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5.2011

★學術論課程考題★961 學期期中考資管 1B 班試題★

 學術論課程考題

96 學年度第一學期期中考試題 資訊管理 1B 班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CLM 老師

1. 欲了解全人教育或人性完整發展,必先了解人是什麼或人類的核心內容。

a.在心理學有些與此相關的實驗,其中一項實驗是將動物如貓狗帶至鏡子前,觀察其對於鏡中貓或狗的反應;另一項實驗是將一歲左右嬰兒鼻頭上塗上奶油,並將之置於鏡前,觀察此嬰兒對於鏡中嬰兒之反應。現在,請描述其中一項或全部兩項實驗,再敘述動物與嬰兒之反應,與成人照鏡時對於鏡中人物之反應,這些反應之間的根本差異,最後請敘述此二實驗對於了解人類本質之意義。(14%)

b.一般人都可正確無誤地使用「自我」一詞,然而問到自我是什麼時卻不知如何作答。課堂上曾以下左圖作為了解動物與機器人之輔助圖,並以下右圖作為了解人之活動的輔助圖。請將此二圖複製到答案紙上,再說明此二圖所要描述的事實,最後請以文字對人之自我下一定義。(17%)

c.電腦壞了,無用了,我們把它丟棄。但是,人死了,無用了,即使是任何沒有親屬朋友的人,我們還花一筆錢處理屍體,並小心保藏骨灰等。為什麼我們對死去人處理的方式特別?(2%)

(Hints: 另一隻狗或貓或嬰兒、自我、本能、二者合而為)




3. 我們常經驗到對同一件事物的看法隨時代而改變,例如同居、離婚,有時不禁要問:這些東西的本性或本體是什麼?甚至思考萬物有沒有固定不變的體性或物自身(thing-in-itself)?

a.佛教認為「萬物皆空」,例如他們說水遇熱變成水蒸氣,水消失,所以,水無固定不變的本體,水是「空」的。但是,萬物真的沒有它本身嗎?請以水加熱蒸發為例,討論物(更準確地說:物質物)的本體狀況。(15%)

b.一般而言,物質物的本體是什麼?(3%)

c.一位世界著名化妝品公司的主管曾說:「我們在工廠中製造的是化妝品,在市場上賣的是夢想(或形象)。」從物自身的角度我們可如何深入地探討他這句話?(作答此題的一個好切入點是,我們時而可聽到的報導,說某高價貨品經檢驗並不比低價貨品好。)(15%)

(Hints: A→B?、物理化學、分物質與精神兩面相討論、形象的物自身)

第2、4題兩班相同

4.07.2011

★學術論課程講義 2007年第1週★學術理論★

20 Sep 2007


學術論(學術理論)課程進度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CLM 老師


第 一 週 9/20
學術論概說;全人發展與通識教育概論


第 二 週 9/27
馬斯洛的全人理論與批評-人性需求理論;
自我是什麼?;人性與理性


第 三 週 10/4
求真之一:人永遠是主觀的;「人是誤會的動物」;subject-side


第 四 週 10/11
求真之二:物分為物質物與精神物,二者本體或本質不同;object-side


第 五 週 10/18
求真之三:偉大的定律、定理、理論是怎麼來的?;truth 是什麼?


第 六 週 10/25
☆參觀校圖書館 上課前請於圖書館門前集合


第 七 週 11/1
求真之四:人性的 truth;a science 建立所需之關鍵機制 (key mechanism)

第 八 週 11/8
期中考前 re-view


第 九 週 11/15
期中考,筆試


第 十 週 11/22
自我、自由、人性與道德概念


第十一週 11/29
求善之一:道德的定義是什麼?


第十二週 12/6
求善之二:Kant論自律道德與他律道德;
「善有善報」與「無所為而為」


第十三週 12/13
求善之三:道德是普遍的、義務的、理性的


第十四週 12/20
求善之四:社會道德的最低要求


第十五週 12/27
學術論之一:人文社會科學之基礎:道德與各領域的關鍵機制


第十六週 1/3
學術論之二: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之比較


第十七週 1/10
期末考前 re-view


第十八週 1/17
期末考,筆試;考試內容限於期中考後上課主題

本文 2011/4/8 被 google 到.

4.06.2011

★人生哲學課程 講義★962學期期中考試題應日1B班★

96 學年度 第二期中考試題應日 1B 班
陳立民 (陳哲) 老師


2011/4/7 已被 google 到

1. 理性與感性是常聽到的概念,但對於二者結構的說明則付闕如。

a. 英國小說家 Arnold Bennett(1873-1931) 曾說過幾句話,這些有助於了解「感性-理性-自我」的結構。請將下同心圖放大畫在答案紙上,並將他下面這三句話的部份字放入圖中:


A: There can be no knowledge for us without emotion.

B: We may be aware of a truth, yet until we have felt its force, it is not ours.

C: To the cognition of the brain must be added the experience of the soul. (21%)


b. 請解釋感性、理性與自我間之關係。(此三句的中文翻譯提供了部份答案) (12%)

(hints: 圖外先將ABC定位、距離自我遠近)



2. 台灣許多高樓住戶其前門為唯一出入口。萬一半夜沉睡時發生大火,且火從前門燒過來,無法經此門逃生時,這些住戶常有葬身火窟之可能。如詢問這些家庭發生火災將如何逃生,得到的答覆常是:「不會那麼倒霉吧!」、「不太可能吧!」、「不會這麼衰吧!」等。

a. 課程講義曾以「不會那麼倒楣吧!」句為例,對這句話作多層次的推論分析,類似下圖

不會那麼倒霉吧!



