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2012

《死亡與死亡意識》一文

《死亡與死亡意識》一文

2002.05.28 版主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在中國時報發表了一篇題為《死亡與死亡意識》的文章,該文敘述版主創作的「日常死亡意識」概念,此概念基本上是由理性、感性及自我去解釋,版主也在大學「死亡學」課程中如此解釋。

去年此文獲得「台灣精神科診所協會」蒐錄,見於網址 http://www.atpc.tw/main2.asp 與 http://www.atpc.tw/viewtopica.asp?id=125.

此外,在十年後的今天版主還見到下列幾個蒐錄該文的網址:

http://bbs3.nsysu.edu.tw/txtVersion/treasure/music92/M.943581558.A/M.1027043419.E.html, http://www.wretch.cc/blog/porky0501/15043493, http://www.spirits.url.tw/b06-3.htm.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於 23 Apr 2012
20120423

4.20.2012

【中國傳統社會從不是溫柔敦厚 台灣人的溫和善良是日本人的教化】

【中國傳統社會從不是溫柔敦厚 台灣人的溫和善良是日本人的教化】

中國與華人世界盛行一個說法,即中國大陸因為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響,以致人性品德差、人際關係與社會惡質化;最能代表中華傳統文化的其實是未遭文革浩劫的台灣社會。這說法是錯誤的。

台灣人的溫和善良不是受中華文化薰陶的,而是日本時代五十年日本文化教化的結果。到日本去看看就知道。1945 年與 1949 年來台灣的外省人品德素質比台灣人低落很多,這是本地台灣人的基本知識。外省人是逐漸受到台灣社會薰陶而變的溫馴些。

中華文化有溫柔敦厚的內涵,但缺乏有效實踐的方法,所以,在現實上從未實現過。國民黨統治中國大陸時代的社會,與逃到台灣之國民黨與外省人的品質,這些其實與清末社會的世態炎涼並無多少改變。

陳哲 CLM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20 Apr 2012

4.10.2012

【Arnold Bennett 感受到理性 感性與自我三者間關係】

【Arnold Bennett 感受到理性 感性與自我三者間關係】

一般把理性與感性對比;當略為深入研究理性與感性之關係時,在二者之外可能還需要加上自我,探討三者之間的關係。英國小說家 Arnold Bennett,其名有譯為阿諾‧班奈特,生於 1867 年,逝於 1931 年。他的下面三句話有些名氣:

“There can be no knowledge without emotion. We may be aware of a truth, yet until we have felt its force, it is not ours. To the cognition of the brain must be added the experience of the soul.”

⋯⋯ Arnold Bennett, Bristish novelist, playwright, critic, and essayist, 1867-1931

這三句中的第一句就很奇怪,因為可能他看到了一些一般人沒有看到的東西。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10 Apr 2012

1.19.2012

【虔誠的基督徒王雪紅主張九二共識 惡質的政治操作及不道德的行為】

宏達電 HTC 的老闆王雪紅 2012 總統大選前一兩天說,她是虔誠的基督徒,以及她很難想像沒有九二共識的台海兩岸關係。選在大選投票前她說出這些話,重創民進黨蔡英文選情,這是非常惡質的政治操作,也是不道德的行為。

政治之外,從她的話可見二事,一是基督宗教徒自以為高人一等,二是基督宗教的道德理論有問題。個人長期觀察德國的基督宗教徒結果與此相反,個人認為他們多是偽君子。最惡質的莫過於台灣的天主教,它的每一任樞機主教及各區總主教都公開支持國民黨。

宗教要求教徒堅定信仰,這態度很奇怪,不是應該提醒教徒隨時保持追求真理的態度嗎?

