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1.2016

【 陳哲 2016/5/21 日自由廣場文:以超越代替對立;道德是尊重人的主體性;以「台灣民主主體性」為台灣國家原理 】

陳哲於今天(五月二十一日)在自由廣場獲登一篇關於「蔡英文總統 520 就職演說」的文章,題目為《以超越代替對立》。位置在右上方,且最大標題。
自由電子報刊登陳哲《以超越代替對立》文網址:
http://talk.ltn.com.tw/article/paper/992014

在此文中陳哲以「520 就職演說」內隱含的三大背景(三大脈絡),以此論述蔡英文可能採取以超越代替兩岸衝突對立的方式。此演說其實不止包括三大隱含脈絡,但因寫稿時間短,沒時間整理出其它隱含脈絡。

陳哲在文中提出「台灣民主主體性」的新概念。陳哲將道德定義為「尊重人的主體性」;如此定義正確,則可看出常見之「台灣主體性」概念的重要性,個人還認為它可被設立為台灣社會與政治的目標與理想。民主是人類至今發現之最佳的政治制度,也是達到社會價值目標的最佳方法或途徑或機制。「台灣主體性」這個台灣社會目標,加上「民主」這個方法,就成為新創造的「台灣民主主體性」概念。陳哲在去年四月起提出「台灣民主主體性」這個概念,並自去年六月起以它為個人 Facebook 帳號大頭照。今年自四月起到今天,搜尋「520就職演說」與「蔡英文520就職演說」,在前十名排名都可見到陳哲的建議,建議在「520就職演說」講「台灣民主主體性」為台灣國家原理。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於 21 May 2016
20160521

下為這篇自由廣場文:

《以超越代替對立》
陳哲

蔡英文總統的五二○就職演說在開頭說「作為一群民主人與自由人,我們有堅定的信念,去捍衛民主自由的生活方式。」在演說後段提及「地球公民」、「全球公民社會」、「全球議題的價值同盟」、「和平、自由、民主及人權的普世價值」、「共同的價值基礎」、「共同維護永續的地球」等,這些可視為蔡英文對台灣的「國家定位」。

這些話看似未觸及兩岸,但如把這些與鄧小平講的中國特色,與習近平的兩岸一家親、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夢、兩岸命運共同體等感性訴求對比,可看出蔡英文未來帶領台灣脫離狹隘民族國家關係,走向普世價值的與全球視野道路的傾向。

今年大選後蔡英文接受《自由時報》訪問時提到兩岸「既有政治基礎」及其「四個關鍵元素」。三月習近平在兩會上說,兩岸關係九二共識是「政治基礎」,在此之後中國據此對蔡英文發動鋪天蓋地的且密集的攻擊。人民日報五月五日罕見刊登一篇「本報評論員」所寫的《不承認「九二共識」就是破壞兩岸關係共同政治基礎》文章,一般這被認為是中國向蔡英文下最後通牒。自今年三月以來「政治基礎」或「共同政治基礎」是兩岸關係的「敏感字眼」。但是蔡英文講「既有政治基礎」幾乎還是沿用一月時的「四個關鍵元素」;此外,她還用到台灣與美日歐有「共同價值基礎」的語詞。蔡英文顯然認為「政治基礎」這個重大議題要堅持正確立場。兩岸過招於無形。

五二○就職演說,開始說台灣(人)作為一群民主人與自由人,捍衛民主自由的生活方式,結尾句說我們都要做一個守護民主、守護自由、守護這個國家的台灣人。哲學上說,人因為擁有自由而成為主體;首尾這兩句因此有「台灣主體性」的意義。此外,蔡英文在演說中三次提及「民主機制」。民主作為機制或方法,不同於「台灣主體性」是個價值的概念;價值加上方法,「台灣民主主體性」可能是蔡英文的想法。

在國家定位、政治基礎與台灣民主主體性這三大背景(隱含脈絡)鋪陳下,蔡英文超越統獨,不直接與中國對立,又以九二求同存異的共同認知的九二共識相似詞表達善意。這既是以超越代替對立,也是長遠看國家發展與兩岸關係的聰明方法。

(作者為大學教師




上為 2016/5/21 自由電子報自由廣場陳哲《以超越代替對立》一文的連續三張截圖。




上為今年  4/16 與 5/21 搜尋「蔡英文520就職演說」,在前十名排名都可見到陳哲的建議,建議蔡英文在「520 就職演說」講「台灣民主主體性」為台灣國家原理。個人曾四次將此建議寄到中央黨部







上為陳哲在 2015/5/18 2015/6/5 發表「台灣民主主體性」與「台灣民主主體性為台灣國家原理」的概念。以及 520 當天搜尋「台灣民主主體性」圖片,結果最上方皆陳哲圖片。個人曾數次將此「台灣民主主體性」建議寄到中央黨部。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5.16.2016