……


a. 試此推論圖形模仿畫於答案卷上,作出幾個階段的推論,並解說。(24%)

b.何謂「日常死亡意識」?(9%)

(hints:推論過程四或五或六次都可以、語義分析、比較與倒楣是障眼法、跳躍推論)


請翻面


應日 1B

3. 我們對於死亡有兩種感覺,一種是平時不憂慮死亡的感覺,另一種是當我們親近的人死去時,我們對死亡赤裸裸的恐懼。我們不能讓兩種感覺之間的矛盾繼續存在。

a. 你認為以上哪一種感覺是我們對於死亡,特別是對於自己的死亡,應該有的感覺?(5%)

b. 我們平時並不畏懼死亡,說到自己會死時毫無感覺。試問,平時這種安全的感覺是怎麼產生的?(建議以 S. Freud 理論的it、無意識、潛抑作用來解釋)。(20%)

c. Mind 之內的無意識與意識兩個領域,哪一個領域的影響力比較大?或是 mind 真正的統帥?何故?(8%)

(hints: 地下室內的 it、「我會死」的樹葉、小鬼清道夫、樹根或地下室的例子)


4. 政治是最大的社會力,也是人生的大環境,影響人生至鉅。

a. 人生的意義是人生的重要目標。試問政治與人生的意義有何關係?(6%)

b. 人身安全與物質生活是人生最基本的東西。政治與這些基本的東西又有何關係?(10%)

c. 我們對於世界有兩種感覺,一種是在生活上一般直接接觸到之社會平和的、平常的社會,另一種是從大眾傳播媒體獲得之政治惡鬥的、殘忍的社會。這兩種感覺需要統一。試問:哪一種感覺是真實的世界?(2%) 為什麼?(15%)

(hints:善與真、人民察覺得到的範圍、欺門踏戶)

1. 台灣許多高樓住戶其前門為唯一出入口。萬一半夜沉睡時發生大火,且火從前門燒過來,無法經此門逃生時,這些住戶常有葬身火窟之可能。如詢問這些家庭發生火災將如何逃生,得到的答覆常是:「不會那麼倒霉吧!」、「不太可能吧!」、「不會這麼衰吧!」等。

a. 課程講義曾以「不會那麼倒楣吧!」句為例,對這句話作多層次的推論分析,類似下圖

不會那麼倒霉吧!



……


a. 試此推論圖形模仿畫於答案卷上,作出幾個階段的推論,並解說。(24%)

b. 何謂「日常死亡意識」?(9%)

(hints: 推論過程四或五或六次都可以、語義分析、比較與倒楣是障眼法、跳躍推論)


2. 自我 (ego) 是人生課程的重要內容。心理學家 S. Freud 曾將其人格結構理論以下圖表示

課程中曾將左圖中的 “repressed” 譯為「被潜抑的」或「潛抑作用」, 將 “unconscious” 譯為「無意識」,以及將 “ID” 改為 “it”.

(一般將 “ID” 譯為「自我」或「原我」)

請翻面


應日 1B

2.

a. 試問弗洛伊德所說的「無意識冰山」是什麼意思?(5%)

b. It是什麼?It的原則或原理是什麼?(9%)

c. 潛抑作用是什麼意思?潛抑與一般所說的壓抑有何不同? (9%)

d. It 與 body 之間的關係為何?(10%)

(hints: 大部份在水面下、快樂恐懼、演化論觀點)


3. 我們對於死亡有兩種感覺,一種是平時不憂慮死亡的感覺,另一種是當我們親近的人死去時,我們對死亡赤裸裸的恐懼。我們不能讓兩種感覺之間的矛盾繼續存在。

a. 你認為以上哪一種感覺是我們對於死亡,特別是對於自己的死亡,應該有的感覺?(5%)

b. 我們平時並不畏懼死亡,說到自己會死時毫無感覺。試問,平時這種安全的感覺是怎麼產生的?(建議以 S. Freud 理論的it、無意識、潛抑作用來解釋)。(20%)

c. Mind 之內的無意識與意識兩個領域,哪一個領域的影響力比較大?或是 mind 真正的統帥?何故?(8%)

(hints: 地下室內的 it、「我會死」的樹葉、小鬼清道夫、樹根或地下室的例子)


4. 政治是最大的社會力,也是人生的大環境,影響人生至鉅。

a. 人生的意義是人生的重要目標。試問政治與人生的意義有何關係?(6%)

b. 人身安全與物質生活是人生最基本的東西。政治與這些基本的東西又有何關係?(10%)

c. 我們對於世界有兩種感覺,一種是在生活上一般直接接觸到之社會平和的、平常的社會,另一種是從大眾傳播媒體獲得之政治惡鬥的、殘忍的社會。這兩種感覺需要統一。試問:哪一種感覺是真實的世界?(2%) 為什麼?(15%)

(hints: 善與真、人民察覺得到的範圍、欺門踏戶)