「台灣反宗教者聯盟」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CLM)
19 Jan 2012

本文在臉書網址 :
https://www.facebook.com/metaphysics.antireligion/posts/282797521774385

1.08.2012

感性入自我 入潛意識 築樹根也是屬己的一種方式 原 20090303

感性入自我、潛意識;伸展出樹根也是一種屬己的方式。

原撰寫日期 20090303
後將日期訂為 20120108

這好像基礎建築(infrasturcture)






10.07.2011

【道德是什麼?道德的定義 The Definition Of Morality】

道德是什麼?道德的定義 The Definition Of Morality

人類建立社會的目的在建立道德社會。康德是偉大的道德哲學家但他並沒有給道德下定義。道德是什麼?道德如何定義?個人研究道德的定義,但道德是什麼?個人認為,道德是尊重人的主體性;深度略次於此的道德定義:道德是尊重人格尊嚴,或尊重人性尊嚴。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
7 Oct 2011

8.07.2011

為何夢很快被忘記?

為何夢很快被忘記? 主因是只有短暫記憶參與做夢。

下文和我在上課時講的幾乎完全一樣。

Zeit Traueme interview Traumforschung Frau Ursula Voss am 4 Aug 2011

ZEIT: Können Sie selbst sich häufig an Ihre Träume erinnern?


Voss: Jeden Morgen.

ZEIT: Tatsächlich? Wie schaffen Sie das?

Voss: Es gibt da einen Trick: Beim Erwachen sind Träume ausschließlich im Arbeitsgedächtnis memoriert, einem Speicher mit geringer Kapazität, dessen Inhalte sehr schnell überschrieben werden. Daher sollte man sich morgens gegen neue Sinneseindrücke abschirmen, also die Augen vorerst geschlossen halten und sich nicht bewegen. Dann kann man versuchen, was man gerade geträumt hat, noch einmal Revue passieren zu lassen – den Traum zu fangen. Sonst ist er weg.


人的負面情緒比較多

ZEIT: Werden viele Menschen von Albträumen gequält?

Voss: Negative Emotionen treten häufiger auf als positive. Das ist eine biologisch determinierte Tatsache, sei es nun im Traum oder im Wachzustand. Die Amygdala – eine Hirnstruktur, die eine wichtige Rolle bei der Entstehung von Emotionen spielt – wird, wenn wir Freude empfinden, meist weniger stark aktiviert als bei Angst, Wut oder Ärger. Negative Gefühle sind also nicht nur häufiger, sondern auch intensiver. Gemein, nicht wahr?

7.31.2011

★ Googling 日常死亡意識 ★

★ Googling 日常死亡意識 ★

死亡是人生最痛苦的事。在沒有特別注意此問題的時候,我們對於死亡的想法是什麼呢?真相是駭人聽聞的。請 Googling「日常死亡意識」概念。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7.30.2011

★「理性」是什麼?或這個概念應如何定義?★ 測試日期

★「理性」是什麼?或這個概念應如何定義?★

原日期 20110730, 應是自動. 20161118 改標籤
動物有動物性,版主所說的動物性就像在動物身體上加一個軟體一樣。版主認為人也有動物性,或說人生下來是也是裝備有軟體的。人的動物性或人性軟體主要見於人之反射性的 (responsive) 與情緒性 (emotional) 行為,這些是當代心理學研究的領域。但是,人除了具備這種自然性的、動物性的軟體制式反應外,人還有能反省這種軟體活動、抑制這種軟體的活動、甚至超越人性軟體的創造性活動,這些活動就是理性的活動。消極地看理性使人脫離了 (free from) 電腦軟體的軌道,積極地看理性能做自主的創造。

中國沒有哲學

中國沒有哲學

中國只有思想,沒有哲學。中國思想既追求不到真,又追求不到善,所以,中國思想尚未達到歐美哲學要求的標準。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30 Jul 2011

★世界定義論壇★定義是什麼?★

定義是什麼?定義有何重要性?

Facebook 新建立一「世界定義論壇」,保證超水準。定義是什麼?定義有什麼重要性?歡迎有 Facebook 帳戶的網友按讚或加入為朋友。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7.18.2011

★道德 或倫理 必須是理性的 ★

孟子的將入於井有效, 但道德不能是感性的.


道德不能依賴感性.


道德學必須立基於理性,  或說倫理學必須是理性的.

