王曉波今晨辭世,享壽77歲,其生前創辦海峽評論雜誌社,曾批評李登輝、擔任馬英九時代微調課綱召集人等,曾歷國民黨壓迫,又追求中華統一,如今在台過世,遺願是要將骨灰撒在台灣海峽。

海峽評論雜誌社總經理方守仁表示,王創辦人在2018年12月初經歷小中風後,就開始在家臥病在床長達1年8個月,原先復健尚好,直到今年7月中因肺積水而送醫,治療後情況雖穩定,但身體變較虛弱,王創辦人在醫院表示很想回家,因此並未住院,不幸在今凌晨2點50分過世,享壽77歲,家屬都在旁。

方守仁說,王創辦人的後事將由自己這邊協助家屬,將不會有公祭儀式,但雜誌社會替其舉辦追思會,日期尚待商議,而王創辦人最後的遺願,則是希望把自己的骨灰撒在台灣海峽。

王曉波早期捲入「台大哲學系事件」,戒嚴時期遭國民黨政權壓迫清算,一度被迫離職,解嚴後平反回鍋,後續也歷任世新大學、文化大學等教職,對兩岸關係傾向統一,並創辦《海峽評論》出版社,也參與中國統一聯盟副主席等職務。

而前總統馬英九執政時期,101年起教育部啟動101課綱微調,並由王曉波擔任課綱檢核小組召集人,針對當年課本中歷史、公民等領域內容修改,但引發去台灣化爭議,並爆發史上高中生上街抗爭反黑箱課綱微調等社會運動,乃至佔領教育部、學生林冠華死諫等重大事件,直到民進黨執政後,才廢止微調課綱,另起108課綱審議。
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3244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