4.01.2011

★道德學必須是理性的★道德超過道德情感超越良心★

★ 道德理論必須是理性的

道德理論必須是理性的。


建立道德學或倫理學不能談道德情感。雖然有道德情感這個東西,雖然即使康德也有類似說法。在康德道德學中此必須小心區別,在一般性建構中這甚至可以排除。所以,簡單地說道德學不能談道德情感。


★ "Ethics" 譯為「道德學」較適當 ★


「倫理」一詞在一般使用中是以五倫、倫常關係為主要內容。在華文的字義中,「道德」一詞的使用法與 ethics 這門學問的內容較接近。雖然,“ethics” 台灣一般多翻譯成「倫理學」,版主還是認為翻譯成「道德學」,比較適當。至於「道德倫理學」,字數太多,過渡期可用一下,基本上不適作譯名。

3.31.2011

羅爾斯的公民不服從概念 測試 原日期 20110331, 於 20160118 改標籤

★ 羅爾斯「公民不服從」概念的理論位置或外在環境 初論 ★
★ 陳立民(陳哲) ★

論述「公民不服從」或「市民不服從」(civil disobedience)的經典著作之一是羅爾斯(John Rawls)的《正義論》(A Theory of Justice)。該書第二部份論「制度」(Institutions),此部份有三章,最後一章也就是全書第六章論「義務與責任」(Duty and Obligation),在此章中他提出「公民不服從」這個概念。此概念必須從該書整體架構來瞭解。該書第二部份談制度,制度的基本是法律。一般公民受到的教育是人民遵守法律的義務。他在第六章談到對於法律與制度的義務與責任的思路線索下,提出公民不服從概念。這個意義是指出,公民對於既有的制度的義務有其界線,超過了界線可以不服從。羅爾斯這本書的主題是正義。因此,責任與義務,重要的是對於正義的責任與義務,而非對於現行制度現行法律的責任與義務。在第六章他先討論「遵守不正義法律的義務」(The Duty to comply with an Unjust Law)與「(民主政治)多數決規則的地位」(The Status of Majority Rule)之後提出公民不服從概念。換句話說,是因為面對惡法的問題,與掌握多數的政黨做掉民主制度時,公民有為了正義而不服從法律與制度的責任與義務。此書出版於1971年,在1960年代美國的大事是黑人民權運動與反越戰。這些罷工、罷市、罷課、佔領校園等手段都是在抗議者先使用「合法」手段窮盡而無效之後,才採取的「公民不服從」與其他手段。這些手段最後也得到了成果。雖然此書全書未提到越戰,也未提到Anti-任何東西的運動,但這可能是此概念的時代背景。羅爾斯主張「公民不服從」仍是守法的,但這守法是遵守一個接近正義水準的社會(this theory is designed only for the special case of a nearly just society, one that is well-ordered for the most part but in which some serious violations of justice nevertheless occur.)。羅爾斯主張「公民不服從」應在合法的範圍內,也是他個人的看法,有些學者主張可以違法合法的。例如在該節第十九註釋中,羅爾斯引用Howard Zinn對於「公民不服從」的定義“the deliberate, discriminate violation of law for a vital social purpose”,這是經過深思熟慮、想清楚之後、慎重的、謹慎的、不是亂來的行為。再如,更早在1849年發表《論公民不服從》一文的美國作家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主張:「當政府是暴政或政府過於無能令人無法忍受時,有權拒絕為其效忠,並有抵制它的權利」。這也是主張可以違背專制政權法律的。
在羅爾斯第59節中的一段可看到他的標準看法: "As always, I assume that the society in question is one that is nearly just; and this implies that it has some form of democratic government, although serious injustices may neverthelsss exist. In such a society I assume that the principles of justice are for the most part publicly recognized as the fundamental terms of willing cooperation among free and equal persons. By engaging in civil disobedience one intends, then to address the sense of justice of the majority and to serve fair notice that in one's sincere and considered opinion the conditons of free cooperation are being violated." 對這一段版主是失望的,講清楚需解釋許多對於政治的基本看法,版主則傾向於在其他文章中系統地論述這些看法。
羅爾斯的概念是否適合用在台灣也可議,因為台灣是否是個符合羅爾斯所說接近正義的社會是個問題,很明顯地台灣目前民主的水準尚不及美國60年代的水準。台灣有些人會認為,台灣已相當民主,這種看法可能錯誤的原因是,這是以台灣一般的標準衡量的,但應該是以歐美先進國家的民主最標準,台灣人一般的視野不夠,未見到民主完整的光譜。羅爾斯論「公民不服從」概念中,引用最多的民主理論是羅伯達爾(Robert A. Dahl)的民主理論。版主於2009/2/13在某份「陳哲給xx」的建議中對此理論及其他相關有些說明,此處暫時無瑕整理這些與繼續討論。這個組織不能繼續其「公民不服從」初衷,必然只有把這概念讓給別人。

