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選舉的某些「深綠」》
台灣政治是統獨鬥爭,但民眾不喜歡刻意激化的社會衝突,因此不能將此直接轉化至選戰。選戰簡單講是搶中間選票,詳細一點講是爭取中間選民、動員我方陣營、癱瘓對方陣營。因為主戰場在中間選民,選戰主軸不外是繁榮、幸福、未來,2008年謝長廷選總統時用「幸福經濟」,2012年蔡英文用「Taiwan NEXT」,「NEXT」就是未來,阿扁選台北市長時用的「快樂、希望」與「有夢最美,希望相隨!」,是幸福與未來的變種。許多中間選民是經濟選民、生活艱困人民,因此2004年阿扁的主軸是「拼經濟 大改革」,2012年時馬英九把阿扁的「拼經濟」拿去用不意外。文宣用「改革」時,不止是攻擊對手,也是訴諸中間選民的感受。文宣也可直白「不分黨派」、「超越藍綠」,或像2000年阿扁講新的「中間路線」。
獨派或綠營內有些喜歡自封「深綠」的人士,「每次選舉」由不同的人牽頭批民進黨不夠獨並另闢戰場。這次2018年選舉是由喜樂島牽頭的1020「全民公投反併吞」活動,要修正「公投法」,以便「獨立公投,正名入聯」;人民都看得懂這是推動「統獨公投」,思量有沒有準備好。民進黨稱此活動「模糊選戰焦點」,又說「舉辦時間不適宜」等;按照選戰理論,就是說此活動錯置選戰焦點,以及說統獨鬥爭不是不可以,但應該在平時而不是在戰時,時間不宜。
台灣選舉很激烈,選舉是真相揭露的時刻,全部殘酷因素到位,每次選戰情勢的演變都導致這些「深綠」的議題被邊緣化,但到下次選舉時他們又再重演一遍。這些「深綠」人士似沒注意到,每次他們在選戰開始時提出的議題後來都被淹沒這一再重複的故事;他們大概也沒想過,每次被大局淹沒的原因是因為他們的理論並未掌握台灣全面的政局;他們其實應該很感謝每次在被迫撤退時看到不遠處有民進黨戰線可守。如果了解這些,部份「深綠」人士不該每次對比較有遠見、有謀略的、有口難言的民進黨高層頤指氣使,有如三娘教子。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於 22 Nov 201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