【 中華文化尚未歷經理性啟蒙 當今中國是中國史上道德最低落的時代 】

中華文化並不傑出;中華文化只是初級的感性文化,並未達到西歐自文藝復興開啟的理性文化水準;中華文化尚未歷經理性啟蒙。只有理性能達到真與善。

中國傳統的儒家文化有道德理想,但因為不是理性文化,所以既發展不出高品質的道德價值體系,也發展不出達到此道德理想的政治學,所以中國歷史上的任何一個時代距離道德社會都很遙遠。

50 年前,1966 年毛澤東發動的文化大革命,把中國社會僅有的一點道德秩序與道德規範也摧毀了,所以當前中國共產黨統治下的中國是中國歷史上道德水準最低落的時代。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於 16 May 2016

當代的中國人被形容有「狼性」,做事不擇手段。中國人的狼性從何而來,應該不是來自傳統中國。根據 5 16 日《The Straits Times》(新加坡《海峽時報》)專訪,中國企業家黃怒波(Huang Nubo)認為中國人的狼性源自文化大革命,因為文革教導了他們這一代的中國人,如果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須表現得像匹狼一樣。黃怒波說,文化大革命將中國以前的老舊價值觀打破,讓中國人相信「勝者為王。」、「如果你能夠打敗其他人,你就是英雄。」、「如果你有錢,你就是正確的。」等的價值觀。

一些文革的過來人也有過類似的講法。1966 5 16 日,整整 50 年前,毛澤東發動文化大革命。

海峽時報》)報導簡介:
海峽時報》原新聞網址:

【道德是什麼?What is morality?;道德的定義 Definition of Morality;主張廢死,因為兇殺案不是蟑螂而是狼 】

道德是什麼?What is morality?;道德的定義 Definition of Morality

康德是偉大的道德哲學家但他並沒有給道德下定義。
道德是什麼?道德如何定義?個人研究道德的定義給道德下的定義為「道德是尊重人的主體性」;個人給道德下的次佳定義為「道德是尊重人的尊嚴」。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CLM)
16 May 2016




 什麼是道德?道德的定義 The Definition of Morality 

道德是什麼?個人給道德下的定義為「道德是尊重人的主體性」;個人給道德下的次佳定義為「道德是尊重人的尊嚴」。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CLM)
14 Feb 2015

陳哲:死刑存廢再成為社會關注議題,基本上這需要了解道德。台灣社會不能速食、快感、淺薄思考,所以上面先講道德

個人主張像西歐國家一樣廢除死刑。下為個人的一篇相關論述

主張廢死 因為兇殺案不是蟑螂而是狼 

主張廢死的人在台灣是「被誤會的一群」。個人認為,贊成死刑的人可說是把兇殺案看成蟑螂,認為一定要用蒼蠅拍把它打死。他們以為主張廢死的人,看到的也是蟑螂,就指責主張廢死的人:「你為什麼不打蟑螂?」但是主張廢死的人,看兇殺案時看到的是一隻狼,認為事情大條,且知道這不是一個蒼蠅拍能夠處理的。

主張廢死的人感受兇殺案殘忍與悲慘的程度,和贊成死刑的人感受兇殺案的程度是相同的,只是他們更關注下一個事情:這麼殘忍的事一定要減少。而在思考這事情時,他們發現事情很不單純。

維基百科《 死刑存廢問題》一條把台灣一般對於正反兩面的主張全都列出了,而且部份解釋了為什麼兇殺案不是蟑螂,而是狼。對死刑存廢問題有興趣的人,建議先閱讀這篇,閱後的發言會比較有品質。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CLM) 於 16 May 2016

5.09.2016

宗教團體只關心自己的慈善事業 不關心社會

宗教團體只關心自己的慈善事業,不關心社會。


「台灣反宗教者聯盟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CLM)
9 May 2016

5.07.2016

【 生物醫學研究倫理 是道德倫理學家的困難課題 】

英美科學家成功在實驗室培育人工授精胚胎十三天,後銷毀,因為生物醫學倫理有「十四天規定」,此規定限制人類胚胎不得於體外培育逾十四天。期限前的人類胚胎還未進入原腸胚階段,不被視為一個個體,故不涉及倫理問題。在九零年代大學醫學院紛紛設立醫學倫理學委員會,限制研究的範圍。就個人所知歐美大學醫學院的這種委員會都是在醫學教授外加上哲學教授與神學家。目前這個十四天期限的問題個人認為可增加天數,但以後天數一再增加時問題就會很困難。醫學家很困惑不知如何是好,求助於倫理學家,倫理家有多大學問個人也懷疑。倫理學或道德學是哲學的重要部們,確實有些高明知識,個人也有些心得。但道德學在以後科學研究的挑戰時都能講出很好的理論,個人很懷疑。譬如困難的倫理問題之一是如果技術可行,可否把癱瘓者的頭殼移植到死人的身體上?