★ 羅爾斯的公民不服從行動 是可以違法的 ★
許多人認為羅爾斯《正義論》(A Theory of Justice)一書中的公民不服從理論是限制在體制內的,也就是不違法的。版主認為羅爾斯這一部份寫得不很好,一致性不夠。下面這一句是反駁這些說法的例子:“Although this mode of action is strictly speaking contrary to law, it is nevertheless a morally correct way of maintaining a constitutional regime”(p.337). 翻譯:(公民不服從)這種行動,雖然嚴格說是違法的,但為了維持憲政政體這卻是一條道德上正確的路。句中的「嚴格說」使用不當,這句應是說公民不服從是會違法的,但是因為這些違法的不服從行為維護了憲法原則,所以這些行為是合乎道德的。版主認為羅爾斯應講得更清楚:公民不服從行動雖然違法,但是護憲,而且合道德。這句話反駁了許多對於羅爾斯公民不服從觀念的說法,版主認為羅爾斯的公民不服從是可以違法的。版主一般對此的說法是:遵守道德勝於遵守統治者設定的法律。順便提一下,台灣桂冠圖書出版,原中國大陸翻譯,經台灣校閱的《正義論》一書,譯錯的地方很多,懂中文的人看不懂語意,這是一般中國大陸譯書的水準。


2008/4/6刪掉來
原日期 09/04/06

★中國哲學是感性的★

中華文化是感性的

中國文化是感性的, 這不是與其他文化比較的不同特色, 而是還沒有長大.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3.30.2011

生命中的人際關係 測試日期

妻子久病厭世 丈夫共赴黃泉陪燒炭

〔2009/2/7 10:39 自由電子報 即時新聞〕

原日期 20110330, 並未自定日期.
20161118 自訂

今天凌晨4點半,台北縣八里傳出夫妻燒炭自殺死亡的悲劇,兩人的屍體在龍米路的一輛汽車內被發現。警方表示,自殺原因疑似是60歲的婦人久病厭世,平日感情很好的丈夫眼見妻子十分痛苦,決定與她共赴黃泉。據悉,兩名死者昨日晚間突然徹夜未歸,子女苦尋不著,先以失蹤人口報警,沒多久後,在家中發現父母留下來的遺書,才驚覺事態嚴重,雖然趕緊動員親朋好友幫忙找人,卻還是造成難以挽回的遺憾。
陳立民:老夫婦一人先死,常常另一人悲傷,沒多久就跟著死去。大多數人知道個人內在生活的重要性,這見於家人對每個人的重要性。這裡面有很多可以分析的,個人此處先聚焦其重要性。

★ 雜感 ★
胡志強市長要求大家救救她太太的一幕讓人動容,這一幕顯示的就是我們生命中的人際關係。
說到我們自己,「每天辛苦工作一天,下班後我們如何慰勞自己呢?答案多是:和家人、好友相聚。」這是個人的觀察。這項事實也顯示出人際關係對我們生活的重要性。
那些被醫師告知將不久於人世的人,都突然發現自己所真正在乎的是生命中的幾個人,而非財物,並後悔未付出更多時間與他們相處。
根據人性,人有相當強烈之與人相連結的需求。那些將人生目標、將時間放在累積財富上的人,總是發現:「人生走錯了路 !!!」
也有許多人較早感受到人際連結的重要,卻以為這不需要學習,或以為自己有足夠的知識,結果實際上他們只是根據傳統觀念與社會模式經營自己的人際關係。不幸,許多這些傳統觀念洽對我們造成傷害。

★宗教反人生★宗教反快樂★宗教落後於時代★教宗居然說 保險套導致愛滋病 他犯了公共危險罪★

教宗 2009/3/17 說 保險套導致愛滋病

抗愛滋 教宗反對用保險套
【 2009/03/19 聯合報╱編譯陳世欽/綜合報導 】

天主教教宗本篤 16 世 17 日抵達喀麥隆,展開上任後的首次非洲訪問行程。在被愛滋病蹂躪的非洲大陸,他譴責使用保險套,並表示有更好方式對抗愛滋。

81 歲的教宗表示,愛滋病是「悲劇,不能只用金錢克服,也不能以保險套遏止,這種方式甚至使問題更嚴重。」他表示,解決問題有賴於「心靈與人類的覺醒」,以及「對受難者的友愛情感」。

這是教宗首次針對保險套發表公開談話,不但引起議論,並使宣導安全性行為的愛滋防治志工感到氣餒。

法國外交部 18 日發表聲明,「強烈關切」教宗反對以保險套對抗愛滋病的說法,聲明中稱教宗的談話「對公共衛生政策和保護生命的責任都是一大威脅」。
教廷一直呼籲世人以禁慾和婚姻忠貞遏止愛滋擴散。教宗雖然曾在當選後表示,愛滋是「殘酷的傳染病,不但足以致人於死,更足以危及非洲大陸的經濟及社會安定」,不過他強調,教廷絕不改變禁用保險套的一貫立場。

★中國哲學與中華文化批判★

中國哲學與中華文化是感性的

「世界中華文化批判論壇」。

★★★本日 20110311 以後文章都發表過

本日以後文章都發表過
哲學是高風險的學問

2.28.2011

「下個二二八就是六四」;比較二二八事件與六四天安門大屠殺事件 (陳哲於2012年)

2017 年是二二八事件 70 週年,最特別的是,中國官方對此舉辦紀念活動,試圖搶奪二二八話語權。對此許多人批評,並比較二二八事件與六四天安門事件。其中中國學運領袖與民運人士王丹說:下個二二八就是六四」,將台灣的二二八事件比喻為六四天安門事件