這些個人在課堂中已詳細解釋, 此處先講空命題.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






超讚的輓聯 毋甘你離開



台南市議員李文正首創以台語文書寫輓聯「毋甘你離開」,以羅馬字及漢字並陳。(記者蔡文居攝)


毋甘你離開 台語文書寫輓聯 卡親切


台南市議員李文正首創以台語文書寫輓聯,他以羅馬字及漢字並陳的方式委由廠商製作第一批台語文輓聯─「毋甘你離開」,昨天首度亮相,他相信不懂北京話的往生者,在天之靈也會感到安慰。

李文正表示,台語文的書寫並不是問題,只是大家沒有去使用它、了解它,像「毋甘你離開」比起文言文書寫的「音容宛在」的傳統輓聯聽起來更親切、順口。

李文正本身也是台語羅馬字師資班結業,並通過教育部台語師資考試的合格台語教師。李文正說,因電腦製版關係,首批台語文輓聯僅製作「毋甘你離開」紅、白輓聯,未來將陸續推出不同辭彙的輓聯,甚至製作台語文喜幛、春聯,讓台語文的應用落實在日常生活中。

(圖文:記者蔡文居)

Source: 2011/7/17 自由時報

7.16.2011

愛情的兩個基本現象

兩性關係


我們確實有愛自己男女朋友的感覺, 但是也有喜歡辣妹帥哥的感覺, 二者如何解釋?

「致命的吸引力」是一個很好的名詞,它顯示性是一個被吸引的過程,被動的,雖然我們在街上主動搜尋異性。異性刺激我們的性趣,wake up 我們的性趣,。

男女的兩大基本現象, : 忌妒使人必須限制, 忌妒是最感性的, 感性到不能. 如何從這中間走出, 不粉身碎骨, 左右為難.

原文在 2008 寫成, 當時並未發表.

★ 定義是什麼? ★ 版主定義 與史丹佛大學哲學百科全書上的「定義」條 之比較★

  ★ 定義是什麼?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論定義史丹佛大學網路哲學百科全書上的「定義」條比較 ★

定義的議題應該是屬於哲學的、哲學之內邏輯學的與語言學的領域。

我們看看哲學的。在網路上搜尋 “definition” 或 “definitions”, 可看到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史丹佛大學網路哲學百科全書的“definitions” 這一條。史丹佛大學在大概是在網路世界中哲學方面最有權威與名氣的百科全書。

首先,它的篇幅達 28 頁。定義本身需要這麼多篇幅來定義或說明,有點奇怪?定義不是要簡短嗎?史丹佛的定義是給哲學專業人士閱讀的,這也有其必要。不過,對於一般非哲學興趣的、不想「深度的」了解此事的、只需要簡短答案的人,或 dictionary 的編輯者想找實際的答案的話,可以考慮版主的定義。

版主陳立民給定義的解說很簡單。「定義是最簡短的理論」。,這裡,定義要簡化的話,可以縮小到只與理論有關。這裡的理論又是什麼意思呢?譬如史丹佛網路哲學百科的相關內容,也涉及許多哲學史上的理論。版主的另一句說法是,「一個優良的定義需要一個優良理論作基礎」或「定義能力是理論能力的最佳表現方式之一」。

再看看下面引述的史丹佛百科該條內容綱要:

• 1. Some varieties of definition

o 1.1 Real and nominal definitions

o 1.2 Dictionary definitions and ostensive definitions

o 1.3 Stipulative definitions

o 1.4 Descriptive definitions

o 1.5 Explicative definitions

o 1.6 A remark

• 2. The logic of definitions

o 2.1 Two criteria

o 2.2 Foundations of the traditional account

o 2.3 Conservativeness and eliminability

o 2.4 Definitions in normal form

o 2.5 Implicit definitions

o 2.6 Vicious-Circle Principle

o 2.7 Circular definitions

定義要分這麼多類說明一件事,就是在哲學上與邏輯學上至今是眾說紛紜,還沒有傑出的說法出現。而且這些分類只是說,如何作定義,或作定義的方法與技術。至少史丹佛所述版主覺得有點不是版主所需。版主覺得有點離題,需要重新回到原來的問題:定義是什麼?