陳哲 CLM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下為對此事件的兩則報導:
破紀錄 人工培育胚胎存活 13
自由時報 2016-05-06 編譯茅毅/綜合報導

科學家 4 日宣布,已成功使人工培育的人類胚胎成長達 13 天,創下該領域的里程碑,由美、英的兩個研究團隊發表在「自然」(Nature)與「自然細胞生物學」(Nature Cell Biology期刊上。除了替研究如何「造人」的頭幾個階段開了一扇窗,類似研究中的發現,也可能有助說明早期流產的肇因,以及俗稱「試管嬰兒」的體外人工受孕(IVF)為何那麼容易失敗

過去認為,新形成的人類胚胎無法在母體子宮外發育逾若干天,該研究亦首度修正了前述看法。劍橋大學的英國研究團隊主持人哲妮卡高茲(Zernicka-Goetz)教授指出:「我們還是第一次能在這個生命至為關鍵的階段研究人類發育。」人類 胚胎過去大多僅存活 7 天,此前最久的紀錄是 9 天,這次 13 天已達成新猷。胚胎一旦長到 14 天左右,就會形成所謂的「原線」或「原條」(primitive streak),模糊的細胞條帶開始可見其頭、尾

紐約洛克斐勒大學的美國研究團隊教授布里萬盧(Ali Brivanlou)指出,著床(implantation)這個人類發育的階段「完全是個黑盒子」即被稱為囊胚的小且中空之細胞束如何從受精卵中出現,附著在子宮上,讓胚胎得以開始成形。同屬該大學研究團隊的德格林瑟提(Alessia Deglincerti)補充道:「我們得以創造一套可正確再現人類著床期間出現什麼變化的系統。」

惟專家警告,此一空前的研究成果,也挑戰了人工生殖領域所謂的14 天規則」,即人類胚胎不得在實驗室培養逾兩週,全球至少 12 國立法明定此規則。有鑑於此前從來沒有人能使胚胎在母體外存活這麼久,故此規則從未遭到嚴重挑戰。

儘管科學家這次仍遵守「14 天規則」,在人類胚胎長至第 13 天之際,就將之銷毀,但美國研究團隊中,已有 3 位研究人員呼籲重新檢視目前的規則;有「試管嬰兒之父」美譽 2010 年諾貝爾生醫獎得主愛德華茲(Robert Edwards),即曾建議放寬至 21 天。

數張照片網址:

培植人類胚胎突破 母體外存活 13
蘋果日報 20160506張渝萍綜合報導〕

實驗室培育人類胚胎的時間打破紀錄!英、美兩國專家前天宣布,成功在實驗室培育人工授精胚胎達十三天,打破先前九天紀錄,這能讓科學家研究生命起源的神秘階段,也有助改善體外人工授精成功率,但也引發倫理爭議。國內婦產科醫師對此研究抱持正面看法,認為或許能增加試管嬰兒成功率,造福不孕患者。

英國劍橋大學及美國洛克斐勒大學領導的兩個團隊,前天同步在《自然》及《自然細胞生物學》期刊發表研究成果,兩團隊成功讓胚胎在培養皿內富含營養液的濃稠液體中「著床」,持續成長十三天

研究員哲妮卡戈茲說:「這是最神秘的階段。」她說研究此階段胚胎,有助了解胚胎畸形和初期流產原因。 

研究團隊因受限「十四天規定」,在第十三天將胚胎銷毀。此規定限制人類胚胎不得於體外培育逾十四天,因期限前的人類胚胎還未進入原腸胚階段,不被視為一個個體,故不涉及倫理問題。這限制最先在一九八四年的英國《沃諾克報告》(Warnock Report)提出,之後成國際準則。此規定能被嚴格遵守,是因先前技術一直很難達到十四天。 

如今技術已可超越「十四天規定」,哲妮卡戈茲認為若期限再延長數天有助研究,但有專家認為若延長恐將打開潘朵拉的盒子。對外界擔心英國作家赫胥黎一九三一年的小說《美麗新世界》中,實驗室可培育出寶寶的場景會真實發生,哲妮卡戈茲強調,「我們離這步還差得遠呢!」 

太久恐基因病變
彰化博元婦產科院長蔡鋒博說,新研究有助了解胚胎,或許能突破試管嬰兒技術在胚胎著床遇到的瓶頸;他認為若純粹做研究,支持未來能延長實驗室培育胚胎,或許能造福不孕病人;但若就做試管嬰兒的角度,不建議胚胎在體外培養太久,否則恐有基因病變。台灣法律現規定胚胎只能在體外培養六天就須放回母體。 
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