如果兩岸統一或台灣被中國併吞,「下個二二八就是六四」。在馬英九擔任總統時代, 個人每年與人權陣線戰友在二月二十八日到台北二二八和平公園外抗議國民黨與馬英九,當時都是用「下個 228 就是六四」的標語。幾年前王丹出書或發表此說法時,曾透過台聯向我徵求同意使用此語及照片,我欣然同意。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下個 228 就是六四」這個標語在媒體上發佈最早是在   2011/02/28 的自由時報:



上為 2011/2/26 我們「拒統陣線」在總統府對面長榮基金會外面抗議中國海協會畫面,此為次日自由時報刊登照片,照片中可見「下個 228 就是六四」看板。
上為 2011/2/28 我們「拒統陣線」參加二二八大遊行,照片中可見「下個 228 就是六四」看板。20110228
上為 2011/2/28 我們「拒統陣線」參加二二八大遊行,照片中可見「下個 228 就是六四」看板。20110228



上為 2011/2/28 我們「拒統陣線」參加二二八大遊行,美女便當盒手執的看板上見「下個 228 就是六四」。20110228

「下個 228 就是六四」這個標語發佈在   2012/2/29 的自由時報:http://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564491上為自由時報照片.



上為現場另兩張照片,其中插腰背對鏡頭的即陳哲本人,地上即為「下個 228 就是六四」標語,陳哲面對遠處二二八受難者紀念碑,與包括馬英九在內的紀念會人群,還有看管我們的警察。20120228



上為一小時後我們轉到二二八公園另一門抗議的照片。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12.21.2010

2010/12/20-22 陳哲與「網友行動平台」、「拒統陣線」戰友在台北圓山大飯店山下抗議兩岸海基海協會的第六次江陳會

2008 年國民黨與馬英九重回執政,國民黨剝奪民主並與中共聯手走統一路線,台灣進入最危險的時代,個人則走上第一線對抗國共。哲學多講理論,這則是個人人生的「哲學實踐」或「道德實踐」時代。

兩岸海基海協會的第六次江陳會談 2010/12/20-22 在台北圓山大飯店舉行,山下亦被列為管制區,現場風聲鶴唳,無人也無社團敢進入。陳立民(陳哲)與「網友行動平台」、「拒統陣線」戰友則深入管制區連續抗議三日。
 
上面這張照片是國台辦出資在香港的中評社在 2010-12-20 下午 14:34:13   發佈的新聞照。地點是圓山飯店下方的中山橋頭,可見拒統陳哲(在道德的字下方)與「拒統陣線」戰友合舉「統一是不道德的!」(Unification Is Unethical!) 超大看板,照片右方與右上之外就是中山橋,可見一位穿綠色上衣的交通警察,即九位穿深色衣服的都是穿便衣的警察。照片左側外面還有幾部悍馬車和警車以及二三十位重裝警察。我們後面放置一些個人創作的看板,其中有一個簡體字「復仇」的看板,那是另一位中國籍抗議者帶來。


上面這張香港中共外圍的媒體中評社照片是2012年12月20日在圓山飯店山下入口處拍攝的,照片右外面就是上下山出入口,可見大批警察與所設置的拒馬。照片遠處左方就是在中山橋頭抗議的我們,遠處最左一位為個人手持白色抗議看板,數倍警力包圍我們,最左地上見個人放置的抗議看板。
上面這張是陳立民(陳哲)的特寫,站在中山橋頭面對圓山飯店出入處高舉「拒統」,等待陳雲林與海協會出來時抗議,個人背後照片外有多位警察與便衣盯場,和前一日一樣。這次抗議的獨派較少,照片見我們距離大約六十公尺

前一日國台辦幕後出資的香港媒體中評社發出一條新聞的標題為「第六次江陈会 绿营抗争力道减弱」,這張照片的說明為「这些独派团体只在警力封锁线外的几百公尺举举布条,表达心意。(中评社 黄筱筠摄)」。「只在警力封鎖線外幾百公尺」這說法是錯誤的,事實上距離大概六十公尺而已,而且這段距離是道路。此外,我們是最靠近圓山飯店的。這條新聞的內容為「中評社台北 12  20 日電(記者 黄筱筠)舉行第六次江陳會的台北圓山飯店,入口處架起層層拒馬,以及部署大批警力,仍遭到獨派突擊。」

上方照片網址:
http://hk.crntt.com/doc/1015/4/3/8/101543824_2.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1543824&mdate=1220143328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11.24.2010

蔡英文新北市市長選舉 決戰72小時投票前記者會 陳哲執「幸福是交給信任的手」手板站在蔡英文身後


2010/11/24蔡英文主席參加新北市市長選舉,投票前三日,決戰72小時記者會上,陳哲與戰友被蕭美琴允許,執自創「幸福是交給信任的手」文宣站在蔡英文與議員候選人身後。
2010/11/24蔡英文主席參選新北市市長選舉,投票前三日,決戰72小時記者會上,陳哲與戰友被蕭美琴允許,執「幸福是交給信任的手」手板站在蔡英文與議員候選人身後。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


2010/11/24   蔡英文主席參選新北市市長投票前三日,決戰72小時記者會上,陳哲與戰友被蕭美琴允許,執「幸福是交給信任的手」手板站在蔡英文與議員候選人身後。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