對這個問題版主的答案是「定義是最簡潔的理論」。按照對於理論的了解,而決定如何定義。譬如版主將「道德」定義為「尊重人的主體性」,其此也可定義為「尊重人格尊嚴」或「尊重人性尊嚴」;再如版主將幸福定義為「人性的滿足」。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6.01.2011

人生苦短 來個外遇

Life is short. Have an affair !
劈腿是人性,LT,走不出的人性迷宮,


<愛情研究所>人生苦短 跟外遇何干
文/曾維瑜 2009/3/25 LT
「生命苦短,來樁外遇」,你覺得怎麼樣?
不管你覺得怎麼樣,美國有個網站正在提供這樣的服務:為已婚人士提供婚外情的媒合。而且據報載,這個網站一直相當火紅,去年還雇用了一位自稱「職業情婦」的女性,為網站到英國當代言人。
該網站目前有超過 4 百萬的會員檔案,其中 72% 為男性,28% 為女性,同時備有 3 種付費方式,最妙的是,其中1種還保證一定可以成功發展婚外情,不然全額退費。
已婚,卻想找配偶以外的對象做愛,或是談戀愛,其實,一點都不是稀奇的現象,一點都不是稀奇的慾望,這也不是侷限於一個族群、一個國家或某一種階級的狀態,於是這是為什麼這樣的網站存在商機與市場的原因。
我只是忍不住想,為什麼人生苦短,是來樁外遇?為什麼不是人生苦短,所以果斷地離開不愛自己或是自己不愛的人吧?為什麼不是人生苦短,所以追尋自己真正想過的生活、讓自己快樂吧?
問題不在外遇本身,而在於為什麼人們認為外遇是一個解法,無論是要解決生命的壓力,或是人生的不快樂,為什麼人們會覺得,繼續躲在婚姻裡,卻做著欺瞞的事情,是一個可行之道?
生命苦短,不欺瞞他人,也不欺瞞自己,即使妥協,也妥協得坦然而真誠,有沒有可能,我們以這個為目標來努力?

5.31.2011

日常死亡意識

以為自己不死的「日常死亡意識」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CLM)

死亡是人最大的恐懼,是人生最大的損失,這事值得進一步研究。

我們再環視一般住家內部,可常觀察到一些事情。多數家庭花許多錢在裝潢上、在設備上,但卻吝於購買逃生設備。這是在舒適享受上花的錢與保護生命花的錢不成比例。還有多數家庭為防盜裝設鐵窗,但設計不佳,在火災時鐵窗常阻斷生死路。人怕被偷勝於怕失去生命,這不合理。

根據這兩件相關的次要觀察,可確定我們的腦袋在死亡問題上確實出了問題。問題在哪?繼續歸咎僥倖心理,或指責不理性,還是這種奇怪現象也有其邏輯上解釋的可能。

前文曾提及有人對自家發生火災的回答是「沒想過!」,一種「此事與我無關」的感覺。可能他認為死亡與他、與他的家人無關,「死亡是別人的事」。同樣,為什麼怕被偷更勝於怕喪失生命?可能是認為被偷是可能發生的事,但被燒死不(太)可能發生。甚至前面「我家不會倒霉被燒,有的人家會倒霉被燒」中的「倒霉」字可能都是多餘的,言者內心真正的想法是「我家的人不會被燒死,別家的人會被燒死」。

被燒死只是死法的一種,是不是在其他死亡方式上我們也這樣認為?例如不參加免費乳癌檢查的婦女,根據調查主要是因為沒有時間與不認為自己會罹患乳癌;年長者大多數不主動花錢做詳細的、必要的健康檢查;許多夜間騎單車者不配備前後燈,卻不覺危險等。是不是「根本上」人類認為「死亡與己無關,死亡是別人的事」。根據前文自家發生火災可能性之主要與次要現象的分析,這種心理是可能存在的。若果真如此,這真是令人震驚的!

2011-03-11