9.16.2010

陳立民(陳哲)的選舉文宣「幸福來報到」與「幸福是交給信任的手」

陳立民(陳的選舉文宣「幸福來報到」

2008年民進黨大敗,個人認為國民黨與馬英九政權限縮民主與統一路線對台灣未來造成很大危險,當時個人最認同黨主席蔡英文溫和理性的路線。

2010916日,蔡英文登記參選新北市市長,「登記」的英文是「register」,此字中文有時也翻譯為註冊、報到等。蔡英文參與「新」北市市長選舉的文宣主軸為「新北市 新幸福」。從登記、報到、新幸福三個概念中個人創作出「幸福來報到」的文宣。在蔡英文團隊登記後拍照時,個人與戰友站到團體的後方外側高舉「幸福來報到」文宣。本照片為新頭殼新聞照片,該則新聞標題「蔡英文登記 自推是新北市長最佳人選 新頭殼newtalk | 陳冠廷 北縣報導 發布 2010.09.16 | 13:11」。

數日後有民調顯示蔡英文最受信任,個人因此創作出「幸福是交給信任的手」文宣,09/26有媒體記錄,這在選舉團隊最後一波文宣「安心交給我」之前,下見民視報導。




「幸福來報到」文宣於 2011/11/23 蔡英文登記參選總統時再度使用,見下照片。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


 陳立民(陳的選舉文宣「幸福來報到」

2008年民進黨大敗,個人認為國民黨與馬英九政權限縮民主與統一路線對台灣未來造成很大危險,當時個人最認同黨主席蔡英文溫和理性的路線。

2010916日,蔡英文登記參選新北市市長,「登記」的英文是「register」,此字中文有時也翻譯為註冊、報到等。蔡英文參與「新」北市市長選舉的文宣主軸為「新北市 新幸福」。從登記、報到、新幸福三個概念中個人創作出「幸福來報到」的文宣。在蔡英文團隊登記後拍照時,個人與戰友站到團體的後方外側高舉「幸福來報到」文宣。

本照片為新頭殼新聞照片,該則新聞標題「蔡英文登記 自推是新北市長最佳人選 新頭殼newtalk | 陳冠廷 北縣報導 發布 2010.09.16 | 13:11」。

數日後有民調顯示蔡英文最受信任,個人因此創作出「幸福是交給信任的手」文宣,09/26有媒體記錄,這在選舉團隊最後一波文宣「安心交給我」之前,見民視照片。

「幸福來報到」文宣在2011/11/23蔡英文登記參選總統時再度使用,見下照片。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

9.03.2010

★宇宙非造物者創造. 人類為演化而來. 霍金提天文物理學證據★

任何勇於追求真理的人到處可見到宇宙非上帝創造的, 亦非亙古如此的.

同樣, 人類是演化而來的.生物學(或生命科學)本身就是進化論的(evolutionary biology). 能否定整個生物學嗎? 任何宗教都無法提供可檢驗的證據.

這是一則很好的新聞, 希望編輯與翻譯提供更多這類消息與證據. 只是標題稍嫌保守, 有無改口是小事. 甚至是不是霍金講都不重要.

Stephen Hawking 新書標題 "The Grand Design" 可能不佳, 因為既非好設計也無設計者.

神造世人時, 製造了沉默殺手 (silent killer), 例如不到肝癌末期我們感覺不到, 使我們人生的計劃無法完成.

「台灣反宗教者聯盟」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下為 2010/9/3 自由時報的一則新聞:
 
霍金改口 稱宇宙非上帝所創造


英國最頂尖、也是最有名的理論物理學家霍金(歐新社)

〔編譯羅彥傑/綜合報導〕英國最頂尖、也是最有名的理論物理學家霍金在即將問世的新書中,一改先前說法,聲稱上帝並未創造宇宙,至於「大爆炸」也不是上帝介入後的產物,而是物理定律無可避免產生的後果。


物理大師新書「大計畫」
霍金與美國物理學家麥洛迪諾合著的新作「大計畫」(Grand Design),預定本月九日出版,書摘二日已搶先刊登在泰晤士報。

六十八歲的霍金,靠著一九八八年探討宇宙起源的暢銷書「時間簡史」,贏得全球一致認可,而且他當時似乎接受上帝在宇宙創造過程中扮演要角的說法。他寫道:「我們如果能發現一個完整的理論,那將是人類理性的終極勝利,因為屆時我們應該會了解上帝的心意」。不過在新書中,他卻說新的理論顯示「並非非造物主不可」。

大膽挑戰牛頓學說
本書大膽挑戰牛頓的學說。牛頓認為,宇宙不可能自混沌狀態中創造,而一定是出於造物主的設計。但霍金寫道:「由於有諸如重力等定律的存在,宇宙能夠、而且也將會無中生有地自我創造。自我創造正是無中生有、宇宙為何存在以及我們為何存在的原因。沒有必要祈求上帝點亮生命之火及推動宇宙運行。」霍金在「大計畫」中表示,一九九二年發現一枚行星繞著太陽之外的另一顆恆星軌道運行,有助於解構物理學之父牛頓的觀點。他提到:「這使得我們巧合般的行星條件─包括只有一個太陽、太陽與地球距離適中及太陽的質量恰當等─變得不算特別,也難以有效證明地球出於精心設計只是為取悅人類。」

罹患側索硬化肌萎縮症的霍金,自一九七九年起一直是劍橋大學盧卡斯數學講座教授,但去年他辭去此一牛頓也擔任過的榮銜。

自由時報這則新聞可能主要是下面的翻譯.
 
God did not create the universe, says Hawking


EmailPrint.. AFP/File – God no longer has any place in theories on the creation of the Universe due to a series of developments …

Slideshow:Physicist Stephen Hawking .

By Michael Holden Michael Holden – Thu Sep 2, 9:08 am ET

LONDON (Reuters) – God did not create the universe and the "Big Bang" was an inevitable consequence of the laws of physics, the eminent British theoretical physicist Stephen Hawking argues in a new book.

In "The Grand Design," co-authored with U.S. physicist Leonard Mlodinow, Hawking says a new series of theories made a creator of the universe redundant, according to the Times newspaper which published extracts on Thursday.

"Because there is a law such as gravity, the universe can and will create itself from nothing. Spontaneous creation is the reason there is something rather than nothing, why the universe exists, why we exist," Hawking writes.

"It is not necessary to invoke God to light the blue touch paper and set the universe going."

Hawking, 68, who won global recognition with his 1988 book "A Brief History of Time," an account of the origins of the universe, is renowned for his work on black holes, cosmology and quantum gravity.

Since 1974, the scientist has worked on marrying the two cornerstones of modern physics -- Albert Einstein's General Theory of Relativity, which concerns gravity and large-scale phenomena, and quantum theory, which covers subatomic particles.

His latest comments suggest he has broken away from previous views he has expressed on religion. Previously, he wrote that the laws of physics meant it was simply not necessary to believe that God had intervened in the Big Bang.

He wrote in A Brief History ... "If we discover a complete theory, it would be the ultimate triumph of human reason -- for then we should know the mind of God."

In his latest book, he said the 1992 discovery of a planet orbiting another star other than the Sun helped deconstruct the view of the father of physics Isaac Newton that the universe could not have arisen out of chaos but was created by God.

"That makes the coincidences of our planetary conditions -- the single Sun, the lucky combination of Earth-Sun distance and solar mass, far less remarkable, and far less compelling evidence that the Earth was carefully designed just to please us human beings," he writes.

Hawking, who is only able to speak through a computer-generated voice synthesizer, has a neuro muscular dystrophy that has progressed over the years and left him almost completely paralyzed.

He began suffering the disease in his early 20s but went on to establish himself as one of the world's leading scientific authorities, and has also made guest appearances in "Star Trek" and the cartoons "Futurama" and "The Simpsons."

Last year he announced he was stepping down as Cambridge University's Lucasian Professor of Mathematics, a position once held by Newton and one he had held since 1979.

"The Grand Design" is due to go on sale next week.

(Editing by Steve Addison)



The Reference Frame網頁在下文中提到英國衛報(The Guardian)的書評:
Stephen Hawking: The Grand Design
The Guardian promotes Stephen Hawking's new book, co-written with Leonard Mlodinow, by the following provoking title: Stephen Hawking says the Universe not created by God.

The book will be out on September 7th - in five days. A creator is unnecessary because the Universe has inevitably come into existence because of M-theory, i.e. the full laws of quantum gravity. "M-theory is the unified theory Einstein was hoping to find," he correctly explains.


At the amazon.com page of the book, the authors sketch the content of the book. The book will defend the multiverse and present the recent results on the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front - especially string/M-theory and the observations of COBE and WMAP. They "assess M-Theory, an explanation of the laws governing the multiverse, and the only viable candidate for a complete 'theory of everything'."

So don't expect any politically correct bullshitting about random crackpots' delusions being as viable as M-theory. ;-)


For Stephen Hawking, the elimination of God from the laws of physics seems to be an unusually high "research goal". And while I don't quantitatively understand what this goal could exactly mean, I kind of understand him. He has been given quite some circumstantial evidence that no good God is in control of this particular Universe or multiverse.

Pre-order the book via the amazon.com link at the top if you care and if you want a guaranteed 40% discount.

Where is Boyle's beef?
Alan Boyle (MSNBC) and others are very skeptical about the "beef" of the claim that something has to arise from nothing according to the laws of physics. I largely disagree with Alan Boyle.

First of all, many people are confused by the range of validity of mass or energy conservation. They think that it's not possible to violate this law. However, in Why and how energy is not conserved in cosmology, I have explained that the energy conservation only holds if the laws of physics - and the appropriate background - is time-translationally invariant which is not true, in any useful sense, in cosmology.

So the intuition that "something cannot arise from nothing" is flawed as soon as one takes the insights of general relativity into account. However, science can actually go further than that. In principle, it can also study whether some space or matter is actually created and how it looks like.

The laymen - including some atheists - have the tendency to think that such questions eternally belong to God and religions and they're not accessible to science. However, this opinion is incorrect according to state-of-the-art theoretical physics. Science can discuss the very beginning of the existence.

It's a very different question whether we completely understand these issues - we don't - but I think it's fair to say that we understand enough to know that such questions are likely to follow some laws that are accessible to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lready with our incomplete understanding as of 2010, we can say many things. Inflation can explain why the Universe is flat, large, and much heavier than the Planck mass (order 1 in fundamental units) but it doesn't quite get to the "Planck time" away from the ultimate birth. However, we also have candidate laws - such as the Hartle-Hawking wave function - that can determine the initial conditions as well.

So Hawking's statements are not really willy-nilly today - and the book will surely try to substantiate the "big claims" about God in some technical detail.


Source: http://motls.blogspot.com/2010/09/stephen-hawking-grand-design.html




霍金又開示:神學無其必要 【2010/09/12  15:25】


〔中央社〕神學是沒有必要的。全球知名物理學家霍金(Stephen Hawking)繼發表新書主張宇宙非上帝創造之後,又在電視上如是說。

霍金在10日播出的「賴利金現場」(Larry King Live)中說:「上帝可能存在,但是科學可以解釋宇宙不需要一個創世者。」

68歲的霍金在新書「大計畫」(The Grand Design,暫譯)中說,因為有地心引力,宇宙本身就可以從無到有。霍金主張,「自發性創造」是為何宇宙和人類存在的原因。

當被問及他對自己著作引發熱烈迴響有何看法時,霍金說:「科學越來越足以回答過去一向屬於宗教領域的問題。科學的說法就很完整了。神學是沒有必要的。」

霍金表示,他的書試著「對於宇宙如何運作以及我們在其中的位置」提出一個「廣泛的景象」。

霍金告訴賴利金:「科學就足以解釋宇宙。我們不需要上帝來解釋為什麼世界上有這個有那個,或自然法則的箇中道理。」



Theology unnecessary, Stephen Hawking tells CNN
By the CNN Wire StaffSeptember 11, 2010 -- Updated 1106 GMT (1906 HKT)

(CNN) -- Theology is unnecessary. So says Stephen Hawking, the world-famous physicist who controversially argues in a new book that God did not create the universe.


"God may exist, but science can explain the universe without the need for a creator," Hawking told CNN's "Larry King Live" in an interview that aired Friday.

Hawking, 68, says in his book "The Grand Design" that, given the existence of gravity, the universe can and will create itself from nothing. "Spontaneous creation," he writes, is the reason why the universe and humanity exist.

"Gravity and quantum theory cause universes to be created spontaneously out of nothing," Hawking told Larry King.

King asked Hawking why he thinks people have reacted so strongly to his book.

"Science is increasingly answering questions that used to be the province of religion," Hawking replied. "The scientific account is complete. Theology is unnecessary."

Hawking said his book is an attempt to give a "broad picture of how the universe operates and our place in it. It is a basic human desire and it also puts our worries in perspective."

The idea behind it is "M-theory," which, he says, allows there to be many universes that were created out of nothing, none of which required the intervention of God.

That's because if there are many universes, one will have laws of physics like ours -- and in such a universe, something not only can, but must, arise from nothing, Hawking says. Therefore, he concludes, there's no need for God to have played a part.

That's the point of his book, Hawking told King -- "that science can explain the universe, and that we don't need God to explain why there is something rather than nothing, or why the laws of nature are what they are."

Hawking said that if he could travel through time -- which he said is theoretically possible -- he would go to the future to "find if M-theory is indeed a theory of everything."

Hawking has ALS, or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which has confined him to a wheelchair and leaves him unable to speak without the help of a computerized voice synthesizer. The disease is also known as Lou Gehrig's Diseas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motor neuron disease, or MND, in Britain.

He told King he's doing "pretty well" with the disease, 45 years after he was first diagnosed. The disease has a life expectancy of two to five years, according to the ALS Association.

12.23.2009

陳哲追逐中國海協會陳雲林到大甲鎮瀾宮 拒絕走上統一不歸路

 「三月瘋媽祖」,大甲鎮瀾宮媽祖今年遶境啟程,個人反宗教不會想去,但曾到鎮瀾宮門外。

那是2009年12月23日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陪同中國海協會陳雲林一行參訪大甲鎮瀾宮時機,當日個人跟隨台中的台灣國「台灣中國一邊一國」戰車沿路追逐,在鎮瀾宮外幾十公尺處戰車就被擋下。
「三月瘋媽祖」,大甲鎮瀾宮媽祖今年遶境啟程,個人反宗教不會想去,但曾到鎮瀾宮門外。

那是2009年12月23日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陪同中國海協會陳雲林一行參訪大甲鎮瀾宮時機,當日個人跟隨台中的台灣國「台灣中國一邊一國」戰車沿路追逐,在鎮瀾宮外幾十公尺處戰車就被擋下。上第一張照片見個人在車上高舉「拒絕走上統一不歸路」看板宣傳。
因為我們距離陳雲林一行還有幾十公尺,上第二張照片見個人曾下車企圖步行前進,但被便衣與制服警察層層包圍,個人上衣背面見自製的「台獨份子」貼紙,照片遠處鎮瀾宮信徒驚見我們幾個突然冒出來鬧場的人,不信有人敢公然反國民黨政府,近處的警察與民眾則想看個人這個當場被困的「台獨份子」會做出什麼「暴力」舉動,個人很遺憾國家要大家一起來救,結果當地人都做壁上觀,看個人演戲,即使現場實力懸殊現場還是劍拔弩張。


個人自稱「台獨份子」,致力於洗清國民黨抹黑「台獨份子」的暴力形象,也同時要展現勇敢的台灣人精神,於是第三張照片見個人在現場還是突破警力阻擋前進,到個人不能再動時就跳上阻擋的紐澤西護欄上繼續高舉看板宣傳,這是當日台灣獨派所能到達的最前線,這畫面刊上次日自由時報。自由時報照片可見網址:https://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361068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